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梁建芳,李筱胜,封 竹,彭欣桐,程婉莹,郭悦峰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服装是极具创造性的产品,因此服装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经过观察和比较国内外服装专业毕业生后发现,国内服装专业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致使服装行业对创新能力的“高要求”与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低满足”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课程设置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成分之一,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能否实现,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基于课程设置视角,研究提高我国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结合行业实践观察、毕业生调研以及长期的教学一线实践,发现目前我国服装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对我国服装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30多年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教学体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装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要求服装行业从业者重构知识结构,进而实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急需全面分析和研究服装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并做出相应调整。
2018年2—6月,我校(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课题组成员对国内10家知名服装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进行了访谈,并针对服装专业近10年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侧重于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和创新能力培养两方面。问卷采取匿名形式,一部分通过网络和微信朋友圈发放,一部分通过服装企业人力资源部发放。在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1-3]研究,发现我国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内容陈旧,调整缓慢,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绝大部分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选用教材仍停留在传统工艺和理论方法的讲解上,与服装企业当今的先进设备和管理技术严重脱节。表明我国服装专业教育明显滞后于服装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2) 课程体系重点不明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现有的课程强调传统产业所需的打版制作、生产工艺等技能性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整个服装产业从产品设计、开发、打版、生产、营销和管理等全过程的综合把握。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发展所要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3) 课程体系内通识教育课程单一且过于简单,课程设计缺乏层次感。现有的服装专业教育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理论传授或者技能训练,不能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致使学生通识教育基础薄弱,很难具备良好的社会理解能力、文化欣赏能力、数学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4) 课程体系中缺乏项目训练,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通过每门课的学习,仅仅掌握了某一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当面对现实问题时,表现为既没有系统的思维又缺乏方法指导,或只看到细枝末节而不能纵观全局、统筹兼顾,难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本研究选取引领世界服装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欧美国家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利用课题组成员在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留学和访学的机会,整理这些国家的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并提炼其特色和亮点,以期为我国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英国的服装专业教育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富有实验性和前卫性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活动为特色[5]。在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英国非常重视普通文化课程教学,通过拓宽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服装院校与产业结合紧密,推行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综合学习,知识覆盖面广而细,且根据产业发展及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在专业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与管理、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市场、纺织与服装、技术与市场以及管理与市场等各方面有机结合[6],并针对学生推行按能力教学、按兴趣选择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不偏废某一方面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感兴趣的领域略有侧重。因此,其培养的学生在服装产品开发时能够做到既考虑服装设计美感和艺术要求,又兼顾纺织产品的性能及特点;既熟悉服装的生产技术,又拥有管理技术;既了解市场需求,又能够运用信息交流技术将市场信息快速反馈到生产管理当中。
以伦敦时装学院为例,其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时装界所有的专业细分领域,涉及时装设计、生产、营销及管理等全产业链,包括时装设计与生产、时尚纺织品、插画、珠宝、摄影、新闻、心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专业细分领域并进行清晰而完整的学习。经过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之后,最终进入企业进行企业项目实习和毕业作品设计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同样包括服装设计、纸样技术、服装制作、营销管理及其相关课程,其特色是注重课程与计算机相结合,并为学生增加为期1年的企业实习。实习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岗位和职责,包括设计、纸样构成、服装制造、产品开发或商业运营。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与服装企业合作,进行实践应用或者项目研究。
由此可见,英国的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不仅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的教学,还非常重视专业领域知识的拓宽和学术氛围的自由,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亮点。服装专业教育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课程设置主要由基础课程即人文科学课程、专业领域课程、相关领域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组成,提供涵盖服装、经济、管理、数学、统计等不同学科的各类课程,呈现出学科交叉性强、选修课占比大、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常情况下,美国本科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并不确定具体专业,而是通过自主选修人文社科类和科学基础类通识课程,以达到既开拓视野又增加知识深度的目的。第二学年结束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选择具体的专业。
纽约时装学院是美国著名的服装高等院校,其课程设置内容紧贴潮流时尚,课程细分程度较高,包含设计、市场、媒体和文史四类[6]。本科教育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主修课程及本专业相关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人文科学(文学、艺术、语言、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和自然科学(数学、化学、物理等);主修课程指与服装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本专业相关课程指与本专业知识不直接关联、但却能够提供帮助的课程。其专业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始终围绕“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方式而展开,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是世界上纺织服装教育排名位于前列的学校。其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工科基础课程,如化学分子科学、普通化学实验、大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2)重视交叉学科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原理、生活与管理科学、财务报告概论等[7]。(3)纺织相关课程占比大,学生能够对纺织面料、纱线、纺织品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深入的学习。(4)课程实用性强且与市场紧密结合。相关课程有服装产品分析、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和消费者、纺织服装管理控制系统、服装研发过程、服装产品开发、服装商务和高级项目等。
不难看出,美国的服装专业教育重视人文社科类和科学基础类课程,强调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整体运作,通过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和空间,确保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意大利服装产品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引领国际流行趋势,其服装专业教育自成一派[8]。其独特之处在于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实行“校内—企业—校内”穿插式的课程设置。在服装专业教育中重视传统艺术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课程设置内容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涉及纺织服装、材料学科、染整工艺、服装设备、服装检测、经济管理等科目;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方案操作涵盖服装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市场和流行趋势研究、设计主题确定、面料和色彩选择、款式设计、面料小样制作、设计稿的排版及装帧、样衣制作、产品陈列、展示及推广等,形成了意大利服装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其教学活动与企业合作密切,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其中,强调信息的实时性和多元化,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校学习一年至一年半后进入企业学习和实习,其间由校方和企业共同管理。其中,校方指派的具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协调沟通工作,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实习结束考核合格后,学生再回到学校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时,学生既可以取得学历教育的毕业证书,又可以拿到“工业专家”的认证。加之其宽进严出的淘汰机制,确保了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拓展[9]。
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是欧洲最大的私立设计学院,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与世界知名商业团体密切合作是其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该学院与来自全球的多家知名服装品牌公司,如Prada、Louis Vuitton、Max Mara等开展不同方式的合作,将文化、创新、管理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教学计划随服装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不同案例而随时调整,充分保证实时向学生传授设计和创新的全方位知识。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涉及设计学院、服装学院、艺术学院和传媒学院四个学院,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构建。课程体系中包含诸多项目设计课程,或以品牌设计师为主导,或以设计主题为中心,为期半年,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院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定期举办实践研讨或开展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有效地保证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同步进行。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英国、美国、意大利的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各有特色,但也具有共通之处,即注重人文社科和科学技术基础的学习,强调学科交叉,加强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密切合作,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针对目前国内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及发展特点,借鉴欧美服装专业教育的特色,提出以下建议:
(1) 紧跟服装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和频率。与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社会和企业人士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定期专业研讨、项目实训或专业竞赛,使学生实时获得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市场信息。
(2) 加强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装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呈现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渗透。因此,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纺织服装全产业链而进行,贯穿于设计、产品开发、打版、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坚持“艺术+工程+管理”的交叉结合发展,既不能重理论轻技术,更不能重艺术轻市场,既要充分保证学生具有艺术设计的美感和品位,又要使学生具备工程技术知识和素质,并兼具协调和组织的管理素养。
(3) 加大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充分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多选择”。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说:“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通过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并具备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服装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从专业全局出发,体现出人文、设计、工程、经管、数学等类别之间的共通性和逻辑性。同时,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在尊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选择空间,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领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 重视实践环节,改善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和实效。要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增设企业的合作性课题和项目,增加学生接触现实项目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有系统的指导思想,突出创新性,增强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同时,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加强一定数量的思维训练课程和方法论课程,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针对我国服装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课程设置视角出发,经过对比分析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服装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发现我国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并提出具体建议。旨在引起服装专业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重视,并通过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构建,进而推动服装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