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春雨
(广东海洋大学 中歌艺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新探索
刘春雨
(广东海洋大学 中歌艺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摘要:随着艺术设计专业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开始盲目扩招,导致该专业被列入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率红牌专业。文章从设计类专业教学现状出发,将新媒体引入到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自主学习、作品展示、即时评论、学生推荐等功能完善的多维教学平台建设,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设计类专业就业率的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平台
一、 我国设计类专业教学及就业现状
艺术类专业是高等教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艺术市场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快速发展。有数据显示,在我国近1 2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艺术类专业的有840所。以广东省为例,在广东省58所本科院校中,开设艺术类专业的达47所。在全国高考生源呈现递减的大环境下,艺术类专业招生却只增不减,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繁荣程度。然而,在艺术类专业招生火爆的背后,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以艺术类专业中的美术、艺术设计为例,据麦可思研究院《2014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年我国本科就业率红牌专业中就有艺术类专业的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1]。
艺术类专业中的设计类专业是实用艺术的代表,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业市场广阔,毕业生就业本不是难事,可现今却出现一岗难求的紧张态势。设计类专业设置供大于求固然是一大原因,但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的趋同性,缺少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革也是主要原因。设计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设计类专业研究的对象作为实用艺术的代表,大多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是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如何创造出更能迎合受众需求的艺术作品,是每名设计类专业从业人员钻研的课题。这不但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也需要他们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满足受众需求的完美作品。但在针对天津、广东、贵州等省市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的调研发现,设计类专业相关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的市场调研报告大多来自网络,缺少与受众直接的沟通,这样的不假思索的复制,对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不仅对其设计思想与创造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对其从事本专业的基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第二,现今高校的学生作品成绩多以平时成绩占30%与期末作品成绩占70%来进行评定,对其作品成绩的评定者多为专业教师一人。但是从艺术教育的发展看,广泛听取受众意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元评价,是设计类等实用专业学生作品评价标准的发展方向。
第三,在我国,许多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作品的展示空间不足,多以单一的展厅展示为主。对学生而言,他们倾注全身心完成的作品,展览过后就成为一堆废物,对其学习积极性将带来巨大打击;同时对开设设计类专业院校教学成果的展示与传扬、专业学生的推广、促进毕业生就业等也是重大的缺憾。
为此,如何提高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与受众沟通,完善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更好地实现学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及其作品的有效推广,正是提升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开设设计类专业的地方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新媒体与设计类专业教学及推广的契合条件
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含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网络、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它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以及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超文本、互动性等优势[2]。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笔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对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影响尤其深刻。
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丰富的内容和即时的信息传达深受人们欢迎,而网络对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吸引力尤其强烈。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90后”移动互联网调研报告》显示,六成“90后”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同时,《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在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的6.2亿网民中,24岁以下的占31%,以“90后”为主的年轻一代正成为移动互联网主力人群。现在的设计类专业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是优越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使用网络[3],加之设计专业“创造”的本质更让他们显示出独特、个性、新鲜等特征。虽然对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正确网络观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的,然而正是其独特的心理表征,使新媒体与设计类专业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完美契合,让新媒体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善用新媒体。
如上所述,设计类专业作为实用类艺术的典型代表,与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理念等息息相关。在科技时代生活的人,对舒适、惬意、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也就使得以人为创作起点的设计类专业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对作用于创作的灵感、技术等资料的系统化搜集、分析与整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学习充满倦怠的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大量的文字阐释、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成绩评价体系的片面化等问题都将使教学效果锐减。再有,毕业生投递简历求职的传统方式,院校学生推荐平台的不完善等问题,都使新媒体与科技时代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契合成为可能。为此,对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一方面,新媒体为其学习求职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为媒介来推介自己和作品,与受众实现即时沟通。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以新媒体为媒介,发挥其优势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教学与推广平台的建设,以此来推动设计类专业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开设设计类专业的地方院校,强化专业学生与受众的沟通,完善学生作品的评价体系,是实现高校设计类就业红牌专业就业率提升的有效手段。
三、 新媒体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可以说,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美地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所选择的媒介(手段)。为此,我们在针对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应采用符合其接受心理的知识传递方法。
教学方法应用是否得当直接关乎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基于对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分析,传统的、单一的授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而新媒体技术及网络对其的吸引力更为强烈。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以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史”课程为例,传统的海量文字灌输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这就要求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将文字趣味化、具象化,可以通过三维人体试衣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实现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等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已不
能满足人们对信息渴求的速度。特别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设计类专业学生,他们对新鲜养分的渴求,创造灵感的迸发都需要丰富的知识汲取,这些创造性养分的输出不应单靠课堂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他们应在课外进行知识拓展。这种拓展需要学校建立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如国内外艺术类专业的精品课程、流行趋势等。同时,在学生课下学习的网络平台建设中,可采取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视角,创建一个多维平台,使学生在其中可以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结合新媒体的即时性,及时与观者形成沟通互动。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4就业蓝皮书: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7-128.
[2]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25-36.
[3] 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9-76.
新书介绍
书名: 《纺纱技术》
作者: 罗建红 定价: 49.00元 书号: 9787566908124
开本: 16开
简介: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该书主要以现代棉纺设备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纺纱的基本理论,现代纺纱生产的工艺过程,纺纱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纺纱工艺参数设计及调整,产品质量调控的方法。主要内容以纺纱加工流程为主线,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方式编排,共分为十个项目,分别是原料的选配、开清棉流程设计及设备使用、梳棉机工作原理及工艺设计、清梳联流程设计、并条机工作原理及工艺设计、粗纱机工作原理及工艺设计、细纱机工作原理及工艺设计、后加工流程设计及设备使用、精梳机工作原理及工艺设计、其他纺纱技术流程设计及设备使用构成。每个项目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论知识要求、实践技能要求、方法能力要求、社会能力要求。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又含有具体的工作任务、知识要点、技能训练、课后练习。
该书是高等职业院校纺织类专业教材,亦可作为行业企业职业技术培训教材,还可供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资料来源: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12-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5)06-0498-03
作者简介:刘春雨(1985—),男,黑龙江克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理论及应用。E-mail:1124801350@qq.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