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长虹
摘 要:该文运用胜任力模型,重构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要素,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模型,包括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3个维度以及阅读表达、分析思考等15个因子,并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模式、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进行分析。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 高技能人才 综合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23-02
综合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基本要素,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技能是劳动者外在的能力体现,它取决于劳动者在职业实践中的学习和积累,在传统的生产实践中,多以机器为主导,劳动者的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地提高技能以适应完成岗位生产任务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只是孤立地提升技能,因此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不完整的。综合职业素质是劳动者的内在品质,它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实践过程。在高新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劳动者的主导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综合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胜任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分析、构建综合职业素质要素,并将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评价与工作过程的绩效相结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1 综合职业素质的内涵
1.1 综合职业素质
综合职业素质(Multiple 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适应、完成任务或与岗位要求匹配性等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如诚信、健康的心理、遵纪守法的意识、尊重规则与规范等;职业行为,如创新、协作、竞争、奉献等行为;职业意识,如自律、服务等意识。影响和制约综合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性格等。
1.2 综合职业素质的特征
综合职业素质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1)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综合职业素质必须与完成工作任务或者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要体现整体性;二是综合职业素质是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工艺、绩效要求等而定的,与之具有内在逻辑的紧密相关性;三是综合职业素质是要以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
(2)职业性特征。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不同。离开职业活动谈综合职业素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合职业素质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特征。
(3)实践性特征。尽管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与发展,但实践才是学习、提升职业素质的最重要方式。安全教育培训,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活动中仅有意识是不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职业素质,必须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运用中得到提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养成。
(4)动态性特征。综合素质在不同的年齡阶段、不同的职业岗位层级、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是不同的。就如同在乡镇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开车,对安全意识、注意力程度、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
2 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要素的重构
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应该包含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其核心是指劳动者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应具备的胜任力。基于胜任力对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要素进行重构,是必要的、科学的。
2.1 胜任力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胜任力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来的,他首次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随后,众多中西方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对胜任力的理解,其中影响最大的也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多采用的胜任力的定义:“与一项工作或一定条件下参照标准有效的或优秀的绩效具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潜在特质,包括5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胜任力有以下主要特征:(1)胜任力以工作绩效为导向,是导致个体工作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2)胜任力与岗位任务要求具有匹配性,岗位任务不同,胜任力要求不同。(3)胜任力对工作情景具有依赖性,工作情景不同需要不同的胜任力组合。(4)胜任力具有可测量性,是特定工作情境下对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的综合考量。(5)胜任力具有动态性,随着年龄阶段的不同、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2 综合职业素质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劳动者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应具备的胜任力不同要素的组合。通常这些要素可分为知识、技能、动机、特质等几个方面。
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模型以任务绩效为导向,培养任务绩效的优异者,高质量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包括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3个维度以及阅读表达、分析思考等15个因子。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在对所要完成任务的标准、流程、规则等目标阅读、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决策判断,对完成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做法进行归纳综合,形成共性的结论。认知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表达、分析思考、决策判断、归纳总结4个因子。
阅读表达是指能正确理解标准和规则等,并能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分析思考是指能准确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任务的目标、功能与关键技术,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流程、技术解决方案等;决策判断是指能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能判断、选择最优化方案;归纳总结是指对任务各个环节中的做法、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2)行动能力。
行动能力是指劳动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绩效评估、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6个因子。
信息处理是指获取和筛选有效信息并能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交流是指注重沟通技巧,有效传达信息,理解交流要点,适时提出问题;团队合作是指服从、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注重经验传承;绩效评估是指具有质量、效率及成本控制的意识,对任务绩效进行有效评估;安全防范是指遵守行业安全规范,对可能造成人身、設备、环境等危害的隐患具有防范措施,具备应急处理能力;操作规范是指遵守行业相关操作规范,按照岗位操作规程及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3)个性能力。
个性能力是指完成任务所必备的个人基本特质、动机等,主要包括道德诚信、工作态度、坚韧意志、创新能力和体能状态5个因子。
道德诚信是指恪守职业道德与诚信准则,尊重他人,遵守行业规范,具有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是指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有信心,具有合作意识;坚韧意志是指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能够控制情绪完成任务,能够坚持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改进或创造新的做法,并取得效果;体能状态是指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体魄,具有充沛的体能储备。
3 注重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训练评价
基于综合职业素质的构成,高技能人才训练与评价在训练模式、训练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应体现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3个维度。
3.1 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模式
训练模式是提高技能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其核心是训练课程。训练课程应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实际。综合职业素质应该结合技能培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及提升。训练课程来自企业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完整性及可测评性,通过任务分析、任务实施、绩效评价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综合职业素质目标的培养。训练实施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效果评价,训练方法应依据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开展,执行完整的工作过程。从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模型可以看出,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
3.2 以绩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与训练模式密切相关,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训练模式,综合职业素质胜任力的评价应采用以绩效为主导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综合职业素质进行评价。一个工作任务通常由几个部分或阶段构成,尤其是综合类的工作任务,每个部分或阶段都有可评价的阶段性成果,因此,这种评价也是一种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与完成任务的结果绩效相结合的评价,如任务最终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等,这种评价通常是一种静态评价。在评价实施时,要尽可能采用客观评价的方式。
3.3 基于3个维度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按照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3个维度对绩效的优劣做出明确的要求,评价标准可以根据绩效划分不同的等级(或层级),比如可以将绩效划分成完美、符合行业标准、低于行业标准、不合格等层次,不仅要让评价者能够准确实施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参评者能够理解评价标准。
4 结语
现代技术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伴随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涌现出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生命科学、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现代通信等新技术突破性发展,给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要求高技能人才具有更高的职业素质,以适应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为此,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转变为综合职业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 巩键.国内外的胜任力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2(1):73-75.
[2] 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力研究[J].职教论坛,2016(1):72-7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