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完善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提高应用型服装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4-08-31

赵肖倩

摘 要:该文分析了我国服装工业对服装人才培养的需求,指出如何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新要求的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是服装院校和服装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并以我国不同类型服装专业人才应有的培养模式为研究媒介,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环节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深入研究了如何提高服装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服装工业 服装人才培养 服装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65-02

1 我国服装工业现状

作为出口大国,中国服装业在20世纪后半叶飞跃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服装产业体系。自2008年开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扩散渗透进各国,进而影响各国实体经济,而我国针对于欧美的服装出口市场也出现明显萎缩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国设置的贸易障碍和服装电商的迅猛发展,更加严重影响了服装出口贸易和国内服装零售业发展。

目前我国服装业工业整体水平不高,依旧停留在“制造”阶段。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人工和产品成本持续上升,使得我国服装出口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下降,出口的价格优势已无法与东南亚的低廉成本相比。追究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中低档的商品所占比重较大,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小。我国众多品牌服装,大多缺乏品牌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内销零售或是出口,均无竞争力。在出口方面,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为国外品牌代工的初级阶段,无品牌意识。创造出我国自主的、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装,将成为决定我国服装未来生存状态的拐点,而如何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新要求的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也是服装院校和服装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2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类型

2.1 我国服装专业人才教育现状

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包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含高职)和研究生教育等涵盖艺术、工程和技术等专业的门类齐全的服装专业教育体系。由于服装专业教育起步相对其他学科较晚,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2.2 我国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析

为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中等专业教育、大专(含高职类)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

人才结构“阶梯状”理论模式,将社会人才分为了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大类。对于高、中等专业教育,则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等专业教育的培养,主要对应的为行业的职业技术岗位,根据企业需求,培养方向应使学生掌握较强的服装工艺技术技能,成为高级技术工人。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大专(含高职类)教育及一部分本科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其对应的培养目标为企业的专业岗位群,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是我国现阶段服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核心。

普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服装工业生产为依据,培养设计师或理论和审美素养较高的服装专业人才。

3 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3.1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

服装专业的中、高等教育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围绕企业需求,来进行人才的素质培养。

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与企业需求接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专业技能。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对应市场的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反应能力。

3.2 艺工结合

根据我国服装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办学理念立足于艺术与技术两大模块,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应做到艺术与技能培养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相较于其他国家,过于注重艺术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入学前必须参加并通过全国美术联考,教学计划中艺术美感方面的训练课程占较大模块,学院派教学整体轻视工程技术性。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工作中设计追求艺术理想化,设计的款式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样衣和大货生产环节不能自如监控,这与我国的服装产业需求极端不匹配。企业需要的是有服装理论和工艺技术完美结合的设计人才,而非只会画效果图,对服装结构和工艺不太重视的设计师。参照国外高等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已开始注重艺术与技术两项能力的共同培养。

4 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

4.1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4.1.1 校企合作,“第一课堂”使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学校的实践课程因课程考核、上课地点等种种因素限制,无法真正做到按照企业模式和标准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每门实践课程可以做到利用企业的资源,有目的性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而非以往课程的模拟过程。在实践环节中,针对企业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过程,使课程作业变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4.1.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除了参加大量服装设计大赛、工艺技能大赛等技能考核外,在“第二课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学生与厂家、公司接触,参与公司投标和产品研发环节,从服装设计、面料、结构和工艺、生产管理、具体制作,提高专业技能,了解行业标准和模式。促进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使作品(成品)接受市场的检验,提高服装设计意识和技术技能。

4.1.3 重视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前的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技能的综合体现,是与企业接轨的重要环节。在学校的实习基地中,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生产,经过市场调研、产品预测分析、款式设计定位、生产成本核算、产品质量、销售模式等一系列的环节,掌握服装生产、管理、运营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知识,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4.2 加强服装教学的实践环节,推进产、学相结合

(1)建立并不断扩大服装教学实习基地,强调深入服装设计、工艺、生产、管理、营销第一线的实践。

(2)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企业需求。

(3)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定期由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导师开设相关课程。

5 结语

中国服装工业的类型以及人们的消费水平等实际情况,决定了培养适应工业化成衣生产人才的大框架,而我国从事服装高等教育的院校缺乏各自的办学特点,培养出的学生总体素质相似,缺少的能力也基本相同。应该结合本地区地域特征和学校特色,校企合作,发挥院校的特长和优势,与企业共同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我国服装工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服装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職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R].2004.

[2] 李强.改变出口模式提升宁波服装业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05(1).

[3] 孟灵灵,柏欣.工科院校服装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纺织教育,2016(5):112-113.

[4] 刘艳春,王海伦.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16(31):3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