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宇清++覃熳
摘 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如何有效地实施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套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该文试图通过激励、环境、评价等机制的构建与运行,达到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能力 运行机制 激励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226-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的合格人才,是职业学校的职责所在。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突出能力的培养。在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
1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特点。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职业能力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指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即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
2.1 建立健全长效性的环境机制
环境机制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校内与校外环境,在校内环境建设基础上,建设校外环境,并使校内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是保障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着力校内环境建设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而言,校内环境的建设主要指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即发展目标与方案、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教学设备设施条件等。
首先,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全面全程参加学校专业建设。对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制定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创新地开发出一系列的教材、课件、教案,使之满足职业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其次,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能否培养出高素质职业化实用人才,教师是关键。我校采取的方式是:建立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相关机制—— 选拔制与聘任制,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充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利用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发展—— 实行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跟班实践、参观考察、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企业的用人规格,实行职业学校教师的双证书制度即取得教师资格证、考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等
同时,通过建立《教师基层锻炼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项目研发,校园职业教育改革氛围明显改观,促使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专业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教研教改的针对性。
第三,创建职业化教育的氛围
职业教育不只是教会实践技能,而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清楚职业教育的内涵,通过参观企业、图片介绍、企业人员讲座等,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在教学内容上,不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理论课,都将企业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要求贯穿其中,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及对员工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职业岗位的概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单元、案例、项目、模块、行动导向等教法,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品质等渗透到其中的每一项活动中,如电视机维修实训课,将企业的早会、上门服务流程及与顾客如何交流、完成任务后的一系列工作等内容模仿企业进行,训练学生准时、服务规范、服务态度、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维修技巧等,提高学生对职业认识;在课外活动中,围绕社会及企业对职业人员的要求开展,如篮球、排球、拔河等比赛,主要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为主,学校运动会,不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要培养学生守时、守规、顽强拼搏等精神;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亦将按照企业要求开展。
第四,创设教学环境,保障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
目前,我校创建了模拟仿真的教学、实习场所,电类实训基地拥有电子电工、家用电器(含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实训室,有海尔集团公司提供的先进设备设施,能较好地满足职业技能、职业角色技能、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等的训练,有按职业化教育配备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同时,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确保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运行。
(2)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确保职业能力培养正常运行
学校缺乏真实的环境,需要企业协助解决。我校在总结与海尔集团、防城港务集团、万通国际物流等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推进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不仅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见习,而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企业的内容,如两节课程的教学中,根据课程需要安排0.5~1节甚至1.5节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甚至请企业骨干参与教学,而学校提供的不仅是培训,而且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以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
2.2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进行职业化教育,使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达到良好效果,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建立职业化训练的环境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在教师方面,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化教育的中坚力量。心理学认为,个体在适合于本身需求的外部条件刺激下,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使人能够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依据这一原理,培养双师型教师除了制度规约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此,学校实行了将单位整体利益与双师型教师的个人利益挂钩,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在课酬、职称评聘、外出考察、出国进修、休假等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倾斜,如课酬比同一系列非双师型教师提高一个档次,优先安排出国学习和外出考察等。对参赛获奖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赛获奖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大力宣传与表彰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奖励办法)。与此同时,在各种评价及待遇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位置,如在学科或专业带头人评选中,双师型教师有优先权,优先参与学校管理,享有充分的教学改革权等等。把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营造一种竞争态势,激励更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冲刺。endprint
在学生方面,树立职业意识,按照职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分为单项和综合两部分,评选职业能手。对获得能手级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奖金、奖状)(综合比单项奖励力度大)外,优先评为优秀班干、优秀学生,获得综合项目能手奖的学生优先获得奖学金及各种补助。同时在精神上给予更大的激励,如获得能手级的学生,优先参与社会实践、外出参观考察、在学习中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享有参加学校重大活动优先权及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在学校中,营造一种职业氛围,让更多学生重视职业意识的培养,激励学生向职业能手的转化。
2.3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引入,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学校将双师型教师标准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客观、公开、公正原则,对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工作业绩(实际工作经验和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工作与工资收益和职务晋升等挂钩,将培养过程和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实行优上劣下的动态跟踪管理制度,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于学生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育人”、“促进人”,而不是“管人”、“选拔人”。以达到:发现价值,发掘潜能,展现风采,发展个性。以学习过程的态度、进步、技能、反应、应变、合作及效果等表现作为标准,教师在教学及相应活动中作详细记录,不是单纯以理论考试成绩高低来衡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3 完善各要素建设,助力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
推进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对实践中的成熟、先进模式进行原型考察、分析与比较,揭示其运行机制,并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与发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3.1 面向市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在“人才培养制度”内部运行上实行教育、科研、实习、就业一体化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一体化,实现教育内、外部人才市场的接轨和贯通,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校企之间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同步进行,毕业生采取定向实习就业、有序分流。
3.2 理顺关系,开展企业与学校间的多层次合作
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通过协议和相关制度,确保学校和企业紧紧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及提升或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各自承担的责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内涵明确、关系清晰、分工协作的结构性伙伴关系,共同实施以“订单教育”为主体的单一层次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
3.3 模式创新,实施模块化培养
在实践中,要增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效性,遵循“按需设块,据块训练”的原则,引入模块化管理。电类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需要,结合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教师对其进行教学设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完成每一模块的教学活动,并进行分析总结交流,教师间进行对接,实现系统化。
3.4 制度创新,实行科学化评估
科学化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技术应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丰富与完善,引导学生能够真正重视实训、深入社会、贴近生活,在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自身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不是单纯对教师发表多少论文、出了多少专著,对学生的实训报告、实训成绩进行评价,而主要是对教师自身技能的提高及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活动、对学生开展的实训、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
近几年,我校还制定了《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制度》、《实习管理办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表》等,激发广大教师及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热情,提高教师的实践及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完善,我校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机制的运行虽已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对接,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与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下,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采取先进的培养模式,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平台,才能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过程获得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萍.我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初探[J].现代交际,2010(8).
[2] 杨培强,胡俊云.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地方院校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0(8).
[3] 任琳.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九个关注点[J].新课程研究,2010(5).
[4] 余丽芳.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0(43).
[5] 陈庆合.以就业为导向瞄准社会需求提升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9(5).
[6] 东澎中.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三化”运行机制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7] 徐伟.论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