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解析与课程研究

时间:2024-08-31

杨亮

摘 要:创新创业的实质就是创造性实践。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以及引导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结合等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体现多层次和立体化,课程内容设计要在加强理论课程改革的同时,丰富实践课程体系,以调动学生的内在创业潜能和无穷创造力,开启创新创业的美好蓝图。

关键词:创造性实践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2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创造性实践表现形式的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新浪潮。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强调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不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高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增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创新创业的本质——创造性实践

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有重复性和创造性之别。所谓创造性实践,是指人们依据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原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通过开拓和突破,打破传统实践的行为模式和规范,按照新的程序和手段去变革客体,开辟新道路,拓展新领域,创造具有新质的事物,从而使实践的深度、广度和成果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2]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社会之所以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态势,归根结底是以人类的创造性实践为动力基础的。创造性实践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从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深层动力。从人的生命发展的历程看,创造性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最高表现,它推动着人从现有的生命水平向着更高的生命水平不断迈进。

创新创业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是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潜质提升的重要展现,其实质就是创造性实践。人是“一种有自发创造性的动物,能够使用理性和想象力改变现有物质。他不但‘能够创造,为了活下去,他‘必须创造。”[3]正如马克思所谈到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个体只有在他不再是活动的单纯代理人而变成活动的主体、创造者,在他超过情境和标准‘要求的界限而进入冒险性较高的领域、‘超标准、‘超情境、‘超角色积极性的领域和程度上,才会变成个人并意识到自己是个人。”[5]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人的劳动能力、自身素质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由残缺到完善,由潜在到现实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

2 教育在推进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81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不是先天赋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2]126。“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7]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培养创新思维,发展人的本质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捕捉到新颖、有价值的信息并把它输入大脑,通过研究、推理、判断后形成科学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观点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体现了辩证的否定。一方面,它保留和继承了原有思想中的积极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旧有思想的质的根本性变革。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9]教育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树立一种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一种创新思维。而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靠空洞的苍白而无力的说教,而是通过理论思维的训练,潜移默化地移植到人的内心深处。也就是说,教育不应给受教育者设置思想禁区,应充分点燃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花火,使其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全部才能和力量,从而成为与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2.2 发展创新能力,激发创业活力

人的能力就是现实的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人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而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改造,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思想和成果的能力。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和发展人的劳动能力,这当然也就包括人的创新创业能力。

“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1]243通过教育,可以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其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特长和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内在创业潜能和无穷创造力,从而达到“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85的效果。

2.3 引导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结合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创造绝对不是头脑的沉思默想和随心的幻想,创造必须体现于现实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创造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不仅能够凭借理性能力对实践中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概括,将其整合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形态,使已形成的知识在传承累积中发展,从而推动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逐步提高。离开了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创造也就失去了源泉和动力。人只有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激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通过教育“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和应用。”[10]endprint

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任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转化为一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课程建设与改革,当前各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起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预期效果等。据此,本文探索提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3.1 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多层次和立体化。基于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融入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在第一、二学年开设的侧重传授通识性的创新创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学、创意学、创业心理和公共礼仪等。选修课程是在第三、四学年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设置的传授专门性的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等的课程,如经济学基础、工商法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领导科学、公共关系和创业风险管理等课程。融入课程是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如把创新创业有关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在专业课程中,各专业根据自己专业情况,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知识,突出实验和实践教学等。就实践课程而言,开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竞赛、创业讲座论坛、企业访谈、实训平台等,以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课程内容设计方面

(1)加强理论课程改革。①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在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基础上,可以引入一些高校或企业设计的资源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如引入清华紫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网络课程资源库,该套资源库中关于能力提升以及创业培训的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等实际需求。②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在培养学生思辨性和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表现为:一是提供方法论原则,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比如让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取长补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积蓄力量,积淀智慧,方能点亮人生。二是借助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创新创业有关的社会调查,并完成相关调查报告,如分析企业单位的经验与教训,思考并选择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寻求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创业故事、创业经验与创业人物传记相结合,启发学生的创业心智,同时也可在课程中开展和安排一些创意类的项目竞赛,使学生在良性竞争中学习和成长。③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以身说法”。邀请政府官员、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解读创业政策、讲授创业技能、探索创业热点,为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宝贵的创业经验和建议,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更有效地指引其创业方向。

(2)丰富实践课程体系。①将拓展训练纳入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善沟通,意志力较薄弱等问题和倾向,可以选择主题和项目,对其进行拓展训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拓展训练不同于军训,它不是体能训练,而是集跨越心理极限与熔炼团队于一身的寓教于乐的体验式培训。其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在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互动过程中,提升受训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②开展大学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途径。大学生挂职锻炼有别于就业见习,它可弥补常规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拓宽学生的培养途径,提高他们创业的素质。通过挂职锻炼,大学生可以提前并深入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基层工作全貌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等,这有利于其认清自我,审视人生,增强他们的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为创新创业增加阅历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挂职锻炼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桥梁,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有益尝试和拓展延伸。因此,高校应积极与城镇、社区、街道和企业等建立长期的大学生挂职实践基地,在固定人员挂职锻炼的基础上,鼓励更多学生深入其中,包括志愿服务、建言献策等确保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建立对挂职锻炼学生的考察测评机制,对于挂职期间表现突出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③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一方面,可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尽可能的开设模拟创新创业项目,吸收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求与特点,为创业园内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企业注册和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创业园内孵化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杨延浦.论实践方式:创造性实践与重复性实践[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1).

[3] [美]佛洛姆.自我的追寻[M].孙石,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5] [苏]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译.三联书店,198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7.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