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偏激心态误大事

时间:2024-08-31

牛铹

在《三国演义》中,蜀国最先灭亡。这不仅与蜀国实力最弱有關,而且与刘备手下一些关键人物的偏激心态有很大关系。

关羽既是刘备的二弟,又是五虎大将之首,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英雄无双。他被历代朝廷称赞,更被清代皇帝尊崇为“武圣”。然而,在书中,刚愎自用、偏激是他不可小觑的缺点。当他受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孙权派人为儿子求婚时,关羽直接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他把自家人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豆腐渣”,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吴蜀联盟不成,最后自己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不仅如此,关羽还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刘备写信,“要入川来与之(马超)比试高低”。老将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之一,关羽又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他盛气凌人,气量狭小,这导致他在陷入绝境时因无人救援而迅速败亡。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老先生早已经明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里的“伏龙”就是指诸葛亮。可是,刘备得诸葛亮辅助后并没有安天下,这其实与诸葛亮的偏激心态有很大关系。

诸葛亮的偏激主要表现在对大将魏延的认识与任用上。魏延是一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军事奇才,但诸葛亮对他心存疑虑,不予重用。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降伏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魏延随军北伐,请求诸葛亮给他统兵五千,与诸葛亮分道出击,“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即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弃之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在对待魏延时过于偏激,不能实事求是,不用子午谷奇谋是失策,错失了良机,若当年用了此计,有可能制险而胜,三国历史可能因此而改写——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不过,魏延也是一个偏激的人。他立有战功,为人孤高,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时常发牢骚,得罪了很多人,尤其与杨仪势同水火。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他违背诸葛亮的遗令,烧毁栈道,引兵拦路。最后,他被定罪为谋反,遭受诛灭三族的悲惨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偏激的人很多,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的善意规劝和商讨一概不听。这类人大多缺少朋友,因为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喜欢结交饱学而谦和的人,而偏激的人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常常梗着脖子和别人抬杠。心态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源于知识上的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这类人应该学会对症下药,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多去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努力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地消除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偏激心态。

偏激的心态于人于己都极为不利。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赞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为前提。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这是做人的大忌。如果不认真纠正这种“关羽、诸葛遗风”,偏激的人很有可能让自己走人人生的“麦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