时间:2024-08-31
张 珵 范菲菲 雷红艳 侯 艳 张忠元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对象、内容与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生工作复杂多样,学生工作体系效能急待提高,体制遇到新的挑战。因而,遵循学生工作运行规律,积极探索学生工作主体行为伦理原则,即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根本法则和标准,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
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永恒的主题是培养人才。根据全员育人的大学工理念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广义的学生工作主体是指高等院校所有教职工。因为他们从思想教育、人生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面向学生开展工作。
狭义的学生工作主体是指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兼职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校院分管领导等。他们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核心架构和主体力量,也是与学生接触最近、最多、最深的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育、管理、培养、服务学生的重要使命。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学生工作主体。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人本原则应是学生工作主体的工作基点。换言之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益,服务学生成才,促进学生发展;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构件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依据,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就没有学校存在的意义。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2]所以,学生工作必须首先确立并保障学生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保护和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学生工作在本质上是实施对人的管理,以教育人、培养人为己任,其最终目的就是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价值并追求价值最大化。与各种制度规范相比较,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高校学生工作切忌过于偏重制度、经验管理的方法,把管理工作者看作主体和中心,而把学生摆在从属的被动的“被管”的位置上。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自身价值,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工作处于被动局面。[3]
普惠原则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教育这一公共利益的机会和条件。它包括公益(公共利益)、公义(服务公众)和公信(公众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学生工作服务的对象。因此,要强化“施教无类”的理念,树立“人人为材”、“个个成才”、“处处生财”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工作是分配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尤其是无形教育资源对学生个体的配置,诸如在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第二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有、享用和享受这些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
1.师生平等原则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对封建时期“师教尊严”绝对化的、“家长制”的师生关系的摒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更是社会主义大学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体现。现代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信关系、平等关系、同一关系和契约关系。学生高考志愿和高校录取,是学校及老师与学生互信的结果;师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其地位是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师高弟子强”、“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利益关系上是一致的;学生以录取通知书为依据,到学校报到注册,即形成了学校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师生都必须依照高等教育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坚持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基础和基本态度,是热爱本职工作,促进个人事业发展的内动力,也是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的情感基础。
2.学生平等原则
在学生群体中,基础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质、成绩优劣等主观因素和个人经历、家庭条件、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学生本来就是由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具有不同个性和特质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作为学生工作主体,不能以学生成绩分数论优劣、听话与否分亲疏。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学生工作者要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理解、关爱形形色色的每一个学生。
3.机会平等原则
平等的客观诠释是机会平等,就是要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受益的机会公平均等。这种平等,包括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提供的一般性机会和学生个体需要的特殊性机会。在此,学生工作主体应做到规范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真正的机会平等,是以均等的服务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个性化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化强调针对性,因材施教,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体现;个性化强调主体性的培养和弘扬,从个体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方面引导每一位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发展。[4]
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现代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客观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就是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学生受教育和成长中的外因。而以学生为主体,则指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学生工作者的一切工作活动都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和引导学生使其全面发展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5]
2.在学生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把学生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尊重他们人性化的发展,尊重他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大学校园里,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平台都是学生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学生思路广,没有禁锢的思维定式,充满想象力和创意。学生工作者应在总体上把握方向,在关键问题给予指导。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去组织、去经历、去感受。工作主体向活动主体转化,是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1.智性就是要在学生思想工作中把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
孔子在《论语》中说讲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本文借用佛教中的“智性”,就是指理性与感性之加合。一是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一味谈经论道,讲大道理;也不能感情用事,一味迁就;而应是该感性时就感性,该理性时就理性。二是要不为原则,融道理与情感之中;不失灵活,融情感与道理之中。将智性作为工作技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智性管理机制
管理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智性管理,就是要在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行为的实施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保护学生的生活激情,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严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章制度中,教育与处分结合,以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结合,以表扬为主;激励与惩罚结合,以激励为主,要始终顾及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坚持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宗旨。
3.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智性服务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意见)智性服务模式就是理性的教育、引导与感性的关心、帮助相融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群体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殊性,对事物感兴趣而乐于分析,又因经历经验不足而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处于生理的成长期、心理的成熟期。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靠制度来约束、道理去规范,也要靠热情服务、人文关怀去感动、感化。如,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与他感同身受、漫步陪伴、交心谈心;当学生患病的时候,道一声问候,送去一份温馨祝福;当学生言行不当而犯错误的时候,不仅要批评教育,更要真诚引导,晓之利害,帮助学生查找原因,改正错误,使其能感受人间的温暖。我们要用智性的原则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学生工作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面对的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的大学生。[6]所以,学生工作主体务须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工作,在工作中总结,在总结中探索学生工作规律,在遵循规律中规范自身行为。
[1] 皇甫贤昌.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内容的规律性剖析[J].高等教育,2010,(3)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1020).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
[3] 卓雄,项传军.浅议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3,(4)
[4] 廖茂忠.教育公平论[J].现代教育论丛,2002,(1)
[5] 陈钦华,周清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2006(1)
[6] 郑洁,游敏惠.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