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管理优化分析

时间:2024-04-24

杨慧婕

[摘 要]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新形势下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在分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职业指导工作 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院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呈递增趋势,就业紧张问题持续存在。然而,就业难的问题并非因为我国市场的人才需求少,而在于社会转型期间结构性的矛盾和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很多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使得就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觀。国家对就业问题十分重视,***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同时也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李克强总理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国家出台了不少就业政策,以缓解就业压力,各高校也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如普遍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有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比较成功,但由于大部分高校起步晚、投入不够、缺乏系统性研究,降低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导致学生的实际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就业现状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指导认识不够,指导工作不全面

虽然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但对于中心的职能和业务认识不够,在工作开展中忽视了职业指导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没有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仅限于发布就业信息和政策法规、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讲座、组织招聘会、进行就业统计分析等[1]。并把指导重点放在毕业班学生,存在职业指导内容大众化、形式单一化和范围过于狭窄的问题,指导形式、内容和范围均不全面,职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不一致,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和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学生主动参与度和对职业指导的重视度低。

(二)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不够,指导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主要是由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和少数专家组成,兼职居多,没有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专门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虽然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了专职的工作人员,但多为从事管理工作岗位人员调岗,辅导员也是以学生的事务性工作为主,缺乏系统性业务培训和研究,职业指导专业理论和经验不足,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以思想教育和传递就业信息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以单纯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探索,职业指导效果不明显。

(三)职业指导方法局限,缺乏个性化指导

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主要依赖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由辅导员承担,以大范围的理论讲授为主,课时很少。由于大部分辅导员未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缺乏实践经验,故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趋于单一,说教居多,较少涉及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职业取向分析等方面,学生对就业的理解仅停留在政策的了解和教材理论的认识方面,实际应用少。此外,由于职业指导主要以团体辅导为主,很少进行个性化指导,故而忽视了学生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能力、家庭环境、个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的问题只能给予共性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职业指导质量随之下降。

三、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管理优化建议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方法,推进职业指导工作良性发展。

(一)提升理念,实现职业指导工作职能转变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立足学生发展,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发展趋势和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树立以就业、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的职业理念,借鉴先进经验,从学生发展入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职业指导模式,创新方法,贯穿全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由促进就业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涯规划辅导的职能转变[2]。

(二)完善机构,实现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完善的机构和专业化师资队伍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学校还应高度重视中心专业人员的配备和分工,确保就业指导中心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能充分发挥作用。就业指导中心可专门设立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教研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建立职业指导交流和研究平台,使职业指导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职业指导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由于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其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职业指导质量,故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非常重要。学校一方面可以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在职业指导方面比较突出、有意向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到就业指导中心从事专职职业指导工作,并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招聘优秀的专业人士成为专职指导老师。此外,还可以将社会上知名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成功就业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吸收到职业指导的兼职队伍中,通过讲座、座谈交流等方式,传递就业理念和经验。

(三)以人为本,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体出发,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性格、爱好、价值观、家庭背景和就业倾向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统一的职业指导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学校可通过一些有效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知和探索,协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可设立职业指导咨询中心,建立专门的指导咨询室,配备专业的指导咨询师,一对一地进行职业咨询等服务,结合学生专业、兴趣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帮助大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职业倾向,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立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求职目标。此外,个性化指导还应加强特殊群体的特别指导。如家庭困难的学生、身体有疾病或缺陷的学生、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大部分缺乏信心,存在比较严重的就业困惑,高校应高度重视这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采取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开展帮扶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形势、认清自己,端正就业观念,学会自我调节,建立就业信心。

(四)全程渗透,逐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由于学生对社会就业现状和自身实际认识不够,加上传统观念或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趋于完美化,一味追求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工作,在就业过程中,常常出现供需矛盾的状况,有些工作无人问津,有些工作竞争激烈[3]。因此,高校应当从新生入学就开展职业指导教育,进行从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的教育,到就业政策分析、职业能力、职业规划等连续性的渗透教育,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持续改进,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跟踪调查

学生毕业、就业并不意味着职业指导工作的结束,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及时了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和发展情况,听取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听取毕业生的意见和职业指导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情况,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持续改进。进行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一方面是对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检验,另一方面可为今后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经验。通过跟踪调查,及时把握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办学方向,不断改进职业指导方法,有效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是一项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的工程,只有不断提升认识,不断创新方法,才能开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孟楠.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及对策[J].文教资料, 2016(1):87- 89.

[2]江源.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效能的对策建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40- 42.

[3]陈炳亮.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J].人力资源管理,2016(5):165- 16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