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智云
(新疆国源测绘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疆库尔勒 841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中。目前,我国城市灾害损失约占全国总量的70%,城市灾害发展迅速[1]。城市防灾问题备受关注,只有对城市灾害及其减灾进行更多研究,才能确保城市未来的安全。
基于城市防灾机制,城市防灾能力取决于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设计。目前,城市防灾体系是通过地面空间的开发实现的,地下空间的潜力尚未开发,它受到了很多关注。防灾空间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防灾空间的物理形态会受到城市纵向集约发展的影响。地下空间具有热稳定性好、安全性高、防水性强等特点,在地上空间遭受巨大破坏时,地下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维护和灾后恢复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开发地下空间,提高了城市安全体系和防灾能力,正在成为城市防灾的主要内容[2]。然而,城市防灾需求尚未系统地融入地下空间开发过程,地下空间的利用受到限制。
地下防灾空间作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是一个由人防、地下交通、地下贸易组成的庞大子系统,形成多层次的半网络组织。现有关于地下空间灾害防治的研究成果尚不明确,大部分结论只是提出总体规划层面的主观原则或一般要求,而忽略了场地的详细描述和选择方法。目前,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改进应用为地下防灾空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本研究以库尔勒市某核心区为例,建立评价模型,基于GIS分析,对各类地下空间防灾场地进行评价,为地下空间规划提供量化数据库,提升城市防灾能力。此外,该数据库的进一步开发还可以提高城市防灾的管理和决策水平。
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地下防灾空间的选址也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对评价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建立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防灾地下空间是城市地下空间的一部分,其选址应考虑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城市防灾空间的功能、适用性和优化要求(如图1所示),它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4]。
图1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专家评分结果,定义基本要素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列出影响最大的因素。本研究建立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考虑如何发挥防灾作用及如何将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后,选取功能性、适宜性和防灾3个要素作为选址的主要影响指标。然后,根据影响因子的选取原则、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关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5]。
1.1.1 功能性
地下空间作为一种防灾空间,必须在防灾定位上发挥作用。为便于疏散和救灾,选址应便于交通,布局合理,主要考虑以下3个因素。一是目标与重要目标位置的距离要近,重要目标包括通信、能源、食品、市政、工业制造和金融领域的大型工厂和公司。二是良好的交通条件很重要,如果离城市主干道较近,可以提高逃生和复发效率。三是设计优化。一个项目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庇护,为了不与防灾地下空间的“覆盖”重叠,新项目应远离现有项目。良好的设计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扩建项目。
1.1.2 适宜性
即选址要与城市规划相适应,与土地利用政策相协调。不同城市用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可行性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公共设施用地最适宜,其次是绿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如水域、历史建筑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1.1.3 防灾性
这意味着在选址时要考虑规避灾害风险,提高防灾能力,可通过地质条件、海拔、FAR(容积率)等因素进行评价[6],如图2所示。
图2 防灾性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构建了规划区各评价单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因素评价模型。在每个评价单元中量化各因素对选址的影响,最后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综合评价模型为:
式中,y为综合评价得分,Sik为各评价单元中i元素在k因子处的评价得分,uik为k因子的次权重,wi为i元素的权重。
因子权重在选址中表现出影响程度,首先由专家判断因素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同一层次的比较,给出各要素的重要特征值,并用特征值建立矩阵。从矩阵中提取特征向量并测试其一致性后,得到相对权重值。由于目前已有许多已证实的重量测定方法,因此本研究尚不进一步探索。
数据是GIS综合评价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应用于评价的地理信息包括防空工程现状、地质条件等信息,数据来源于CAD文件和传统地图文件,数字化后导入GIS,在GIS中,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当指标体系扩展到传统方法难以获得的坡度、坡向等指标信息时,GIS的三维分析和空间分析能力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ArcGIS平台上的评价模型,结合评价指标,对GIS数据进行处理,基本评价单元设置为10m×10m(单位集越小,评价结果越精确),主要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空间分析过程
本研究首先对收集到的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整理,将传统的非数字信息格式化为数字形式。根据指标体系,提取评价所需的数据,导入GIS。由于研究的方法是对栅格数据进行分析,所以必须将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形式。数据录入完成后,可以在GIS中建立数据层。对每个因素的评价有多种分析方法,主要应用有缓冲区、叠加、距离分析等,经过初步计算分析后,再应用重分类函数,根据评价标准对生成的值进行赋值,并绘制了各因子的专题评价图。最后,利用ArcGIS的栅格计算功能,在综合评价模型中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得分,生成综合评价图。在该地图中,各评价单元根据评价模型,通过GIS,计算出评价得分。然后,将分数分为5个等级,用同一颜色的不同饱和度来识别,每个单元以分级颜色显示。高饱和度的颜色意味着高得分水平,同时适宜性更好,并生成最终的选址评价图,综合评价图如图4所示。
图4 综合评估图
本研究以规划区内设定的单元为基础,对地下空间的防灾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各单元的评价得分,并在GIS上进行图形化显示。此模型综合考虑了功能性、适宜性和防灾性等因素,其适宜性随着分值的增加而提高。综合评价图显示了规划区地下防灾空间的有利位置分布,一级用地占整个规划区的16.7%,中部地区用地相对集中,其余为零散用地。
本文建立了地下空间防灾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纠正了评价的模糊性和主观性。该评价方法有助于支持规划决策和运营,使地下空间防灾选址更加客观、科学。然而,这项研究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性。随着数据的不断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GIS定量评价结果会更接近实际情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