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技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在泛珠三角区域初见成效

时间:2024-08-31

李菁++石福华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科技合作是一大重要领域。泛珠三角各省区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通过有效整合,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创新源,从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确保合作的高效、有序进行,规范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联席会议的议事和工作流程,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在2004年正式制定并公布。

自这一制度建立以来,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积极联手,建设系统科学的合作机制,催生了联席会议机制并初步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十一五以来,区域各合作方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科技创新优势和特色,有效集成区域科技资源,促进资源流动、优化与共享,有力推动了各方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的规划与设想,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该地区占全国面积的1/5、人口的1/3、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四成,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想,并得到了广泛赞同,11个成员一级行政区自发加入。目前,该区域的合作已建立起共生共赢型的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联席会议制度

(1)总体思路

在“自愿参加、市场引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总原则的指导下,注重国家需求、区域需求、地方需求紧密结合,注重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机制与体制构建紧密结合,注重资源性、市场性、公益性的紧密结合,注重特色与互补、竞争与合作的紧密结合,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

(2)发展目标

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泛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全面开展省部省院全面合作。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临港工业、海洋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联合共建9个区域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联合共建9家国家级各类区域科技合作示范区,提高示范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技术的扩散能力,共建对外开放窗口,将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促进科技成果在区域内及时转化,实现区域间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一个区域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3)组织形式

联席会议:作为泛珠三角科技合作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联席会议一般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在特殊情况下,由两个以上成员单位或联席会议办公室建议,经各方同意后召开。

联系会议执行主席:当届联席会议推举下一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单位,联席会议执行主席单位一般由各省区科技主管部门轮流充任。

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下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设于广东省科技厅,各方联络员为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日常工作由广东省科技厅负责。

联络员:各方确定一名副处以上干部担任,要求各方联络员相对固定。

专责小组:一般由一个省区负责牵头并担任组长,利益各方派出政府官员或专家组成。专责小组属临时机构,项目结束自然解散。

科技交流活动日渐频繁

联席会议设立的创新协作论坛,通过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推动区域科技合作制度化和常态化,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

广西省举办的第七、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参展的32个重点项目包括农业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类三大类。

四川省举办的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参加。展示内容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

江西省举办的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参展和合作的项目涉及节能环保、冶金矿产、现代畜牧业、电力、新材料等。各省市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等合作对接。

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国际学术讲座在南宁举办。此次活动旨在推动中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中泰传统医药与天然药物科技合作平台。

2011年10月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各省区积极参与并推动传统医药纳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社会合作与文化交流框架之中。

另外,为了推动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还组织了赴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考察及赴澳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等活动。

科技资源实现开放和共享

由广东省科技厅牵头,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区科技厅参与实施了“泛珠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在各省区市的共同努力下,在制度建设、组织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区域平台共享专用资金、资源整合和共享情况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项目进展顺利,取得初步成效。完成广东、广西的相关数据库加工任务,并成功与国家、泛珠三角区域4省区市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链接,为泛珠三角区域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

借助区域科技合作平台,广东和广西两省区通过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合力解决生物质能源产业方面的共性问题,共同推进甘蔗、木薯等生物质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开展非粮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基产品开发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顺利推进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此外,通过双边合作,在两广星火产业带建设、南海海水养殖产业、特色生物中药产业、农产品优质高效产业化、数字媒体开发等领域,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有力推动了区域内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科技战略合作走向多领域多层次

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共同开展冬暖夏热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建筑环境相关软件,包括通风分析软件、 Ecotect生态建筑大师、Radiation tool太阳辐射分析 软件、Climate tool等软件以及门窗标识软件的key (密码锁),各种玻璃遮蔽性能、传热性能指标参数 (数据库)等。endprint

粤桂合作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研究,目的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结合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引进湖南、广东等地的袁隆平院士、古德生院士、刘颂豪院士,开展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及应用”、“深埋高价值复杂难采矿体协同高效无废开采技术研究”、“300KA大型预焙铝电解槽曲面阴极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等合作项目。

广东、广西、云南共同签署了《广东、广西、云南共享专家资源的协议》,为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排,推进基础研究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从2009年以来,粤港两地政府通过科技联合会议机制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合作计划,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粤港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广东高新园区与香港科学园和科研机构合作,促进新兴产业与特色园区的发展。推出了“粤港重大科技项目招标”等相关资助计划,并互设科研中心与产学研中心。

福建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厅与澳门特区相关方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协议着重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与健康、环保科技、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及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由科技部主导多次召开了“内地与港澳科技合作委员会会议”,开展了科技企业孵化期的交流与合作。

机制建设成果累累

泛珠三角区域内成员强强联合,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对汽油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污染特征、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进行研究”;“中药民族药药效物质馏分库建设及活性筛选研究”;“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系培育研究”;“热带名贵海水动物等苗种繁育技术”;建立海南省珍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海南省人类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非整合β地中海贫血病人iPS细胞库及地贫胚胎干细胞(ES)库的建立及相关比较性研究”;“白木香等7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及其SOP 优化升级研究”;“车用沼气技术的开发”等。这些重大项目的科技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建设已有效促进了科技实力的增长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区域内所有省区GDP增长均超过11%。若干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如“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云南桥头堡”等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同时,科技合作增强了泛珠三角区域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0年泛珠三角区域R&D经费支出达到1349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平均增速达26.4%,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达到23.2%。五年来,泛珠三角区域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速达到16.4%,约占全国总量的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速达17.1% ,出口额超过全国总量的40%。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迅速增加,平均增速达39.2% ,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28%。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数量从32家增加到56家。截至2010年,全国20%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14.6% (13家)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泛珠三角区域。

(摘自《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8期,原题目《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联席会议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益尝试》)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