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优化专题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为例

时间:2024-08-31

付 鹏

(福建省工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4)

0 引言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农村居民点用地仍存在分布和发展水平不均衡、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城乡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不均衡、财政投入效率低、农村空心化和蔓延式发展并存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相关战略指示精神,在衔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村庄规模等级,提出对应的村庄发展分类策略和村庄建设边界划定思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村庄合理布局,实现乡村振兴。

1 屏南县村庄布局概况及分布特征

1.1 村庄等级规模概况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中北部山区,是宁德市西部边陲县。县域国土面积1487.33 km2,下辖5镇6乡,除古峰镇无管辖行政村外,其余4镇6乡总共下辖152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400多个自然村。2019年县域村庄户籍人口为12.64万人,村庄常住人口为7.65万人,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为60.5%,村庄人口外流严重。依据《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有关村庄规模等级的分类标准,特大型村为人口规模>3000人、大型村为人口规模在1000~3000人之间、中型村人口规模为500~1000人之间、小型村人口规模为≤500人,屏南县域内有9个特大型村,占全县行政村比例为5.8%;大型村49个,占全县行政村比例为31.8%;中型村71个,占全县行政村比例为46.1%;小型村24个,占全县行政村比例为15.6%。整体来看,县域特大型村多为乡镇驻地所在村,是县域内农村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同时,县域内大型村和中型村占比为77.9%,承载了县域74.4%的农村人口。县域内小型村24个,户籍人口数低于500。

2019年县域村庄建设用地为1181.01 hm2,其中宅基地为908.06 hm2,占比达到76.89%,人均村庄建设用地154.4 m2/人,用地不够集约、结构比例失衡。

1.2 村庄分布特征

村庄布局呈现东南聚集,西北分散的特点。村庄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聚居空间,随地域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异。区域的坡度和高程是村庄空间分布的宏观地理背景,直接关系到村庄分布的空间格局。另外,交通条件对村庄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是村庄最初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获取,提供了一条全方位的联结纽带[1]。屏南县域的村庄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如下特征:①双溪镇—棠口镇—古峰镇—屏城乡—长桥镇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村庄分布较为聚集,平均密度在0.15个/ km2以上。②双溪镇—棠口镇—古峰镇—屏城乡—长桥镇一线以西以北地区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平均密度为0.1个/ km2以下。

村庄分布受地形影响,多分布在地势较低、坡度较缓的区域。在ArcGis软件中,利用屏南县DEM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计算地形位指数T,并按间距分为9类,级别越高说明高程和坡度越大。第1级地形位上分布的村庄有20个,村庄分布密度最大,1~3级地形位分布的村庄数量超过村庄总量的70%。这主要是由于地形位小的地区地势较低,坡度平缓,交通和灌溉条件便利,是居住和农业耕种的理想场所。随着地形位指数增大,地形高程和坡度增大,地质条件也变得更为复杂,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活与生产。这从村庄分布数量逐渐下降便可得到印证,5级地形位以上则几乎没有村庄分布。但2~3级地形位上,村庄数量对比1级地形位出现了增加,这是由于2~3级地形位占整个区域的面积较大,包含的村庄点也较多,但这并未改变其单位面积平均村庄数下降的趋势[2]。因此,屏南县村庄布点受高程和坡度等地形影响,多分布在地势较低、坡度较缓区域。

村庄分布与河流分布相关。靠近河流的区域村庄分布较多。通过GIS叠加县域主要河流水系进行分析,超过70%的村庄都分布在距河流500 m的范围内,距河流250 m的范围内分布的村庄数量最多,超过了村庄总数的50%,且随距离每增250 m村庄数量递减。500 m~1000 m范围内村庄虽略有增长,但由于区域面积较大,单位面积平均村庄数仍是下降趋势。可见,屏南县村庄的分布受河流影响,且越靠近河流区域,村庄分布密度越大。

村庄分布受主要干道分布影响。村庄多分布在主要干道2000 m范围内。通过GIS叠加县域主要道路进行分析,大部分村庄都在主要干道的2000 m缓冲区内,只有19.08%的村庄分布在干道2000 m以外,距干道500 m的范围内分布的村庄数量最多,将近村庄总数的60%,随距离增加村庄密度递减。1000 m~1500 m和1500 m~2000 m范围内村庄数虽无减少,但由于区域面积增加,村庄密度仍呈下降趋势,可见,屏南县村庄多分布在主要干道沿线,受交通影响明显。

1.3 村庄人口流动及分布特征

县域内人口迁移呈现向中心城区聚拢趋势。通过近十年各乡镇人口迁移变化,以及2010年、2019年各乡镇人口迁移数据对比,屏南县域内部人口迁移呈现向中心城区聚拢的趋势。近年来,人口随外出就业等原因,向县外流出加剧,但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依然以县内迁入迁出为主,农村人口将进一步向城镇、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生活条件差、设施落后的村庄将逐渐空心化。

县域农村人口多分布在区位交通便利的大型村落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通过对屏南县2019年各行政村乡村人口分级,对乡村人口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从常住人口来看:乡镇人民政府所在村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和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人口分布较多,高海拔、交通不便和偏远的村庄,常住人口少。从空间分布来看,乡村人口分布呈现中部、南部集聚,东部和中西部人口分布少的特征。

2 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原则与发展潜力评价因子

2.1 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原则

(1)城乡统筹、重点推进的原则

按照有关城乡融合、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将全县村庄布局统一考虑,按照分级分类的思路,选取具有重点发展潜力的集聚提升类中心村庄、文创旅游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区域村庄发展和布局优化。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参照福建省有关村庄布局优化文件精神,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结合山区发展实际,制定切实符合县域实际的村庄布局优化策略和发展思路。继续以“文创兴村”“高山绿色农业”“药膳怡养”“乡野旅游”等为品牌,推进乡村振兴。

(3)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按照村庄发展演进、人口迁徙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思路,合理确定村庄布局、人口分布,优化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配置方式。对交通便利度差、环境敏感度高和资源承载力低的分散村落,提出用地缩减、自然村撤并及向中心区域聚拢的发展策略。

(4)保护历史、传承文脉的原则

结合屏南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村落集中成片的优势,按照“保护第一、兼顾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古村落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结合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实现保护与发展融合统一。

2.2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因子

村庄发展潜力主要从历史文化、乡村振兴、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人口规模、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7个方面因子分析,如图1所示,分别对这七个因子进行评价,通过ArcGis栅格叠加运算,得出屏南县各行政村发展潜力评价。

图1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因子

结合屏南县自身特色,将各评价因子按下表权重进行Weighted Sum叠加运算,如表1所示,最终得出各行政村的发展潜力评价值。为确定规模等级分类提供决策参考,为评价结果制定一个潜力分级标准。结合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制定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五级标准[3],按表2分级标准进行重分类,主要分为五类:分值在0~0.8分的为基本无发展潜力;分值在0.9~1.4分的为发展潜力较小;分值在1.5~2.0分的为发展潜力一般;分值在2.1~3.0分的为发展潜力较大;分值超过3.0分的村庄发展潜力很大,如表2所示。

表1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因子权重赋值表

表2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分级标准

3 村庄布局优化方案

3.1 村庄规模等级优化方案

综合以上因子叠加分析并进行赋权重,参照《福建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专题研究技术要点(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村庄规模等级分级标准,按照屏南县村庄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原则,围绕县域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总体目标,根据现状人地关系和城乡人口迁移分析结果,结合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因子分析结果。按照初始村庄规模等级但没有潜力的退一级,潜力一般的维持等级,潜力较大或很大的升一级,将村庄分为“扩张型-维持型-收缩型-重构型-待定型”五种规模等级,如表3~表4所示。因县域内部分村庄无行政边界或存在其他特殊情况,新增一类规模等级为待定型。

表3 初始村庄规模等级划分标准

表4 屏南县村庄(社区)规模等级(叠加潜力评价后)

3.2 村庄建设边界优化方案

屏南县域村庄按照“整体减量、局部增量、分类推进、保护特色”的原则,按照“培育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工作要求,建立“稳妥有效、增减挂钩、奖惩对应”的村庄建设边界划定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县域村庄建设用地布局科学合理、用地使用集约高效,如表5所示。

表5 村庄建设边界划定导则

3.3 村庄建设用地优化目标

至2035年,县域村庄常住人口为4.68万人,县域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668.06 hm2,相比2019年减少512.95 hm2,减量率为43.43%。县域人均村庄建设用地142.75 m2/人。届时,县域村庄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优良,乡村振兴战略成果惠及大众。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县域村庄人口分布、流动特征,村庄分布及特征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县域村庄历史文化、乡村振兴、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人口规模、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七个方面因子进行GIS叠加运算,通过权重赋值,将县域行政村按发展潜力、村庄分类综合确定为扩张型、维持型、收缩型、重构型和待定型5种规模等级,并提出政策建议、布局优化思路、村庄建设边界划定导则和村庄建设用地减量率区间,以期促进县域村庄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使村庄有序健康发展。通过“整体减量、局部增量”保障有发展潜质和潜力的村庄合理扩张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并将村庄整体减量所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良性格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