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林晓芳,张冬冬
(闽南理工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创新驱动发展,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对人才跨学科、跨领域集成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各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是与研究型高校形成差异化的重点。作为知识和人才供给方的地方本科院校,要以解决企业生产、管理等实际问题为立足点,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
纺织鞋服产业作为泉州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几年发展迅速,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应提高,鞋服人才严重缺乏。根据泉州鞋服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结构性调整的需求,预测到2020年,该产业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保守估计10万人次。因此要引领泉州鞋服与创意设计产业良性发展,必须依托高校专业群集聚效应培养大批鞋服与创意设计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岗位人才需求方面,鞋服与创意设计产业在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技术管理、终端运营、品牌推广等岗位的人才最为紧缺。在岗位应用能力方面,企业对应届本科生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手绘造型能力和较敏感的时尚洞察力,能熟练操作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及了解常用制鞋材料,熟悉基本工艺流程,具有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然而在招聘过程中,真正满足企业要求的年轻人并不多,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在实习结束后离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不全面、专业技能不足、职业素养不高等方面。因此,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企业的岗位及其能力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
目前与其他专业方向相比,国内开设鞋类设计相关方向的本科院校数量较少,多为高职院校,且通常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或产品设计专业下设置鞋类设计相关方向或开设相关课程,但总体呈增长趋势。目前有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陕西科技大学、温州大学等1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鞋类设计相关专业方向或课程。福建省开设鞋类设计方向的有泉州师范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三明学院、闽南理工学院等。虽然每所高校对于鞋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有各自的定位,但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正在转型发展,存在较多的不足:(1)对鞋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较模糊,对具有实践能力的鞋类设计应用型人才需求方面了解不够全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还未完全转变;(2)鞋类设计“双师型”师资队伍较薄弱,校内专任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鞋企人员却因学历、政策等条件的约束很难走进学校;(3)鞋类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较单一,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等现象,尤其是鞋类设计方向课程缺少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2];(4)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很难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等途径丰富校企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扩大合作平台。其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已被300多所设有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所采用,且成效显著。该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提倡理论与实践相连、知识与技术相融。因此,对培养鞋类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工作室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作坊式”教学。随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由专业名师负责、以仿真项目为主的教师工作室,逐渐发展为校企合作,真事真做的“双师”工作室教学模式。鞋类设计“双师”工作室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其中校内导师包括专业名师和青年教师。鞋类设计“双师”工作室教学采用教学情景真实化、教学任务项目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采用传帮带方式,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新老教师之间互帮互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1. 科学的工作室教学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
(1) 在知识方面有广度和深度。具备扎实的鞋靴产品的设计基础知识与理论;了解鞋靴相关材料的种类和特性;熟悉鞋靴设计程序和工艺制作流程;掌握鞋靴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
(2) 在能力方面能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积极学习方式;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熟练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准确表达鞋靴产品的设计意图;结合设计原则,处理好鞋靴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功能等问题;具备一定的工艺技术,完成常见鞋款的成品制作;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同时还具备创新创业意识。
(3) 在职业素养方面,对职业生涯能进行正确合理的规划,对鞋类相关企业的工作环境有较明确的认知,并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明确工作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较强的工作责任感[3]。
2.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关键
(1) 组建教师团队。工作室教师团队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企业导师负责规划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实践任务,校内教师负责讲授理论知识以及辅导学生完成相关内容。企业导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但在教学方面缺乏系统性;校内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却缺少实践经验。通过组建工作室教学团队,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之间可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4]。
(2) 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工作室教学团队实行“老带新”的培养制度,建立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互动机制。企业导师通过传授实践经验和方法,帮助校内青年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同时校内教师还可到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 提升教师科研服务能力。将教学任务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对接,更重要的是与企业项目对接,发挥工作室团队协同优势,帮助企业突破现有的技术难关,改善工艺水平,加强产品的研发工作。
3. 合理的工作室教学设计是保证
(1) 在时间规划上采用分阶段培养,层层递进。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拟项目,模拟情境。主要针对“双师”工作室中的大一、大二学生。他们通过常规课堂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造型表现手法以及结构工艺基础知识和技能等,再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工作室学习,以校内教师指导为主,结合专业赛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创新思维,强调成果个性化。
第二阶段:模拟与真实相融。主要针对“双师”工作室中的大二、大三学生。通过前期的模拟项目训练,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企业项目,模拟企业情境,校企导师共同指导,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研发中,引发对工艺材料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经济性等方面的思考,促进专业知识系统化,提高产品成果的落地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了解企业需求,引发未来就业、创业的思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阶段:真实项目,真实情境。主要针对“双师”工作室中的大四学生。学生到企业实习,将毕业设计与企业项目对接,校内导师负责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过程的监管,企业导师主要对毕业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指导。在此阶段,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项目,并与企业人员合作,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了解鞋类行业的发展动态,对鞋类相关产品的生产研发、管理销售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便进入实习公司工作,缩短了企业岗前培训的时间[6]。
(2) 在任务分配上采用因材因岗施教,有的放矢。工作室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组成不同的任务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将设计思维活跃的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参与鞋类造型设计;工作室导师根据项目的鞋款,对色彩、造型、材料及目标用户进行分析,分解并布置相关设计任务。将样版工艺制作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开发小组,参与鞋样开发工作;工作室导师结合鞋款造型特点,分析结构和工艺特点,指出鞋样开发要点。将擅长沟通表达的学生组成信息管理小组,负责工作汇报和信息反馈等内容。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精神。
4. 有效的工作室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力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方式较单一,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滞后性。鞋类“双师”工作室教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多维度的评价角度,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团队和个人两方面进行考核,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5]。
(1) 在评价方式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项目学习和任务执行过程中,考察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策略,以及工作室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情感、态度等非智力性因素,从而评价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与分析,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反馈和学习策略的动态优化。总结性评价则是在每个项目结束后,对学生在项目每个阶段的表现以及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为下一个项目的开始作准备。
(2) 在评价角度上,教学组织情况评价与学习情况评价并行。工作室教学组织情况评价包括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校内评价有学评教、教评学等;校外评价包括工作室师生的获奖情况、科研论文情况、社会和项目企业的评价等方面。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分为团队成绩和学生个人综合成绩评价。团队成绩评价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团队协作情况等进行考核;学生个人综合成绩由团队成绩和个人平时成绩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工作室的学习态度、合作情况、项目贡献度等[6]。
(1) 在学习态度方面,有93.5%的学生希望能进入工作室学习;有75.6%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工作室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进一步的研究。86.3%的教师表示通过工作室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且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学习氛围活跃。
(2) 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70.2%的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有65.4%的学生表示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 对工作室教学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工作室教学能接触到实际案例,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转化;项目内容具有实际价值,项目案例生动有趣,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学习氛围轻松活泼,对就业有帮助等。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对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感兴趣,他们认为个人的能力、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家群策群力有利于开拓思路,培养合作精神。
(1) 工作室教学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工作室教学法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学习任务项目化,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能够更好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室教学团队的差异化实现了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具有即时性和全面性,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得到反馈,并做出调整和优化。
(2) 工作室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导师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构建框架,从而提高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校内教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把控,在不同任务阶段,要根据学生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要求和进度,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反馈,这就要求校内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双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和深化了校企合作,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地完善。政府要做好牵线人,让学校与企业走得更近,校企双方要共谋合作,从相加变为相融。校企政三方要认真做好从资金配套到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学校方面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和教师的工作量核算都需要做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工作室导师要处理好有偿服务的收支分配和使用,认真完成项目,管好账目,坚决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保证工作室教学的初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