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分制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4-08-31

徐潇文 叶亚新 董延茂

摘 要:为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急需建立与学分制教学相匹配的教学质量监控。该文通过分析当前教学质量监控面临的问题,结合构建原则,从监控组织体系、各教学环节监控质量标准体系、监控评价体系和监控反馈整改体系四个方面对学分制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模式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b)-0132-03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具有选课自主、学制灵活、培养个性化、教学资源整合的特点。学分制的实行,可以使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适应及工作能力。因其诸多的优越性,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已逐步从学年制过渡到学分制。但是传统的学年制与学分制有着较大的差别,学分制作为一种对原有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对原有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产生冲击,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此,高等院校要保证其教学质量,构建学分制模式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1 学分制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面临的问题

(1)培养方案的开放性,教学计划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混乱。在传统学年制下,高校采用的是一种模式单一、要求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故教学质量评定标准相对稳定明确。而在学分制下,就具体学生而言,人才培养的计划是不确定的,教学计划相应的也就不可确定。而且一些新成果、新学科知识需要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又引起了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进一步的不确定。这两者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起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能力、技能的不完整和不系统。这就从根本上对教学质量监控产生了障碍,给学分制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带来了困难。

(2)选课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的趋易性,不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导致教学质量监控难度加大。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修课程,扩大了学生的选课范围,实行了个性化教育,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因其认知程度有限,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或是为了容易获得学分而趋易避难,选择一些易修课程。这样,表面上虽然学分修满了,但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结构的完整度降低了,教学质量下降了。而这在理论与实践上又是允许的,教学质量监控显得无能为力。

(3)注重目标管理,淡化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到位。学分制强调目标管理,对教学环节的管理相对宽松,学生只要考试合格,便可以获得学分,只要获得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使得许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只注重学分的取得,而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不努力,致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放弃过程的管理,也使教学质量的监控成为空谈[1]。

2 学分制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构建的原则

(1)教学质量监控要将对学生“学”的监控和对教师“教”的监控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学”的监控。每学期通过考察学生获得的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及时反映每位学生已修课程的学习效果及整体学习状况,并按照学习目标要求进行检查、评估、反馈。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指导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良好学风,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学习中自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奖励优秀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教”的监控。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教的主导作用,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由教师来决定,所以对教师“教”的监控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在于通过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及学生监控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对教师的备课、授课和课后辅导等环节进行督导,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提出相应的质量要求,促进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教学,以严谨的态度治学,以科学的方法育人,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教学质量监控要将对“结果”的监控和对“过程”的监控有效结合起来。由于学分制的推行,往往让学生和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教学结果上,然而如果教学质量监控就此放弃了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那么无异于舍本逐末,并会从根本上影响教学结果。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目标进行检查,加强全程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性监控,有效控制教学质量的形成期,从而保证教学结果的含金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对考试环节的监控,包括出卷、阅卷、成绩的认定,以及学生成绩管理的监控,例如选取学分绩点制、学习预警制等;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包括培养方案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日常教学、学生选课、学生日常学习各个阶段的监控。最终通过对教学“结果”的狠抓和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研究教学状况,发现指出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纠错、修正、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3 学分制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教学质量标准达成和教学质量目标实现的行为活动[2]。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多维动态的复杂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主要由监控组织体系、监控质量标准体系、监控评价体系和反馈整改体系构成。

3.1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的构建

学分制模式的推行,对学校及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明确清晰的监控组织体系,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全校教学的有序、稳定运行。根据学校学院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的监控组织体系如图1。

3.2 各教学环节质量监控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3]

教学质量监控既要重视目标管理,更要重视和加强教学过程即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在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控的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采用一定的监控方法,才能达到对整个教学质量有效监控的目的。因此,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监控环节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并对照执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1)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标准。学分制虽然实行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但也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各个专业应有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学生应在规定的教学计划中进行选修。因此,要确保学分制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依然是前提。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根据科学发展、社会需要的实际情况,并融入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及创新性、学科专业的交融性、选修课程的丰富性、教学进度的灵活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为学生提供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教材的选用及编制标准。对于征订教材的选用标准,应着重在其内容是否符合所定的教学计划,与现有同类教材比较是否有其优越性,出版教材内容是否较新颖,教材的选用是否经过教研室及院系的论证等;对于自编教材的选用,还需考察编制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实际能力等。

(3)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有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及答疑、考试命题、成绩评定与录入、试卷提交存档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质量监控中最容易操作的部分,它包括授课环节和考试环节两方面的质量监控。根据所定的质量标准具体到实际操作有:开学初检查教学是否有序、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文件是否齐备合理,检查教师课堂教案是否系统而完整、讲授的重点是否突出、示范讲解是否清楚,期中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的执行是否符合原定计划,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等,期末检查考试命题的恰当性、成绩评定的合理性、教师监考是否履行职责、学生考风考纪是否良好等。

(4)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在学分制模式下,实验课程及实践类独立设课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实践教学具有教学地点不定、教学形式多样、授课教师多、教师讲解内容少、学生动手多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较为困难。学校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规范、质量标准,考察各实践课程多位授课教师的组合是否合理、实施方案和实践进度是否切实可行,教师指导情况及实践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全面检查,同时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实际工作打下基础。教学管理部门应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学校学院应以学校相关文件规范为依据,参照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的一系列质量标准和规范,例如制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原则》《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评定标准》等文件,在选题要求、指导教师资格、学生开题及中期达到目标、论文撰写格式、答辩程序、成绩考核、毕业设计(论文)存档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教学管理部门应依据这些质量标准,从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工作量、设计(论文)质量、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论文的写作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方面加以评价和监督。

(6)学生就业、工作跟踪考核标准。为了进一步检验教学质量,学校还应对每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毕业后工作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自己及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据此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考核标准。学校学院通过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监控,发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进完善。

3.3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的评价活动[4]。而学分制模式的特殊性,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行政主体的逐级评价。校属教务处、二级学院、系部、教研室应根据相应级别进行逐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系部(教研室)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是否完善、师资构成情况是否合理、教师整体水平是否达标、教学工作进行是否有序、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执行情况是否正常、教研教改项目申报完成状况是否良好等;教师和学生之间互为主体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教学督导的评教评学。教学督导组应由学校直接领导,并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教学督导通过了解、督促和检查各院系教学工作的情况,向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反映教学工作的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倡导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以利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全校教学水平和质量。教学督导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定期走访系部,抽查教学资料,检查教学管理工作,对稳定教学秩序、合理安排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做出评议;通过随堂听课,了解和检查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设施和环境状况,作出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3)教学评估办的评价。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学评估机构。教学评估办应按照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依据相关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教学评估检查的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校内部各项评估工作。评估对象既包括各院系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又包括有关教学职能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同时还要坚持定期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整体水平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既要对影响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估,又要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情况进行评估。

3.4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整改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功能在于准确把握教学运行状态信息,分析教学工作中出现的质量偏差,及时向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因此,教学信息的分析、反馈及整改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随时掌握每一教学状态的信息,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整改,才能实现高效调控并改进教学的目的。教学信息的反馈主要通过几个渠道:教学督导通过定期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座谈会,收集学生代表对专业课程设置、学院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结合督导组评教评学信息,及时汇总反馈给学校、教务处、评估办;教务处汇总各级行政主体逐级评价所获得的教学工作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评估办将对院系及相关教学职能部门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结果准确反馈给学校;最后学校将所收集到的各种教学评价、反馈信息通过教务处及时反馈至各院系、教研室,各教研室通过教研室会议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4 学分制模式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的展望

在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构建并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难度很大。但其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各高校应始终重视并坚持实施,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使之适合学校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质量监控手段上,可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开发建立由校园网技术支持的软件平台,收集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使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能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的监控。学校通过建立并实行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高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清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5):80-82.

[2] 徐爱萍.适应学分制改革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40-42.

[3] 杜祥培.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及其标准[J].中国大学教学,2005(2):47-48.

[4] 谭铁军,李颂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改革.教育探索与实践,2006(21):37-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