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魏冬娥
摘 要:全国新课程改革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无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一次在改革中探索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但不管追求什么形式的课堂,我们总不能忘记语文教学的“根”,那就是注重文本解读,注重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文本解读 批文入情 因情觅理 因道悟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c)-0153-02
文本解读的目的是解读者寻求理解文本意义和达成认知结构与内在精神的自我建构。这种建构活动既是解读主体与文本之间进行一种双向交流的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解读主体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新旧两方面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简历联系的综合活动。
注重文本解读,注重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是语文教学的“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让语文教学真正进入文学境界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文本解读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 披文入情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意思就是說,作者因“情动”而著文,那么读者就应该“批文”而读文。情感是文学产生的动力,又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文学作品如此,即使是那些实用性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无不渗透或蕴含作者对人、事、物、景的强烈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句句总关情。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记念刘和珍君》《囚绿记》等等,无不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情感。文章的本质如此,那么,以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突出一个“情”字,首先启发、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探情、悟情、动情、生情,达到使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教学效果。这个教学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披文入情”的过程,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第一个境界。
如何指导学生“披文入情”?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和认识不同,“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情感则是“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体验被认为是情绪情感的基本特征”,离开了体验就谈不上情绪情感。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的基本方法或途径,应该是从语言的表情功能入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由此及彼的联想、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受、领悟,也就是体验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就要求语文老师得有情,只有充满激情的老师才能创造充满激情的课堂。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又说:“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深情,要能拨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弹奏,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师所穷力追求的最佳效果,是使学生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能说不言之言,能通言外之意,达到情感共鸣。这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其他教学目的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文阅读教学有别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的特征,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之艺术魅力的最为生动的体现。
2 因情觅理
披文入情只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第一个层次,因为作者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绝不是无缘无故而生的,它必然受着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政治信念、伦理道德,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或制约,也就是说,文章的作者又是“情中有理、以情驭情”的。由此看来,阅读教学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就还须启发学生在“披文入情”的同时,进行冷静、深入、积极地思考,即进入理性的思维,围绕一个个“为什么”,探求作者在“情”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文章的主旨。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因情觅理”的过程,是又一个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指导学生“因情觅理”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将其对课文由感性的或直接的情感体验深化、升华为理性的认识。“悟”出了情,“觅”到了理,就算基本读“懂”了文章。
如何引导学生“因情觅理”?“因情觅理”的实质是“理解”。所谓“理解”,就是认识事物的联系,进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一个“觅”字,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或朗读吟咏,或比较分析,或综合归纳,或联系旧知;或讲述,或设问,或组织讨论等等,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并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练习,巩固当堂理解所得。指导学生“觅”的过程,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化解读。一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不应追求对文本理解、体验的相同或相似,要建立陌生式阅读、解读的方式,不要过多的灌输老师自己的理解和资料现有的情感解读,这样非常不利于个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解读兴趣,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这个讲读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
3 因道悟文
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所极力追求的又一个根本目标。尤其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写作的能力,它的根子是必须要扎在阅读上的,这已是人们的共识。所以阅读教学还要在达到前两个境界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究课文作者为了表达这个“情”,阐明这个“理”,又是怎样构思成篇和运用语言的,如怎样选材、剪材,怎样立意,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遣词选句,怎样运用表达方式,怎样运用论据进行论证,以及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等。这个教学过程也就是“因道悟文”的过程,或者说是“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三个境界,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如何引导学生“因道悟文”?“因道悟文”的关键在一个“悟”字。语言运用的方法技艺是在日积月累的读、写、听、说实践中领会到的,而不是单靠听讲就可以学到的。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听老师讲了几百篇文章,记了几百条写作特色,可是说起来写起来却不能够灵活运用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实际情况是,人们提笔行文或要说话的时候,脑子里闪现出来的首先是那一篇篇自己以前反复阅读、欣赏、领会,曾使自己动心、叹服的锦绣华章,而并非是那一条条写作特色。只有心领神会了的東西才最易于转化为实际的技能或能力,只有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习惯和技巧。在指导学生因道悟文的过程中,应该多朗读,多感悟,多思考,多总结,还应多模仿优秀文本的章法,一种种文章技法单独练习,重点突破。所以,多读、多思、多练,是指导学生“因道悟文”的基本途径。
4 出乎其外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王国维虽然是谈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但同样适用于语文文本的解读。陈善认为,能入能出才是读书的最佳之法,光入不出,恐怕会“死在言下”,因此语文文本的解读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文本放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和审视。
如何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出乎其外”?如《宝玉挨打》《林黛玉进贾府》等《红楼梦》中选取的文章,只有将《红楼梦》放置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准确、深刻地理解这部长篇巨著为我们展示的社会生活、任务命运,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复杂的审美意蕴。而我们只有对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也才能理解为什么他能够写出《狂人日记》《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展开有依据的个性化的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的本质是一个期待唤醒和期待实现的心理过程,期待视野是学生进入文本解读的桥梁,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反思鉴赏的能力。总之,注重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路,传统教学也注重解读文本,只是解读方式过于呆板,但从本质上讲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必须注重解读文本,批文入情,因情觅理,因道悟文,因为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守住语文之根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