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郭利光 墨香悠远写意人生

时间:2024-04-24

文/本刊记者 汪新宇

藏一棵树最好的地方是森林,郭利光便是身在画家村里的那一棵擎天的树,向着高处伸展枝叶,尽可能地沐浴阳光,利用身边可得的机会吸收养分,将生活融入艺术,也将艺术融入生活。

与北京结下艺术之缘

郭利光喜欢来北京,他觉得在北京举办的诸多展览是艺术家思考自己、寻找启发的良好渠道。“我的艺术成就和北京是分不开的”,作为家乡首屈一指的画家,他总和后辈们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画家,每年必得往北京跑。”以前郭利光恐怕闭塞了自己的艺术修养,每年都抽空来北京。因为渐渐地体悟到了这其中的好处,近几年他就像是扎根在了北京,不断地参与教学和交流。中国美术馆是他每次来京必然要去的地方,有关注的展览则慕名而来,即便是没有大型展览,也要每个展厅都游览一番。有一次,他为了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的“百年可染”展览特地从泰安赶回来,行李都来不及安置就冒着大雨去中国美术馆与朋友汇合,一起参观。

他有时落脚在通州宋庄,俗称画家村里朋友的画院中,与朋友谈天说地,饮茶品茗。有时候,他就在琉璃厂南头的小旅店住着,白天捋着附近的画廊画院挨个去看,在这一派古色古香、绿影重重的胡同里游览总能让他受益良多。

他也重视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与好友相约看展时,总能从展出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用心之处和巧妙处理,从中汲取一二。郭利光认为定期来北京对于他的绘画生涯是十分重要的,这让他得以及时了解其他人的独到之处,酝酿新的感悟,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作品,知其长也知其短,避免闭门造车。北京也蕴含了很多展览机会,让他得以经历并成长。每到北京就像是“投资”自己,如今见得回报,他的艺术道路已日渐拓宽。

郭利光(郭乃木),辽宁省凌源市人,大学文化,先后任教师、电视台长、宣传部长等职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辽宁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荣宝斋画院范扬名家工作室画家、山西省太行山国画研究院艺术顾问、中国画国展创作导师、民建中央画院院士、新华社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家、艺品万家签约艺术家、辽宁省凌源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捕捉生活中的美

郭利光虽然从幼时起就展露了绘画天赋,但大学却学的是机械设计专业。比起许多经历过严格系统艺术教育的科班出身的画家,他更多是随心所画,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构图、艺术元素,而是根据真实的生活场景升华出新的理解。他更看重写意中“意”的作用,将现实场景重新加以艺术处理,突出其饱满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这“意”是比以画传情更庄重的表达,他综合了画面中的光影、地形、人物、色彩等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融合画家本人当时的心境体会,由此发展出基于自身经验的自由联想,使得这一帧静止的图像具有丰富的故事性。由此,他对自己获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的其中一幅作品颇为得意。

这幅《山里人的梦》是郭利光一次外出采风时的随手一拍,在后来整理材料时偶然发现了其巧妙之处,进而脱胎出的作品。

那时候刚过完春节,三月初仍是春寒料峭,土地刚刚化冻,郭利光驱车郊外,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想拍些照片作为绘画素材积累。辽宁省朝阳市和内蒙古赤峰市一带正是红山文化发源地,顾名思义,源自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红土。这一带地处丘陵,当地的土坎子呈红褐色,也叫红坎子。

郭利光边走边拍,一路上收集了不少图片资料。他回家整理资料时,在电脑上打开一看,发现其中一张图片上有个小黑点,放大之后发现是一个农村妇女坐在土坡下的一捆树秸上歇脚。下一张照片则是她扛着这捆树秸顺着土坡走下来。

照片里,村妇背靠残雪仍未化尽的红土坎子歇脚,这样的色彩触动了郭利光,使他产生了许多猜想,他觉得这个村妇一定坐在那想了什么,所以将后来的作品命名为《山里人的梦》。

郭利光的夫人第一次在他的画室中看到这幅画时,当她看到一人多高的画纸几乎被层层叠叠的红土坎子布满,这样有力的色彩冲击使她震撼不已,裹挟着厚重的泥土气息仿佛迎面扑来。画面的上方是背靠青黛色远山的一座挂雪的院落,屋前有几颗挂着鸟窝的秃树,厚厚铺在地上的雪已有几分化冻的迹象。画面余下的三分之二都是横竖滋长出许多枯枝的红土坎子,一个农村妇女穿着更艳的红棉袄、裹着绿头巾坐在一捆树秸上休息,她斜斜的望着远方出神,身旁还有一只雪白的小羊正呼应了山顶的白雪。

红褐色的土坎子披着白雪,衬着鲜红色衣着的村妇。

虽然人物占幅小,却因为衣着鲜艳,从画面中更加突出。

这一切将画纸填得满满的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场景,因为村妇的“梦”而留白。

郭利光说:“如果我按下相机快门的那个时刻,村妇没有在画面里出现,如果我画面中不在乎她的存在,那就没有这幅获奖作品。”这幅画的诞生是巧合,却也是必然。正是因为郭利光有一双发现生活之美,善于探究和想象的眼睛,才能看到平凡中的闪光。

画作成形的那一刻,郭利光许是与这村妇产生了某种共鸣,不论那照片里的女人在想些什么,画里的女人与他定是一样的想法,一样望着远方,望着山那边的世界。他必然是有丰富阅历的人,才能抓住生活偶然给予他的灵感,才能让这样的普通脱胎换骨。

郭利光推崇画作中的“精神内涵”,他认为这是让作品从众多相似题材中脱颖而出的必备要素。他觉得,若是这幅画中没有村妇,可能就沦为辽西春雪一般的俗流。人乃万物之灵,人也是艺术之灵。艺术并不存在于画纸上,而是存在于作画者和看画者的心里。没有艺术的人,再好的大师传世之作,也不过落个无人欣赏、牛嚼牡丹。常说万物有灵,也不过是万物于人有灵。

求索艺术新路

郭利光的作品风格多传承自他的老师,虽然已经算得上是技艺纯熟、小有成就,他仍然希望能够突破原来的流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写意山水上形成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但他深知这种突破是可遇不可求的,为此,他近几年多次前往太行山等地写生,期望能以感悟自然与锤炼技巧相结合的方式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艺术新路。

郭利光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将着力国展创作辅导,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朋友突破自己的艺术瓶颈,获得大众认可。他也制定了许多写生计划,他认为国画写生能更多地记录自己当时的心境感触,比起仅仅是随手拍照作为素材备用,采风时的由特定情境所触发的思绪更能留在画纸上,留下更多值得深思挖掘的“蛛丝马迹”。

“中国画是表现自己心性的”,郭利光用自己的内心世界映照着画纸,用自己数十载的岁月凝集写意人生,也将把自己的未来尽数涂抹在这一张墨香悠远的宣纸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