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孟 兰,何国华
(1.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2.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论国际知识体系的不平等性及其消除
——《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读后感
孟兰1,何国华2
(1.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2.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菲利普 G 阿特巴赫作为比较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的开创人,其在20世纪末出版的《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一书对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做了国际比较,并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处的地位,指出国际知识体系的不平等性,并对21世纪国际知识体系的发展做出预测和展望。
比较高等教育;国际知识体系;西方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平等性
随着现代大学在各国的逐步建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分子跨国流动的不断加强,世界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一方面,这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全球化,有利于各国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现代大学基本上是西方的,即使它在各国有一个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但它的基本模式和组织结构仍是西方的,并且知识分子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1]。因此,国际知识体系是一个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平等体系。菲利普 G 阿特巴赫早在20世纪末就围绕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开展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知识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笔者在解读菲利普 G 阿特巴赫的著作《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文本的基础上,对国际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不平等现象的产生作了归纳分析,提出消除国际知识体系不平等的方法和路径。
1. 现代大学的“全球化”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创立之初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授为主的法国巴黎大学;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最重要的机构,大学在各国的创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本国的需要,一些国家对现代大学进行变革,于是出现了重视科研的德国大学模式和强调社会服务的美国大学模式。现代大学的建立与最初的发展都是在西方进行的,现代大学的“全球化”过程主要是现代大学在发展中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现代大学在发展中国家的建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西方国家在殖民地将自己国家的大学模式直接移植过来,其建立是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殖民统治培养人才,这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大学基本上是西方化的;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主动学习先进的西方大学模式,学习西方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其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均参照西方大学进行,甚至有的学科和课程完全采用西方教科书,但这种主动引进是为了本国的发展,所以在创建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本土化和地方化的变动。
现代大学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知识的国际化,促成了国际知识体系的形成。无论现代大学在发展中国家的建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知识和制造知识的工厂都得以形成;无论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是否平等,发展中国家在知识领域都得以与工业化国家进行沟通。
2. 留学生的国际流动
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大多是因为本国的学校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早期的留学生一般都会选择去西方工业化国家,这是因为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大学较之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有着较完善的学科系统、先进的研究方法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世界上大量的留学生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西方工业化国家,也有部分留学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互相流动和工业化国家之间互相流动。
留学现象的出现必然引起知识的迁移。留学生是知识跨越国界的“携带者”,他们促成了校园内的知识国际化。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技术、接受学术训练,他们回国时带回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还有在海外接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即使不回国,他们通常也与本国的大学和同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成了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国际化。
3. 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1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空前强大的作用。世界各国要想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必须重视知识这个发展动力。西方工业化国家领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主宰着世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分配,掌握着信息和科研的最新走向,发展中国家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不得不紧跟西方工业化国家知识发展的步伐。所以,经济因素是发展中国家主动加入国际知识体系的根本原因。
紧邻知识经济而来的是信息经济,即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2]。目前一些西方国家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信息资源,有着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经济,全球的经济走向以它们为指向标。这个不平等的经济体系的背后是国际知识体系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唯有在加入国际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寻求自己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中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才能逐步跟上国际步伐,发展壮大自己。
4. 互联网的出现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缩小了世界各国的“距离”,知识的流通和共享变得越来越容易和快捷,它为各国创建了一个无缝隙交流平台,加强了世界知识的联系。西方工业化国家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科研和学术成果分享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也能及时与发达国家的同行沟通,共同探讨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融入国际知识体系的好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机遇是以拥有技术(硬件与知识)为条件的。互联网技术最先兴起于发达国家,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掌握着大量的元数据库和技术而主宰着整个网络体系。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技术“拥有者”和“缺乏者”之间的差别,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是技术“缺乏者”,这有可能会产生一个局面:发达者因为拥有机遇而更发达,落后者因为不拥有机遇而更落后。在国际政治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的世界性失调现象[3]。
1. 英语的主导性
英语是主要的国际语言,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通用语。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知识体系中获得一席之位,就不得不在本国大学推行英语教学,提高知识分子的英语水平。可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中间,能流利使用英语的也只有少部分知识精英。英语沟通能力的缺乏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和国际“接轨”。他们只有将自己的学术成果翻译成英文才有可能获得国际认可,他们要想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也必须阅读英文的学术期刊,而在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停转换会花费他们不少时间和精力。从这个角度看,西方工业化国家处于国际知识体系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
英语的推广和使用一方面加强了国际交流,可另一方面让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语言面临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要求学生从小学习并加大英语在考试中的分值,这样的举措使得一些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学习。长此以往,这些国家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提高了,可民族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不利于语言多样性的发展。
2. 大学传统的西方性
现代大学的历史传统是西方的传统,并且几乎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或教育传统没有什么关系。虽然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都曾高度发展了本国的教育制度,在现代大学出现后,这些国家的学术模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仿照西方的,从学校模式到课程、教学技术和有关高等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基本观念都深深受到西方的影响。大学传统对学校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课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设置还是学风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深受大学传统的影响[4]。很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大学的建立都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过程,比如中国的大学就曾借鉴过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学制和课程设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大调整更是深深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现代大学的创建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可是也出现了一些人才“无用武之地”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学校的一些专业设置存在问题。这当然与国家的经济和就业市场等因素有关,可发展中国家大学的有些专业是完全照搬西方大学而设置的,没有考虑本国的实际需要,也没有对学科知识做一个本土化和地方化的变动。现代大学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之初就深深烙上了西方文化的印记。
3. 知识交流网络的单一性
在国际知识体系中,知识的交流媒介主要掌握在西方工业化国家手中——主要的学术期刊、出版社、文献及图书馆都在欧洲及北美。这些传播知识的媒介主要面向本国读者而较少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而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学术规范也自然变成了国际的学术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取得的学术成就、撰写的论著和研究报告必须符合西方的学术规范,才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知识交流网络主要覆盖的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网络的边缘。少数工业化国家拥有大量的研究和开发经费,它们站在学术的最前沿,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也控制着科学交流系统。主要的科学生产国拥有自己的数据库,控制着对数据的输入,生产支持这些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知识交流变得更为便捷,但这丝毫没有改变西方工业化国家控制知识交流的现状。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地方,即使是学术机构也不能接通国际互联网,并且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互联网和数据库等也反映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需求。西方工业化国家既是互联网沟通系统的最大获利者,也是控制者。
4. 知识生产的高度集中性
在国际知识体系中,知识的生产手段高度集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由主要工业化国家掌握,发展中国家大多扮演的是知识“消费者”的角色,它们在科研、对科学进步的解释及信息交流方面都依赖工业化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具有先进设备的实验室以及图书馆和数据库,只有工业化国家那些研究型大学才能提供这些条件,而一些科研成果也都出自这些学术机构。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和科研系统,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比如中国和印度就已经拥有相对发达的科研基础设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室、大学、科学期刊网,也拥有大量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这说明在发展中国家中已有不少发展迅速的国家在和国际知识“接轨”,它们在局部的科学领域也取得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但是,世界科学高度集中,其基础设施都在少数工业化国家,尖端科学需要大量投资和高端实验室,这都是发展中国家所欠缺的。所以总体看来,知识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西方工业化国家仍将处于世界科学系统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世界科学系统的边缘。
国际知识体系的不平等由来已久,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不平等的状态都将持续下去,西方工业化国家将继续处于国际知识体系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处于国际知识体系的边缘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努力逐渐向中心“靠拢”。
1. 完善现代大学和学术基础设施的建设
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现代大学的建设,给予大学更多的自治,使其享有更大的教学和研究自由,提供更肥沃的学术土壤。并且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建设现代大学过程中融入更多优秀的本国文化知识,将现代大学建成有本国特色的智慧宝库。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加大对学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增设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有了这些硬件设施,大学就有了开展独立研究的基础,就有可能使大学得到国际上及区域内的认可。
2. 实现局部科研领域的突破
一些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在局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国际知识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如印度利用本国在数学领域传统上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研究,最后发展为计算机软件大国,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也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科研大国。
发展中国家的财力和资源都有限,无法像西方工业化国家那样在科研的各个领域都取得发展,因此,要想在科研系统有所突破,发展中国家必须仔细分析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术领域的特点,找准突破口,然后集中资源大力发展这一领域。通过局部领域的优先发展获得在国际知识体系中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平等对话的资格,然后以局部领域的发展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逐步提高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缩小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这是发展中国家去除国际知识不平等体系的最快路径。
3.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发展中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开发利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知识资源的同时, 也要推动本国传统文化的“走出去”, 主动参与国际知识体系
的构建。
4. 重视本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英语作为国际知识体系的主导语言,应该被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以便更快融入国际知识体系的主流中。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意识到,国际知识体系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存的系统,倘若发展中国家完全屈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语言,放弃民族语,那么这不仅不利于知识多样性的实现,还会将自己永久地置于不平等的弱势地位。
进一步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不与他国联系而实现繁荣昌盛,西方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联系也是它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西方工业化国家也需要学习发展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因此,语言的多样性是可以并且应该存在的。
再者,语言不仅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四大文明古国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璀璨的文化,至今中国和印度仍然保留着大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知识,而英语并非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语,可见语言和优秀文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应该处理好国际通用语和民族语的关系,传承好本国的优秀文化,这有利于国际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1] 菲利普 G 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黄玉莲,谷遇春,谷晶.再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J]. 现代情报,2004(1):55-56.
[3] 郭琴.现代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00(3):23-26.
[4] 黎军,程莉荣.论大学传统与办学质量[J].教育与考试,2012(5):57-59.
孟兰(1989—),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E-mail:812671766@qq.com
G513.3
A
2095-3860(2015)04-0263-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