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徐明亮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与纺织服装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内涵。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了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使现代学徒制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初期的试点专业以工科为主,目的在于培养一线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偏商科的小众专业而言,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近3年的发展,我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服装设计、市场营销(服装营销与管理方向)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三个小众专业打包,组建了纺织服装贸易类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校企双方在应对招生、校企合作育人、双导师、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解决高职院校小众专业在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借鉴。
受行业发展、区域位置、产业调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校的一些小众专业在招生上面临很大的困难,传统的办学思路及培养模式对招生促进作用有限。
在招生有限的条件下,由于配套资金不足以及倾向政策的缺乏,导致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和实训设施设备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变化,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小众专业发展受限也与企业传统的只招工、不愿协同育人思路有一定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接触到企业的发展理念、核心技能等,学生实习更多是走过场,学生的主动学习诉求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越发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
1. 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校企配合,共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招生前,校企双方就招生方式、招生计划、培养模式、实施细节、招生招工标准等进行研讨,签订了《联合招生/招工协议》《联合培养协议》,研究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学生定向培养协议》《学生/学徒赴企业实习协议》,校企双方根据岗位能力要求,针对学生/学徒在沟通能力、专业感知、职业意愿等方面制定了《学生/学徒面试考评标准》。在招生宣传期间,企业全程参与,招生不再只是学校一方的事,双方利用各自渠道宣传政策,招生资料中既有学校专业宣传,又有企业岗位宣传,校企协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认真研究,深入沟通,结合需求,创建分阶段交叉式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校企协同育人。我校纺织服装贸易类专业(学制3年)在与现代学徒试点企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改变了原来学校只负责教学与科研、企业只希望获得短期廉价劳动力的做法。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基础平台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明确了“四阶段、五模块”的分阶段模块化交叉式育人模式。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公共基础模块。学生在学校完成人文、思想素质的培养及岗位基础技能训练任务,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其中,学校主要承担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企业来校承担部分基本技能训练教学任务。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前半年,专业基础模块。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教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课堂,企业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岗前基础知识的培训。
在第一、二阶段,学生除在学校接受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训练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赴企业,由企业安排适当的企业认知、岗位适应性训练。
第三阶段:第二学年后半年,专业拓展模块。前半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职业拓展、行业发展、能力晋升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后半学期在企业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第四阶段:第三学年,毕业任务模块和专业岗位模块。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任务模块工作,企业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岗位模块训练。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完成轮岗训练,由学校指导教师及企业带教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相关任务。
在这四个阶段中,企业全程参与并逐段加大参与力度。学校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企业主要负责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学生尽快适应职业生涯提供能力训练。学生经过第一、二、三阶段的识岗到第四阶段初期的学徒协岗再到第四阶段后期的准员工定岗三个层次的学习,实现了学生、学徒身份的相互交错,学校与企业的相互渗透、无缝对接。
在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过程中,秉承“培养目标市场主导化、培养过程共同参与”的理念,本着“相互需要、相互参与、相互依存”的原则,对照行业企业标准及岗位需求,校企双方针对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了细致研究,确定了现代学徒“懂服装/纺织、通网络、会营销/检测、能管理”的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规格更贴近市场。
3. 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校企沟通,明确了纺织服装贸易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岗位有:纺织工艺员、纺织品质检员、纺织品贸易跟单员、生产计划员、网络美工、产品设计助理、导购员、陈列助理、货品管理、收银员、理货员等。经归纳梳理,我们将岗位分为三大类:工艺类、检测类、营销类。在与合作企业深度研讨的基础上,确定工艺检测类和营销类为本次试点的重点。同时,结合学生在企业的晋升渠道,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又将就业岗位分解成基层岗位、晋升岗位。
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考虑到职业发展的规律性,首先就基层岗位能力进行了认真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技能元素,科学合理地提炼岗位核心技能,在课程设置特别是技能培养类实践课程时,在普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中增加相应基层岗位训练课程,满足基层岗位能力的训练。同时针对车间管理人员、品质总监、买手、陈列师、店长等晋升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校企双方进行了详尽的沟通,在专业拓展模块教学中主要满足学生晋升岗位能力的培养。
因为企业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以职业领域分析为基础,紧扣学生就业岗位和职业成长规律,跳出学科体系,以完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
1. 校企教学资源共享不畅
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但要做到无缝对接,建立校企共享的教学与技术资源库是核心内容。一方面,由于企业核心技术资源属于商业机密,引入学校教学环节存在难度,校企之间建立毫无保留的信任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教师已经形成教学习惯,推进适应企业的教学内容改革工作存在阻力,对校企共享资源库的愿望并不是特别强烈,校企资源收集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
解决对策:以合作共赢作为基点,以企业能够获得利益为前提,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人员互动,促进校企建立深度信任,借助开发企业资源优势,逐步实现企业资源有效共享[1]。引导专业教师发现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利用价值,在不违反企业技术保密原则的前提下,逐步汇集双方教学与培训资源,建设优质资源库,实现与教学内容的对接以及校企持续深度合作。
2. 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在现行体制下,专业教师大多为高校毕业即走上教学岗位,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前,校企人员深入交流较少,严重制约了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也容易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2]。
解决对策: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加强教师下企业锻炼,并深度参与企业项目,形成并实施校企定期互访制度,在教学中引进真实企业项目,鼓励专业教师承担企业任务,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区域产业发展存在瓶颈
在试点的专业中,市场营销(服装营销与管理方向)专业推进较为顺利,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制约和滞后性。虽然陕西省纺织产业具有一定基础,但是近年来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企业引入专业人才的愿望强烈,但受制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以及当地学生对纺织行业的偏见,本土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面临较大的阻力。
解决对策:积极引入位于沿海城市的企业,如引入SGS通用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加强人才输送的持续性,鼓励企业适当提高学生待遇,扩大校企之间的合作领域,持续快速推进合作项目,实现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反思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推进,以及行业企业对行企校一体化育人模式的不断认可,各试点专业在知名度、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方面收效颇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高职院校、行业和企业一体化育人提供了契机,小众专业应抓住机遇,借助现代学徒制推进工作,强化校企合作,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灵活的实践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发展实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