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对高校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4-08-31

陶欣蕾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由于科技的迅速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随着人民逐步进入了互联网社会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思考方式和沟通方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而高校教育也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统计表明,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思想活泼自由,接触新鲜事物较多,而互联网技术也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为广大高校青年学子生活与学习提供方便的同时,其产生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小觑。中国高等院校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重要机构,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着特别的意义,所以应该研究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抓住新机会,积极迎接新挑战,以实现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1 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具体影响

1.1 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教学方式中,学生群体将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学习的主导。高校教师将针对学习者群体的各种特点,为不同学生提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学生群体也将学会选用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参与课堂教学,接受专业教师的引导,提出问题并参加各种研讨。而学校内部、教职工间的沟通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随时发言与询问、网上集体交流活动、组织之间的合作学习等方式,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的方法来完成信息沟通与交流活动,也能够利用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互动形式,可以模仿并创设出各种虚拟环境,学习者也将在这些虚拟的环境中完成练习、开展实验,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课堂时间不再是用一堂课来计量,因为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在适当的时间或者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时间进行学习,而教师也能够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的讲解工作,以及参加课堂小组之间的交流[1]。

1.2 对教学理论范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既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评性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在起到领导作用的同时,也常常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甚至教师越是想要领导学生,学生就越是被动,这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则正好相反,它更注重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重视于学习者对知识本质的探求,而常常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应该是将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也不能“过度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既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又要凸现学习者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实现“导向—主体结合”。

1.3 对教师课堂地位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角色出现一定的变化,虽然其在课堂中还是起到关键作用的角色,但这种角色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指导、支持与鼓励。教师将利用最新的现代信息科技工具,编制课件,自制计算机课件;利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手段,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及实验报告,有针对性地处理学生的困难;并在线解答学生提交的所有问题,在网络上引导学生查询和了解各种新的学习资源等。教师也由原来单纯的教学信息传递者转化为设计师、组织者、管理人员、咨询师、技术专家等多重角色,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必须了解到教育目标分为意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教育是逐步降低外界影响、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的过程[2]。所以,教师应该创造一种好的教学环境,学习者在这个环境中能够采用实验、自主探索、练习等方法来学习;同时,也应该确保教学活动与所学内容保持平衡,培养学生对评估性的认知,并且为自己建立认识与理解的心理模式。

1.4 课程内容的改变

因为互联网技术有效地拓展了课程的发展空间,且现代教学环境是通过虚拟网络构造而成的,使课程教学工作更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交融性。多元化方面是指网上课程具备各种文化特征,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组合。因网上课程的开放性与扩展性,以及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网络连接,而促使课程的内容上带有各种文化成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参加网上课堂的学习、探究、互动与合作,学生有着不同的思考方法与表达方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各种文化的融会与冲撞,并由此形成了多元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特色。教学空间的扩大让学生的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生活,而是借助跨地区、跨国界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的开放式教学,学院所开设的不同学科也能够适应社会各个层面人员的需求。

1.5 平衡教育教学资源分布

课程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也会对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造成影响。在我国,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往往分布在北上广城市或一些南方城市,但是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的资源和教师水准严重不足,我国教育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化是我国过去存在的一种普遍问题。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通过互联网和教育工作的结合,学生和教师获得资源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学生借助网络,能够十分便利地观看教学资料和视频。慕课、微课、网易云课堂都是可以利用的学习软件。就慕课来说,学生在登录账号之后,就能找到自己的专业课程,并可以免费学习课程,它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慕课上的教学课程大多都是国内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通用性,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

1.6 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电子化、信息化的推进实现了教学信息资料的无纸化,教学管理系统的产生降低了教学人员的工作的难度,管理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没有减少教学管理工作量,而且导致其有所增加,因为除了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以外还要落实对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营控制,不仅要进行教材的制订、采购和分配,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管理系统,而且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从原理的角度来看,管理人员对系统的控制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师生的作用,赋予管理系统更深层次的功能。部门高校教学教务处对互联网管理系统的应用并没有使师生有良好的体验,而且由于性能不够完善,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一些麻烦。所以,从高校教学系统的应用可以得出,互联网虽然提高了教学管理的速率,但是由于网速、系统数据库存储等方面局限性,互联网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又体现出一定的不足。

2 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将使学校思想政治与工作价值导向面临重大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性将让现实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信息沟通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西方资产阶级往往从其本身利益出发,引导学生错误的价值观,或者歪曲解读公众性事物。高校毕业生还处在学习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自身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都还不强,极易遭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邪恶势力的诱惑,从而产生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毕业生因为个人、生活环境等因素,借助某些偏激话语甚至传播流言,在网络宣泄个人不满的情绪,对高校和学生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产生一定的社会危害。

一些有害信息的出现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范围,所以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部分人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危害社会和谐、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信息,甚至一些人为了获得流量发布关于色情、暴力的信息,这类信息对青年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会使学生养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学生迷恋于网络给自身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大学生正处在身心生长发育、知识学习的时期,但自制力很有限,与艰苦的学业生活相反,互联网上有着巨大的信息群体,大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娱乐的乐趣,但是他们也会面临一些诱惑。自从互联网技术普及后,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就受到了影响,整日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虚拟场所,但是也使学生丧失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3],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危害了学生自身的生活和学习,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互联网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互联网交流方式有着一定的互动性,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但是也对传统教学方式造成一定的冲击,它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在互联网中,学生是移动终端的使用者,需要真正参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深层次地感知学习内容。另外,教师应该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互联网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和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了解,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4]。

3 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措施

3.1 优化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表明,要想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情景中,需要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对所学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形成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同时,要懂得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假设,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更需要这种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从个性视角出发,人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融合不仅是能力和主动性的融合统一,同时,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融合发展。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生的客观特征、受动性和依赖性,而造成人的主体能力和独立性的丧失[5]。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一定的转变,课堂不仅成为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主体性、独立性的充分发挥的平台。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只有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自身。

3.2 根据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转换教师角色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对教学理念和课程规划的优化,以满足当前学生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势必会为学生带来新的认知,而新旧认知的联系和融合是高校教育应该注意的,所以现阶段的教学工作应该得到重新定义[6]。教学工作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活动,它会对自身价值观、道德观及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面对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新思想的冲击,高校教师也应该根据现代学生的思想观念来引导教育方向,创新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在网络信息繁杂的时代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念,所以,课堂不仅是教师进行知识教育的场所,也是学生新旧知识、新旧理念转变和融合的一种良好环境。应该注重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一些问题的新看法,研究当代学生的思想特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信息的干扰而发生变化,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些变化的利害关系,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既要让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得到良好发展,也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

3.3 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的设计事实上就是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浓厚氛围。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学生有了能够自由思考和创新的条件,而校园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的空间。通过互联网环境的引导,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学生要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并借助相关的资源,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而教学的过程也需要在设置的情景下,利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才得以实现。构建主义学说中包含了“场景”“协同”“会话”“含义建立”4个层面,借助这一个方面的环境因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学生和教师也有了一个能够沟通交流的媒介,加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高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3.4 推动合作交流,提高团队意识

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是一种相对“孤立”的个人活动,而且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协作沟通和认识建立的,而教学实践过程也就是在教师协作沟通、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从活动的个体来看,学生是富有主体能动性的人,他们已经成为了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身的认识、经历、思想、灵感投入课堂活动,从而形成了教学的活动中心,并由此使教学实践过程呈现了丰富性、多样化和复杂化。从活动的个体角度看,教学实践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作用、影响的结果。显而易见,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过程蕴含的理念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这种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动态因素的效果,不仅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影响,也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具体影响[7],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更能体现出教学工作的合理性。

3.5 持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创新精神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育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学人员必须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研究出教学理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勇于发掘研究素材,努力创造各类提问情景,从而激励、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问题,通过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了学生智力,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地挑战自己,并体验探究问题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教师要建设好自己的课程网页,并要有特色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定时更新讨论主题与材料,要使用MSN 等工具定时地与学校教师进行即时沟通,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邮件收集学生作业及获取学校教师对课程的看法,不断地向学校提交相应的Wed站点,以方便学校教师浏览。总之,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情景和途径,使学生经过积极的、互动的探究后,学会信息处理方式,以此提高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者要运用探究法去建立知识的架构,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者积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资源,对所学的问题给出多个假说,并努力进行证明。

3.6 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双面性,合理地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技术,避免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错误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访问网站时,应该禁止观看不健康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交友时,也应该注意正确选择;对于使用网络的时间也应该加强控制,制订上网计划,应该将网络视为娱乐的工具,而不是过度投入其中。另外,不要因网络会对人的心灵形成障碍而限制学生使用互联网;对因互联网而引起心理疾病的学生也应该积极引导,做好防范措施;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积极治疗,加强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也要做好与家长、同学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以疏散学生自身的消极心理。

3.7 加强校园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

现阶段,一些高校的硬件条件并没有达到建设“互联网+教育”的标准,一些高校虽然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却不能保证学生可以自由的支配和使用,这就阻碍了知识共享工作的展开。对此,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实现高校教育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使学生体会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的服务。

3.8 加强技术研发,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筛选

网络的普及也导致一些不良信息的产生。近年来,网络上淫秽、暴力的信息使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受到了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它既危害了身心健康,也使学生的价值观建立受到错误引导。然而,一些青年大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和辨别能力并不强,这样一来,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良好应用十分重要,高校应该落实技术开发工作,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屏蔽功能[8]。

4 结语

总之,事实表明,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学习资源,并在学生的学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于教师来说,互联网也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教师需要接触新的教学形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而将网络引入大学课程教学中也有着突出的优势,它能够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所以,高校需要积极看待互联网技术对于高校教学中的效果,充分掌握互联网在高校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要落实科学、合理的方法应对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有效地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价值,从而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