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环城路与大境阁

时间:2024-04-23

潘真

上海公交有11路环城电车,沿中华路、人民路围成的环城圆形路行驶。

怎么会有这条环城圆形路的呢?环城,及沿途的老西门、大东门、小东门、小北门、大南门、小南门、新开河、新北门、老北门、小北门这些个名称,透露了这条路上曾经有过城墙吗?没错,这条路事关上海城墙筑与拆,是上海旧城厢与城外的界线。

原来,上海自元代建县后,并未筑城墙,至明代中叶,上海人口稠密、商肆发达,沿江一带船舶往来,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中心。当时,江浙沿海地方不断出现倭寇偷袭骚扰。据史料记载,仅嘉靖三十二年四至六月间,就连续五次遭到倭寇大洗劫,民房被焚毁,损失惨重。为保障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上海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九月动工,昼夜不停,耗时三月,赶筑了一座周长9里、高2.4丈的城墙,城上筑有3600余个雉堞、2座敌楼,沿城墙外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余丈的城壕,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设6处城门,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西门)和晏海门(北门);另辟三处水门,分跨肇嘉浜和方浜之上。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又增筑3座敌楼、20座箭台。

此后,倭寇多次来犯,直逼城下,却再也无法侵入城池。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城墙的4座瞭望台上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

倭寇之患除却了,古城墙的存在阻碍了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民国元年(1912)7月,在李平书的主持下,上海动工拆城筑路。次年6月北半城850丈完工,填平城壕,筑民国路(即今人民路);第三年冬南半城890丈完工,筑中华路,形成了环城圆形路。

这位李平书可是上海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创办闸北水电公司,因供水范围受限而状告工部局获胜;参与发动上海起义,后任上海民政总局总长等职;被袁世凯逐出租界,东渡日本避难,返回上海后晚年以书画、金石自娱。为纪念他对上海光复和城建所作出的贡献,1946年10月26日,城隍庙湖心亭举行李平书铜像落成典礼。据《上海文化艺术志》记载,“李平书像高3米,他银须一绺,身穿长袍马褂,右手执书,左手垂于袖筒内,伫立于八角形基座上,风度儒雅。”铜像于1959年被移至蓬莱公园,“文革”时不知下落。

由于当年拆城指挥部——城壕路工事务所设在大境阁,又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小北门大境路一带便保存了一座残庙遗址和近50米长的城墙颓垣残迹,便是关帝庙、大境阁。

建在大境箭台上的大境阁,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供奉关帝像(原称关帝殿)。清嘉庆二十年(1815),改建成三层高阁(即今日之阁)。道光元年(1821),总督陶澍登阁观光后,题“旷观”匾额悬于清代加筑的“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1836),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千胜境”,刻于东首石坊。大境阁由此名声大振,被列入“沪城八景”,称“江皋霁雪”,成为申城名胜。

大境阁的人文资源也颇为可观。据记载,近代以来,文人墨客云集于此,留下诸多佳话。如晚清至民初,大境阁三层楼曾是名画家吴逃禅、华墨龙、任伯年、朱屺瞻等作画、会友之所。1917年,昆曲名师陈风鸣、丁兰生及票友郁炳生等在二楼成立“平声曲社”,昆曲家莫舒斋亦在此开办昆曲学习班。1952年,应云卫执导、史湘云主演的昆剧《桃花扇》,就是在大境阁组团后公演的。

在颓败了数十年之后,1992年开始,南市区人民政府耗资900万元,花了三年时间,动迁全部31户居民、9个单位,将这段古城墙和大境阁按原样修复,向游客开放。大境阁二楼有“上海老城廂史迹展览”,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灯箱、置景等多种形式,诉说上海老城厢700多年间方方面面的变迁及今日、未来。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