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慧海淀”让生活更幸福

时间:2024-04-24

李焱

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到可以媲美大医院的诊疗服务;上下班的路上交通拥堵越来越少,无论开车、坐公交、骑共享单车都能一路顺畅;身边的办事服务大厅里,还可以享受“最多跑一次”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

目前,依托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海淀区打造的“智慧海淀”正在让每一位居民对城市的感知更高效、生活更幸福。海淀区在“智慧城市”的创建上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城市治理

插上智能翅膀

运用遥感检测技术,对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实时进行污染物检测,这不仅在0.7秒内就可完成,还能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测。

乘坐无人驾驶车逛公园,跑完步刷脸看数据,在全球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海淀公园里,市民与高科技亲密接触。

智慧养老平台可以为老人提供在线血压、心电、体温等生命体征监测,以及服药提醒,电子病历可实现医院间的互联共享……

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宏观经济决策、为民服务”等方面,海淀区通过科技应用的先行先试发挥引领作用,打造“科技型”政府,努力实现让政府决策更聪明、更科学,让群众对城市的感知更高效、生活更幸福。

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区长戴彬彬首次向媒体详细解读海淀“城市大脑”的建设情况及未来规划。

据介绍,今年海淀将在40个社区开展智慧化建设试点,智慧井盖、智能电梯、水质监测等至少18个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将会走进市民生活。

海淀“城市大脑”建设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模拟人类思维,将市民工作生活环境所需要的公共安全、城市环境、交通出行、环保生态等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及时予以发现并解决。

以北坞嘉园社区试点为例,小区大门将有人脸识别系统和车辆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梯将能及时提醒一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供水系统将能够实时监测饮用水管网节点水质情况,防止中水及其他污染;环境系统将可以实时掌握社区内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情况。

在智慧环保领域,南沙河段布设了9个水污染实时溯源系统,基于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实时、连续、趋势性的监测河湖水体变化情况。

在城市大气治理方面,车流量较大的蓝靛厂北路主干路,已采用了国内领先的多车道固定式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可对行驶中机动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颗粒物等污染物进行检测。

可以说,海淀“城市大脑”建设用类人脑的方式为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插上了智能化翅膀。其中海淀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已经累积车辆视频、车牌、颜色、型号、时间、地点等5.7亿条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渣土车蹲点执法方案、交通违法治理等方案提供了帮助。

AI技术走近大众生活

2018年发布的由北京市经信委指导编写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显示,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占到全国总数的近30%,其中有60.96%聚集在海淀区,海淀区俨然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的创新高地和发展沃土。

2018年2月,海淀区政府与百度公司签订了《建设海淀区“城市大脑”合作备忘录》,将在科技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双方最终确定以海淀公园为试点,根据群众需求对海淀公园进行AI改造,共享改革开放科技发展成果。目前,海淀公园的AI改造已经完成,建成了全球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这也是百度公司人工智能综合落地的首例。

海淀公园的智能步道、智能亭、未来空间等智能设施已面向公众开放运行,全球首款量产的L4级别无人驾驶巴士“阿波龙”也与公众正式见面。通过政企合作共建,不仅探索了科技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和表现形式,还搭建了科技公民培育的载体平台。

在海淀公园,游客可以乘坐无人驾驶巴士“阿波龙”逛公园,休息时和亭子说话唠嗑,跑完步“刷个脸”就能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AR太极教练也让前来的居民玩得不亦乐乎。

诸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游客们率先体验到了前沿科技成果。海淀公园这一科技应用场景,不仅提高了居民游玩的趣味性,还大大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让科技真正用之于民,越来越多的AI技术走近和改变大众生活,同时激发全社会形成热爱科技、运用科技、支持科技的良好氛围。

记者了解到,2018年底海淀“城市大脑”框架已经设计完成。目前,海淀“城市大脑”确定为“1+1+2+N”的总体架构,即一张感知神经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处理这两个中心,还有N个创新应用,这些应用在前期主要聚焦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能环保、人口监测五个领域。

到2020年,“城市大脑”将初步建成,建立城市治理感知网络,全面汇集城市治理相关数据资源。到2022年底,海淀“城市大脑”将全面深化应用,全方位完善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城市大脑”平台建设,形成面向未来的“城市大脑”开放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全区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治理能力。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城市大脑”项目是海淀区“智慧海淀”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一项长期工程,自2013年“智慧海淀”启动建设以来,海淀区目前已实现了“三个率先”,即率先建成全国首家区级政务云平台、率先实现区级公共服务区域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政务光缆专网,以及包括政务办公系统、智慧卫生、政务综合服务系统、政务大数据基础平台等在内的“N个创新应用”,从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政务决策支撑、城市管理、警务决策、智慧卫生、智慧教育及基础设施等七大板块,构筑了“智慧海淀”架构体系。

如智慧教育建设,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实现了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服务水平。目前,建成的智慧教育光缆专网和视讯平台,实现了全区校校通和视讯通。

智慧卫生共有三期规划,目前已基本结束的项目一期致力于全区卫生专网建设,通过信息互联互通手段实现海淀医院与26家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协同关系,实现电子病历、放射、超声、检验等诊疗信息互通共享。2018年,海淀区开启了智慧卫生二期建设,致力于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同时,海淀区还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智慧海淀”建设重点保障了“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等项目,为科技创新企业厚植发展沃土。例如,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实现了办事指南统一展示、网上预约、申报、查询、推送等功能;建立创新服务需求统一受理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布创新服务二维码,集成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政府服务方式,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建设目标。

“十三五”以来,海淀区不断加大对“智慧海淀”的投入力度,紧紧围绕便民、便企、高效、安全、可控、资源跨界交流的目标,重点解决城市运行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2015年至2017年,海淀区分别投入了1.5亿元、2.5亿元、3.3亿元助力“智慧海淀”建设。2018年进一步加大“智慧海淀”专项资金投入,全年投入达7亿元。

根据《智慧海淀“十三五”发展规劃》目标,到2020年,海淀区将建成新型智慧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为显著特征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迈入国际一流行列。信息化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生态环境优化、城市运行高效、民生服务普惠、“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的重要驱动力量,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保障。

“在区域城市治理、民生改善、政府服务管理等领域,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运用;探索与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推动城市治理理念革新、方式转变和能力提升;用数据、科技手段,让群众体会到实惠和便利……”戴彬彬所描述的“智慧海淀”建设图景正一一展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