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春明,刘云筠
(1.青岛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保障中心,山东 青岛 266071)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服装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型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服装设计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培养服装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有89所,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其他服装类本科专业的院校为194所。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服装类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三全育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服装产业的绿色、科技、时尚发展特征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服装营销与贸易致力于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以服装产品为载体,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服装营销与贸易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服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领域扎实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专业素养和工程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并实现全面、自由、终身发展,能够从事服装及相关行业产品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工作的高级工程专门人才。作为特色鲜明的艺工结合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复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学更加重视知识的掌握与技术的灵活运用,但在教学中存在学生对家国情怀、工程伦理、个人品格、辩证思维等的思考和重视不足,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层面的教书与育人缺乏有机结合等问题。
为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是有效的实施路径。课程思政是指挖掘和整理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之与专业知识点有机结合,从而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3]。通过使学生自然接受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引起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共鸣,从而有效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继而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成为专业观、职业观健全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深刻理解和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也是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有力保证。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群,主要可以从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技伦理等方面挖掘思政教育资源。
1. 服装业发展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或基础课,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中涉及大量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内容和知识点,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抵御重大风险、应对严峻挑战、解决突出矛盾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纺织服装行业和专业的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学生牢固树立国家荣誉感,明确责任与担当,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学习和工作中折射的个人品格
个人品格主要包含道德情操、健全人格、智
力能力三个层面。为了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情感认同,可将其与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中营销里的“传销陷阱”、企业如何平衡自身利润与消费者权益之间的关系、时装设计大师的成名之路等内容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维护正义的道德情操,塑造诚实守信、谦逊自省、乐观宽容的健全人格,培养观察思考、想象推理等方面能力。
3. 服装研发与生产中昭示的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活动中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4]。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内容中涉及许多科技伦理问题,例如服装的材料来源与商品流通、服装营销环境及导向、服装外贸函电等都蕴含着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应挖掘其内涵并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并培养其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四个着力点,从而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
1. 思政素材与课程特点相结合
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具有知识复合性、实践性、时效性强的特点,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面较宽,且容易贴近生活,但应注意及时了解和收集服装行业的热点新闻和动态,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例如,在进行“服装市场营销”课程营销策略内容中事件营销知识点教学时,可实施案例教学(如表1所示)。这个环节原本并不具备思政元素,勉强实施思政教育很难使学生自然接受,更不易引起情感共鸣。列举反面典型案例,一方面可通过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入思政元素,从而开展思政教育。
2. 交流互动与启发引导相补充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及研讨式教学,这对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
表1 “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育设计
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对授课内容及其思政元素有清晰深刻的把握之外,还应及时、得当地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达出的思考、认识和观点有正确的判断、引导、肯定或纠正。
图1所示为“服装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分析导图。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有学生在分析产品因达不到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检验检疫标准而难以出口时谈到,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出于保护国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需要制定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从而导致别国产品出口受限,其他几名学生也表示赞同该观点。此时,教师应在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正确的思路,同时要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支撑论证。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每一个问题的原因推导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理解偏差,因此教师及时且恰当的点评和引导尤为重要,这是使学生一步步得出正确分析结果的关键,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
图1 “服装国际贸易”课程案例分析导图
3. 情感认同与理论认知相促进
情感认同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着力点,对思政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5]。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要将专业知识点讲授清楚,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思政教育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这种内动力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如表2所示,在“服装市场营销”课程的国际著名时装周知识点教学中,通过数据分析可使学生了解到,我国的2个时装周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跻身全球前列,反映出我国服装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无疑可强化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专业认同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他们会主动地去搜集资料、研究“活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反映出的问题。
4.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各专业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思政课程即显性教育,课程思政即隐性教育,两者相统一方能决胜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这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保持教育教学目的、方向和育人等方面的一致性,克服各自为政。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20)》中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施滑准税。教师在讲解“服装国际贸易”课程的进口特殊关税知识点时可融入思政教育,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教育相统一(如表3所示)。
表2 “服装市场营销”课程知识点的思政教育设计
表3 “服装国际贸易”课程知识点的思政教育设计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长期以来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增强学生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师可从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技伦理三个方面挖掘服装营销与贸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表明,思政素材与课程特点相结合、交流互动与启发引导相补充、情感认同与理论认知相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着力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