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徐姚 郭金梅 王鹏
摘 要:工科高等学校为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更应顺延时代发展的脉络,努力为国家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型领军人物。在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工科学校如何通过自身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改革和调整,通过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本文也从设备配置、教改环境、教学条件和区域资源四个方面进行融合,探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 课程设计 实训设施 区域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3(c)-0209-02
1 传统课程设计在现金时代发展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设施配备依然不足
实训设施建设是在机械类专业中实施学习领域课程较为重要的一环,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场所硬件设施的完善不但是机械类专业教师必备的教学环境,也是機械类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场所。
1.2 环境因素影响
课程设计离不开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以用来设计和改革环境因素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需要政府对课程设计改革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也离不开相关决策的支持,加入工科高校多是处于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研究阶段,因而多重环境因素影响下的课改研究仍不具备条件。
1.3 教学条件落后
是否拥有一支课程设计改革和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影响教改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我国传统教师培养体制下的是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学术教学队伍,而机械制造工艺学科也需要实践型的教师进行有效补充,并通过职业化的整合以实现带动学术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师的融合,但目前的教师队伍无法较好的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
1.4 区域资源条件所限
在区域发展环境因素中,受限于政策因素和区域结构的因素,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课设改革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就目前机械制造工艺而言,技术发展的滞后和更新速度的延后使得回馈给高校教学研究更新的速度也受到影响。
2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教改研究方案
2.1 加强高校专业设施配备
(1)整合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改革的目的是通过仿真化的工作环境及流程模拟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入到工作实践环境中,而实践化的教学环境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工科学校在建立课程设计工作环境中顾虑最多的是投入成本,因而可以先期通过设立能够模拟生产环境的仿真实验室来进行实践教学,随着对课程改革授课成效的逐步评估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渡。发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最优功效更离不开设施设备以及仪器的有效配置,因此在此基础上工科高校还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2)夯实功能性环境建设。首先高校应制定完整的实践训练制度和体系,这也是功能性环境建设的有效保障,实践性训练制度应在机械制造工艺的职业岗位划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次还应建立基于教学改革研究的校企合作机制,高校可以以企业生产制造所需作为课改指导,校企合作机制作为框架来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校企合作双方“冷热不均”的合作态度。(3)通过建立多元保障机制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建设机械类专业的配套体系是保障课程设计改革有效实施的基石,同时也能确保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教改效果得以不断地修正,并通过监控和评估教改效果推动课改深度的进一步延伸,既可以对教改的方向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对教改内容进行反馈和调整。
2.2 通过改革课程设计环境助力应用发展
(1)增加经费投入程度。高校应主动寻求政府部门加大对机械类课程设计的经费投入并通过合理使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改革应该基于实践工作的基础上,这是因其领域涉及范围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的。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基地以及实践训练车间的硬件升级,加之课程设计体系的软件配置,都是高校关于课程设计改革投入的重要方向。
(2)设计规范化课程。课程设计在规范化制定方面离不开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指引,应通过制定有效政策和规定为高校制定课程设计教程提供指导。在此基础上,工科高校应以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趋势作为研究方向,同时兼顾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结构和相关条件来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设计方案。
(3)完善教育教学设计。工科高校应组织建立由机械制造工艺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行业技术标准制定人员、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和高校教育研究学者来组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可根据不同高校的科研能力、实验条件、专业开展情况和人才培养方向结合区域企业发展战略来制定差异化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案,而高校则应承担研究方案的实例论证和反馈工作,以期指导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和提升。
2.3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来满足教学条件要求
(1)“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拥有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才是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多数工科高校面临的都是相关人才的匮乏,但变更主体教师队伍显然不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应在现有教师人员基础上通过联合企业培养和有针对性集训的方式来锻炼教师专业化实践教学能力,并以此保证教改方案及模式的有效应用。同时,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将不再是评定教师晋级和立项的唯一标准,应将实践专业性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方面纳入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教师的考核维度,从考核激励角度激发教师对于实践性教学能力的锻炼与培养。(2)创新专业教学教法。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讲解和听取的授课方式,而应将科研任务分配、方案竞赛和项目设定作为授课方式的有效补充,教师也应该同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此外工科高校在加快和完善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资源库的同时,也应对自身撰写的教学材料进行不断修正,在符合区域机械制造工艺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让教学材料富有实践性。
2.4 在整合区域资源的基础上拓宽课程设计发展路径
(1)应借助当下机械制造工艺行业迅速发展的机遇和背景,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精粹内容加以提炼,并以此努力构建课程设计教学体系。这在一方面可以确保机械制造工艺专业的实时,也可以加快适应区域特色课程设计研究方案的推动进程。(2)区域经济是否良好决定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动力即效果。工科高校应根据本地区机械制造工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战略方向对教学材料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加融入行业岗位准入标准和未来发展方向,教材内容应调整应通过定期组织课程开发项目团队进行评估和修订。
3 结语
在制造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对接企业课程设计改革的道路上,课程设计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路径,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2025”。
参考文献
[1] 魏效玲,范志红,尉鹤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92-94.
[2] 王海霞,杨俊茹,于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46-147.
[3] 张昌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9):38-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