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志远 蒋新波 唐 飚
(南华大学建筑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工科类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因此,建筑类研究生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服务的从事建筑规划设计、管理、咨询的高级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并具有复合型综合能力的创新、应用能力,在工程建设实践中成长为工程领域的“带队型”人才。因此,研究以建筑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和国内外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现状剖析为基础,探索构建“改进型教学模式+纵向科研课题+学科竞赛+横向实践项目+产学研实战平台”5个单元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范式,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理论研讨价值。基此,本文依照建筑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立足国内外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现状,构建建筑类研究生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自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把研究生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家人才发展与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需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汤启萍等(2013)通过22所985高校调查发现,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存在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等方面原因,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至关重要[1]。
建筑类学科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建筑类学科及其专业教学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规划或设计创意特征。建筑类主干学科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规定: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特色是面向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契合国家和所在区域城乡发展需求,体现地域和交叉特色。根据《高等学校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标准》《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标准》要求,建筑类研究生应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面重点突出。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如何培养提升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符合建筑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标准为导向,对建筑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纵观国内关于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第一,针对建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如谭刚毅(2007)[2]、魏宏杨(2010)[3]、李孝红(2010)[4]、丁金华(2015)[5]、夏健(2017)[6]等针对我国建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科研实践、考核机制、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建筑教育评估制度、建筑类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出了制订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组建导师团队、加强产学研、突出创新实践等建议。第二,结合建筑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提出改革推广经验。如钟春玲(2014)[7]、孙澄(2016)[8]、李启明(2019)[9]等,结合吉林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从优化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立学位评价指标体系、校企联合“两院一体化”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对接产业与设计前沿等方面,介绍了建筑类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这些成功经验均可供其他院校参考借鉴。第三,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提出国内改革启示。如李广斌(2017)[10]、戚欣(2018)[11]等借鉴英国硕士研究生制度建设、培养过程、教育模式、质量保证,从国内建筑类研究生培养特点入手,以设计创新能力、思维表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为改革突破口,提出了设置课程模块,以研究生培养“理论+实训”,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平台,实现产学研“互动+多赢”,完善制度政策,保障产学研联合培养运行。
国外建筑类研究生教育和国内存在着一定区别,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各具特色。英国建筑类研究生教育主要体现在皇家建筑师学会制定的建筑类研究生教育大纲,该大纲提出了建筑类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技能要求”,包含问题诊断能力、研究技能和资料收集、定量分析、美学和设计方面知识、战略思考能力、将知识综合并应用到实践中能力、协同解决问题技能、书面、口头及图面表达技能、情报技术、计算机技能。美国高校建筑类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分析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讨论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调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为主的课程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重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例如伊利若伊大学、密歇根大学建筑类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成绩十分重视,强调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且,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加实践研究项目的机会[12]。国内外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现状缺少系统提出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基此,本文尝试全面阐述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范式。
针对建筑类研究生,教学模式改进包括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优化。教学组织以班级授课、课题组研究以及导师工作室结合。公共课以班级授课为主,专业课采用班级授课与课题小组式研究相结合,导师工作室研讨为补充。课题小组式研究是任课教师将全班根据兴趣选题分组,全班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每组研究一个指定专题,课程考核以阶段汇报和专题报告为依据。
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授课,以专题讲座、学术论坛、小组调研、讨论交流为主。建筑类研究生硕士毕业往往是担任设计项目负责人或者从事设计管理,口头表达和汇报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建筑类研究生教学方法应改变原来灌输式、填充式教学,更多地让研究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案。另外,可邀请相关学者开设讲座,鼓励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方法。比如:结合运用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气象学等研究方法。同时,在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学分之余,要求参加两次以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了解行业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
教学考核形式,以调查报告、研究论文、项目实践成果等为主。如前沿进展类课程任务,围绕“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健康城市”等指定主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要求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和借鉴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两周一次研讨;教师提出修改建议,学生课后不断完善。通过专题研究报告的一次次逐渐成熟,最终达到研究报告要求的深度;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查阅文献——提炼思路方法——吸收运用——撰写报告——定期研讨——修改完善——提交报告”系统全面地掌握针对某一问题如何开展研究,掌握做研究的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建筑类行业转型、知识点更新较快,对人才培养要求专业技能复合化、多元化,创新型人才更能把握行业趋势。鼓励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纵向科研课题,加入导师科研团队和课题研究组,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一是,导师课题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钻研;二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可以结合导师课题,做子课题研究,既有利于导师在熟悉的研究领域指导,又有利于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发表高质量论文。
建筑类研究生攻读硕士期间,建议参与1-2项科研课题,发表2篇左右高质量论文。对于论文写作,采取阶段性分步实施方法:研一做研究综述,撰写发表综述性、研究进展性小论文,如“健康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综述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更好选题,同时可以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第1-2章;研二做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撰写发表创新理论、技术运用类小论文,如“健康城市空间诊断与优化技术研究”,同时可以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第3-4章;研三做理论深化或实证研究,如“健康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某某市为例”,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第5-6章。按照此步骤实施阶段性研究,研究生自身硕士学位论文相对轻松完成,并且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成果。如南华大学2020届城乡规划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审通过率100%,在学期间人均发表学术论文2.25篇。
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拓展视野、锻炼能力、提高水平,同时培养创新意识、积累创新经验。因为竞赛往往要求研究创意,不同于实际项目,更多的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模块化生产”,缺少大胆创新。
理想主义的设计方案可能就是未来城市、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如霍发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大胆的创意理想都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建筑类研究生攻读硕士期间建议参加1~2次竞赛,在竞赛中采用新理念、新概念进行方案创新,将“大胆想法”付诸于方案设计中。
现有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IFLA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等都支持研究生参赛,而且,很多方案竞赛除设置有一、二、三等奖,还特别设置最佳研究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表现奖等单项奖,注重研究与创新、创意。因此,鼓励和支持研究生期间参加学科竞赛,对于研究生的以后工作中项目方案竞标很有帮助。
建筑类专业是技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建议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校内以导师工作室横向项目驱动为主,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基地要以成立设计研究院所为基础,申请设计资质,承担一定规模的横向项目,并在工程设计项目中不断充实研究生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促其进一步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并能解决工程设计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培养研究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前期调研阶段,要让研究生充分了解甲方设计意图与意向;初步方案沟通阶段,征集甲方意见;方案评审阶段,汇报讲解设计,全面培养研究生沟通和汇报的能力。
建筑类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建议参与3个左右设计项目,初次参与跟着团队做,承担项目分工任务,完成项目一部分成果。考虑到大部分建筑类研究生毕业后进设计院,为能够让其尽快胜任“项目负责人”,建议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尝试性主持负责1个小型设计项目,培养研究生从项目开展计划、人员组成、任务分工、交流沟通、汇报评审等全过程负责能力,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项目负责人”角色。
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主动“教-产对接”,不断探索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拓展联合培养基地,以作为校内实践的延伸和补充,有计划地输送研究生到设计研究院实践锻炼。以“产学研平台”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加强与研究力量强、实验设备先进的建筑类设计单位联系与合作,促进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建筑类研究生培养新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产学研合作单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等实战平台,巩固并深化建筑类研究生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致力培训符合市场需求的研究生层次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校外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导师协助,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多参与项目,积极完成企业导师安排的任务,全过程参与1~2个大型项目,这样则有利于研究生为就业做好准备。如南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立了湖南省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每年输送5名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参与项目实战,结合生产实际选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
综上,建筑类研究生“五位一体”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类研究生“五位一体”能力培养体系
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建筑类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构建“改进型教学模式+纵向科研课题+学科竞赛+横向实践项目+产学研实战平台”5个单元相结合的“五位一体”能力培养体系,有利于全面、全过程提高建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竞争力。建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才能逐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