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

时间:2024-08-31

吴大成 黄竹湧

摘  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助力学生职业发展等育人功能。近年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面临着与专业、行业脱节和逐渐被弱化、边缘化的困境。本文通过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本源与现状的分析,找出产生困境的原因,并围绕“三教”改革提出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基础  职业教育  发展方向  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0(a)-0186-0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e public basic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nhanc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facilitating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ing the dilemma of disconnection from specialty and industry and gradually being weakened and marginali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around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

Key Words: Public found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urse

高職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着定位不准、内容庞杂、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2],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发展和育人功能的发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位置,思考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开设,如何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如何才能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等问题。“三教”改革的提出,不仅解决了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同时也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溯本求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业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定位不准、专业特色不明显等原因,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套用本科教育的模式,成为了本科的“压缩版”,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就是从本科学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中演变而来[3]。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包含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四个关键词。“课程”为中心词,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高职”是对课程应用领域和功能的限定,表明该课程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其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公共”意指公有的、共用的,是为课程划定了适用范围,表明该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基础”原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在这里强调的是课程的功能属性,表明该课程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专业课学习能力和促进职业发展的基石。

2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沿袭着学科教育模式,导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各不相谋,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加之受到以专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师资投入和资源分配方面更加倾向于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被认为是对专业课的补充,课程数和学时数一再被削减、压缩,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于追求理论性和系统性,与专业课无法形成有效的融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高;(2)公共基础课程更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和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培育,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呈现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表现出隐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课程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受到质疑;(3)受到教师教学观念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难度大,学习适应性差的情况,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度不足,甚至出现厌学和排斥的心理,对教学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发展方向

3.1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打破课程壁垒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三教”改革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高职院校承担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普遍缺乏对行业的基本认知和企业实践的经历[3],对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样知之甚少,加之两类课存在着不同的课程特点,课程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动,使得两类课之间产生了壁垒,很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有效合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型课程组,通过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两类课程之间的融合度;按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为公共基础课教师创造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机会,为教师融入专业、贴近企业提供有利条件[4];公共基础课教师需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贴近专业,了解专业课学习的需求,积极思考研究与专业课之间的结合点,让公共基础课成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有力支柱。

3.2 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型教材

教材作为教与学之间的媒介,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是“三教”改革的基础。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大多使用的是通用教材,其特点是知识结构完整、内容齐全、适用范围广泛,但这也导致了此类教材在内容方面更注重理论性和学科性,缺乏专业特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发展需要,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型公共基础课教材。教材内容应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到教材中,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5],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与功能性,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3.3 根据知识模块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法改革是“三教”改革的主要途径。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绝大部分将进入企業生产一线,对学生岗位胜任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公共基础课按照知识结构可分为基础性、专业性和拓展性等模块,对于基础性知识,可采用讲授法由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对于专业性知识,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将专业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拓展性知识,可采用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公共基础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助力专业学习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根据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枯燥的公式、概念和抽象的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4 按照学习需求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公共基础课划在通识教育模块,多集中在第一、二学期开设,开设时间要远早于专业课。这样的学期分布导致两类课在教学进度方面无法实现有效衔接,课程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需要按照学习需求制定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进度划分学段,已实现两类课的高效融合。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英语课为例,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英语课分为基础英语(必修)、专业英语(限选)和拓展英语(选修)三个模块。三个模块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分布在不同学期,教学目标分别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阅读专业英语资料和进行涉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能力。

3.5 拓宽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维度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大多采用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降低了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反馈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建立多维度的学习评价体系,对知识掌握的评价,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对知识运用的评价,可采用项目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对职业素质的评价,可采用目标测评与过程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技能大赛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通过拓宽学习评价维度,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课程的改革既要顺势而为,更要乘势而上。公共基础课程必须准确把握“三教”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努力开创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好地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碧蕾.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4):20-21,46.

[2] 冯世德,张成林,张欣艳.高等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7):39-41.

[3] 桂德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困境、本原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78-80.

[4] 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5-66.

[5] 李忠华.浅析“三教”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N].中国建设报,2020-04-08(5).

[6] 赵长青.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下的公共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融合度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0):218,220.

[7] 何万丽,马宝成.新时代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审视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9(36):72-7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