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杨子江 唐伟峰 潘向宁 程新博

摘  要:海军航空大学在新时代使命任务转型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俱乐部转型升级,针对现阶段科技创新俱乐部存在的培养模式不够成熟、活动缺乏系统设计、激励机制作用有限等问题,提出“三阶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培养路径划定为基础阶、实践阶、拓展阶等三个阶层;通过阶层划分,明确任务,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学员产生持续成就感和获得感,以致作为内生动力支撑自己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个人能力与创新实践成果“双升级”。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明显。

关键词:创新实践  俱乐部  模式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8(b)-0196-03

Abstract: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mission and task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 Naval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active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lub.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lub at the present stage, such as the immaturity of training mode, the lack of systematic design of activities, and the limited rol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three-stage"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mode is proposed. The training path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basic level, practical level and extended level. Through the class division, clear the task, classification, tailored to local condition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continuous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gain, So that as an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to support their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realize "double upgrading" of person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resul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model is effectiv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Innovative practice; Club; Pattern; Research; Practice

軍事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军队培养和输送指挥与工程技术人才。海军航空大学作为一所新组建的军事院校,为祖国国防输送海军航空兵、岸防兵工程技术军官是其肩负的重要使命任务之一,所培养的工程技术军官均需具备扎实的工科基础与较强创新实践能力,这些优秀人才将作为未来我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者、使用者、保障者,为国防和军队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1-6]。

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多年军地高校研究和探索的热点[1-11]。本文以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俱乐部平台,为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探索俱乐部活动新模式,提高学员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显性”活动和潜移默化的“隐性”引导中不断提升。

1  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现状分析

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活动,是学员施展个性、发展自我的舞台[9-11]。海军航空大学现已建成多个科技创新俱乐部,涉及物理、机电、航模等等多个不同领域,实践证明,参加过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的学员有着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更活跃的创新思维和更强实践能力,更易适应未来岗位需求。但现阶段在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培养模式不够成熟

目前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模式多以竞赛为驱动,常出现竞赛前夕“高朋满座”,竞赛过后“门庭冷落”的景象。究其原因,在于培养模式不够成熟,牵引力仅依靠竞赛这一唯一引擎。

1.2 活动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设计。自主意识强的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路,利用俱乐部提供的硬软件条件,有条不紊的地去探索创新。缺乏自主意识的学员在没有教员引导和帮助时,常常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半途而废。

1.3 激励机制作用有限

学员的兴趣度与指导教员的重视度,是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效果的两大内在保证。据调查统计,学员参与俱乐部的原因中,单纯由于兴趣的只占5%,多数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心。除此之外,指导教员由于授课与科研任务繁重,能投入到科技创新俱乐部的精力较少,所以激励机制在活动中至关重要。目前激励机制多以精神奖励为主,对于优秀学员,多以会议表扬、颁发奖状等形式予以鼓励;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获奖有助于学员毕业综合评定,但所占权重较小,核算后相互差距在1%之内,很难引起学员重视。

2  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模式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科技创新俱乐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阶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培养路径划定为三个阶层,分别为:基础阶,实践阶,拓展阶。作为“隐性”的引导,不同阶层,内容不同,对策不同,要求也不同。

2.1 基础阶

基础阶面向大二学员。通过开设创新实践课程,为广大学员普及创新实践知识。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创新方法类、创新设计类、创新实践类。创新方法课程有:TRIZ创新理论、创造工程学等等;创新设计类课程包括:创新案例、创意设计等内容;创新实践类课程包括:工具操作基础、编程基础等。课程内容要求精干、实用,以讲座形式展开。指导教员在该阶层的任务目标是带领学员了解科技创新,产生创新兴趣,打好创新基础,起到“师傅领进门”的作用。

2.2 实践阶

实践阶面向大二/大三学员,属于中级阶层,高于基础阶。在实践阶,以小课题形式,驱动学员投身科技创新,基础阶的理论在这一阶层得以应用。在教员指导下,学员走过理论与实践的简单对应、一般结合、深度融合三个过程,获得基本的创新实践能力。

表现较好的学员,经过内部选拔,支持并指导其参加国内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竞赛,比如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全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等等。学员在更大平台上与更强对手过招,在不断磨砺自己的同时产生持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以致作为内生动力支撑自己不断进步。

2.3 拓展阶

拓展阶面向大三以上学员,为最高阶层。能够进入这一阶层的学员,须具有较为丰富的校外竞赛经验,一般要求以参赛队核心成员身份参加过至少两次校外竞赛。在拓展阶,指导教员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员归纳总结、写作表达、成果转化等能力。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实现提升,本质上就是集成创新方法。学员通过归纳总结前期活动的经验与教训,站在更高层次上回溯,提炼出普适规律和方法,对指导日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论文写作,帮助学员将想法进一步逻辑化、结构化,有效锻炼学员的写作表达能力。论文一经发表,还能让学员产生更强的成就感。除此之外,对于创新点较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成果,指导学员申报专利,培养学员成果转化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学员在拓展阶最终实现个人能力与创新实践成果“双升级”。

3  新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上述改革措施已付诸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以机械创新俱乐部为例,在“三阶式”培养模式下,学员目标任务和教员指导方向都更加明确,学员能够在不同阶层获得持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无所适从和半途而废现象大幅减少,学员自主意识得以提升。经过近两年实践,在活动参与人数、校外竞赛获奖、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方面都呈上升趋势。具体数据见表1。

经过对已毕业学员个人现状进行统计调查发现,经历过新模式培养的学员,特别是在新模式中能够走到拓展阶的学员,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在面对新任务甚至复杂任务时,心态上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处理事务能够更加逻辑条理,思考问题更习惯创新思维,解决矛盾更能抓住关键。这与他们经历了三个阶层的进阶式锻炼是分不开的。

除了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还更加容易得到领导信任和赏识。当单位领导得知新任职同志在读书期间有过科技创新实践经历,有过竞赛获奖,甚至申报过专利,发表过论文,第一印象往往会很好。随之而来的是会获得更多关注,会有更多展示自我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4  结语

基于科技创新俱乐部的“三阶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培养层次划分为三个递进式的阶层,明确了学员的任务目标与教员的指导方向,学员在“显性”活动和“隐性”引导“双引擎”的带动下,不断完成进阶,其不断产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作为内在动力,持续支撑其走向更高更远,获得成长进步。实践证明,该模式效果明显,能够有效调动学员和教员积极性,在相关高校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海荣,徐攀,张培梁,等.军校本科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62-66.

[2] 高玲玲,陈静.军校俱乐部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8):14.

[3] 刘军山,张继平,周立军.对军队院校开展学员创新实践活动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3,16(2):175-178.

[4] 陈启飞,刘珩,杨力,等.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228-230.

[5] 徐攀,钟海荣,赵晓帆,等.军校本科学员课外创新实践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10-13.

[6] 张晨亮,苏学军,王成刚,等.军校学员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6):221-223.

[7] 余建潮.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3-55.

[8] 淮旭国,刘健,贾文军,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68-171.

[9] 张小惠,白帆,霍亚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3):28-30,34.

[10] 王立华,聂西文,王道岩,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28-30.

[11] 李小川,王启立,闫小康.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2):17-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