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硕士研究生郑大燃和导师张海春,在甘肃酒泉发现了生活在1.1亿年前的远古蜻蜓——巴依萨昼蜓的化石,为揭示酒泉地区1.1亿年前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提供了研究依据。近期,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专业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上。
“我们这次发现了30块远古蜻蜓的化石,但都是翅膀化石,没有成体。”郑大燃遗憾地告诉记者,因为蜻蜓个头比一般昆虫要大,而且死亡后身体容易破碎、分解或被其他动物撕咬,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
记者看到,化石上的远古蜻蜓翅膀大约3~4厘米宽。郑大燃说,大约在3亿年前,远古蜻蜓都是巨无霸,展翅能达到三四米,和现在的老鹰这么大,但根据这批发现的化石,1.1亿年前的蜻蜓已经变小了很多。这30多块“巴依萨昼蜓”翅膀的化石中,最大的一块翅膀展开在10厘米左右,其余的都在6厘米至8厘米左右,和现代蜻蜓差不多大,打破了过去远古时代“蜻蜓”祖先都是巨无霸的印象。专家推测,这是因为在古生代晚期,当时地球大气的含氧量比现在高很多,植物、动物都长得非常巨型。但是到了1.1亿年前,空气中的含氧量开始变小,而且其他空中霸主带来的生存压力,因此远古蜻蜓个头不断变小,从而生存下来。
通过对甘肃酒泉地区“巴依萨昼蜓”化石和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化石的比较,古生物专家发现,早在1.1亿年前,这些现代蜻蜓的祖先们就已经有了跨地区的迁移过程。通过化石的比对,大约在1.2亿年前,这些巴依萨昼蜓生活在现在的外贝加尔地区,到了1.15亿年前,它们飞到了现在的外蒙古,而到了1.1亿年前,它们广泛地存在于韩国以及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如甘肃、北京等。
(来源:化石网)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