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

时间:2024-08-31

赵伟洁 雷冬梅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市民精神层面需求逐渐被重视,许多城市兴起了城市广场建设的热潮。城市广场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进行日常生活交流、工作、活动等的场所,在城市中地位越发重要。因此,如何设计符合市民需求的广场,成为当下城市建设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的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联系,使人们能合理改善环境及生活质量,同时满足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的需求[1]。对于城市广场来说,只有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体现价值。因此,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相关的环境行为学理论,对空间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1 时下城市广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广场反映城市的整体形象,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为一身,满足城市的各种社交生活,为市民提供日常交流、办公、商务、娱乐场所。根据使用人群及使用目的不同,城市中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广场[2],但目前许多已建成的城市广场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空间尺度失调

城市广场的空间规模,需要结合人群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以及城市的整体发展[1]。如果城市广场尺度过大,就会造成土地浪费,并且使人产生空旷感和恐惧感;而尺度过小,则无法满足人的正常需求,并且使人感到拥挤和不安。适宜的空间尺度,应该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和需求,打造一个舒适的活动氛围。

1.2 空间层次单一

目前,很多城市广场都存在层次不分明甚至层次单一问题。由于城市广场的使用者为全体市民,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使用者对空间的需求不同。因此,城市广场上人们的行为活动需要多层次的空间来满足[1],如:济南泉州广场,为儿童、职员及老人等提供了相应的空间,增强了市民的吸引力,提高了广场的实用性;而上海人民广场,采用了传统的一元化空间布局,使在其中活动的行人很容易被附近的建筑吸引,使用人群相对单一。

1.3 缺乏人性化设计

时下,相当部分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理念重视不够。殊不知,人是城市广场的活动主体,城市广场设计应从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需求[3];许多广场被闲置,使用率低,正是因为没有以人为本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比如,广场地面采用大量的硬质铺装,给人造成不好的使用体验,绿化覆盖率不足,导致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没有行人庇荫处、座椅,以及路灯数量不足、空间布置不合理等。

2 城市广场环境-行为特征

2.1 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特征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开放空间之一。城市广场承载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的整体形象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4]。城市广场的实际空间环境,是由建筑、山水、道路、地形等诸要素围合,由多种软质、硬质景观共同构成[5]。广场空间为游人的活动提供场所,空间内的绿化、建筑等要素承担了部分景观功能。

同时,城市广场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互为基础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广场服务于人,因此广场的空间环境设计通常以人的行为为主导;另一方面,外部空间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空间内人行为发生的前提[6]。城市广场空间环境向使用者传递了相关信息,使用者出于先天的本能,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和判断。因此,人们在外部空间中进行的活动有一定的选择性。扬·盖尔把人的行为活动进行分类,分为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7]。就城市广场而言,当广场环境质量无法满足人对环境的需求和本身的行为需求时,其吸引力就会降低,人们只会在此进行一些必要性活动而不愿意自发进行活动,广场使用效能也因此降低;反之,如果广场环境质量较高,人们就愿意在该场所进行自发性活动或社会性活动,广场的使用效能也就越高[8]。

2.2 城市广场中市民行为特点

2.2.1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对于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人们在外部空间中最本能的需求就是安全感。人们往往会趋向于在自己感到安全的空间内逗留[6],根据环境行为学的生态知觉理论,较为复杂的环境会对人产生刺激,激发人们前往探索,城市广场空间环境往往会给人传递一些复杂的信息,刺激人们做出反应。比如,在城市广场这种外部空间中,人们会寻求一定程度的私密空间来保证自己有充足的个人空间不受到他人的侵犯,而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过大(比如无法辨认对方的面孔和声音)时,又会产生一种恐惧和空旷的感觉。除空间尺度外,对外部空间内设施也有同样的要求,比如能够依靠的设施也会给人安全感。

2.2.2舒适性

根据环境行为学的环境知觉理论,空间环境能够激发人的行为心理。因此,是否能够激发人们自发性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舒适性。舒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宏观上给人的感觉。如果城市广场整体的空间布局、空间结构等都有较高的质量,那么,人们会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则会愿意再次来到这个空间。另一方面,空间内的细部设施。比如,广场内座椅的数量、材质,健身器材是否定期维修,以及路灯、绿化的布置是否合理、吸引人等,均会影响人们的使用体验。

2.2.3互动交往

根据环境行为学的行为场景理论,环境中的一些物质特征支持了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场所和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行为场景。因此,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应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6],以利于城市广场空间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场所,完成一些预期的交往互动及活动[9],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与空间环境之间的交流,即使用者的参与感。比如,老年人往往聚集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聊天或静坐,而树木遮蔽的地方往往会有三五成群的牌友或情侣停留。这些空间使人的行为融入到周边环境中,进而丰富其活动体验。

2.2.4公共性与私密性

城市广场的公共性,即指其作为一个开敞空间供人们进行活动和交流性能。人在活动时,往往会对某些空间进行一定的控制和选择,阿尔托曼将这种选择性控制定义为私密性。一个人的私密性在行为上表现为退缩,例如不与他人接近、隔离环境上的视觉和听觉干扰等,在心理上则表现为信息控制,例如匿名,隐瞒某些事实等[6]。人类学家霍尔将人际距离概括为4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基此,根据人的行为和心理需要,城市广场空间必须既有满足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的开放空间,又要有能满足个人距离和密切距离的私密空间,以满足人们的安全感和私密感,并将公共空间及私密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塑造出符合人需求的多层次空间[10]。

2.2.5行为习性

环境行为学认为,在某一空间中的行为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这就是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如抄近路等、围观、具有探索性行为等[6]。同样,在城市广场中也存在这种行为习性。比如,行人为了追求一个舒适的观看位置,往往选择坐在广场的外围或是有依靠物的地方,而很少选择在四周暴露的地方逗留。如果城市广场的设计与人的行为习性不相符,那在这个空间中的活动将是如上班、上学、候车等必要性活动,而如散步、驻足观望、游玩等自发性行为将随之减少,广场活动的活力也随之降低。

3 环境行为学对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要求

3.1 合理的空间尺度

无论是广场面积或是细部设计,尺度的把握都是必要的。

首先,规模过大或过小,都将使广场吸引力下降。城市广场规模过大时,整个空间会显得十分空旷,给人一种疏离、不安全的感觉;而如果广场尺度规模过小,又给人产生拥挤的感觉,高密度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将使人产生心理约束感。芦原义信指出,广场宽度的极小尺寸应等于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能超过其高度的2倍[11]。此外,在控制城市广场规模时,应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兼容。广场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绿化覆盖范围同样会影响广场的规模[12]。

其次,太低的建筑物容易被忽视,而太高的建筑物又具有压迫感。因此,充分发挥关注建筑高度的适当性,尽量发挥建筑对人们视觉的主导地位作用。

3.2 适宜的空间布局

3.2.1多功能分区

城市广场容纳了不同的使用人群,为了使广场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城市广场需具有多元化的功能空间分区,才能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5]。当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包含多个功能区域时,合理的空间布局尤为重要。 然而,在有限的外部空间条件下实现多功能空间布局有一定困难,这考量设计师如何合理利用空间的设计灵感和专业水平。例如,如何利用垂直空间形成高度差来创建不同高度的平面,以便划定不同区域。使整个空间布局更立体清晰,但又不会太僵硬。

3.2.2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

当城市广场趋向于多功能布局时,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每个功能分区也各有其不同;而对于不同职业、年龄、爱好的人来说,对于空间私密性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空间设计应针对不同个性广场考虑不同人的需求来塑造相应的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13]。最常见的形式是采用不同的围合方式来塑造不同程度的私密空间。如,可以借用绿化进行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空间,或是采用下沉式广场设计,利用天然的高度差将广场区域与其他区域分隔。采用地面以下的空间,会给人一种围合感,既严格划定了其与别的区域的界限,又不会给人以压抑和古板的感觉。

许多城市广场周边分布有居住区,居住场所对私密性要求更高,而城市广场并不仅仅作为居民娱乐休闲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部分商业功能,很大程度上会对附近居民产生一些影响。例如,商业区大量人流及商业活动所产生的噪音、不良气味等环境污染问题,人长期生活在噪声、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其身心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引起人的不愉快心境甚至影响工作绩效等。其次,商业区的发展带来人口、车辆高密度现象。当这种高密度约束到居民的行为时,便会给人带来消极影响。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私密性与商业领域公共性的平衡,利用合理分区的方法给予有效解决。

3.3 适合的空间序列

在外部空间组成中,有单个、两个和多数复合空间,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考虑通过对空间合理排列,使整体环境变得和谐[12]。因此在城市广场空间设计中,如果仅仅把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划分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在设计中寻求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平衡,以合理分配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通过一定的空间顺序排列组合,将设计私密性完善到公共性层次,达到功能分明又互相融合的井然有序效果,以丰富使用者感受。

4 案例分析

如图1所示,建于1936年的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东西向矗立,从48街到51街,占了3个街区,南北向占有第五、第六大道。在空间设计上,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充分体现了上述环境行为学的3个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1 洛克菲勒中心平面图

4.1 合理的空间尺度

洛克菲勒中心总占地约8.9hm2,位于纽约市人口最密集的行政区曼哈顿。曼哈顿总占地约为5950hm2,洛克菲勒中心横纵各占3个街区,既满足了商务区高密度人群需求,又不造成空间拥挤或浪费。中心设有高大的商业楼宇群、下沉广场、众多商铺及峡谷花园,其中最高的建筑高达259m,是共计70层的RCA大厦。合理的高度使RCA大厦顺利进入游人的视线,但又不给人带来紧张感。

4.2 适宜的空间布局

洛克菲勒中心作为纽约市的商贸中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下沉广场、溜冰场等休闲娱乐场所,还容纳了RCA大厦等一系列商业大厦,周边分布有多种类型商铺,整个区域划出了私密空间、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实现了多功能、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塑造了一个功能丰富且符合人们行为需求的场所。如位于区域中央的广场,采用了下沉式设计和低于街道层的地下步行系统,形成了一个私密性较强的空间,隔绝了周边街区的干扰,为办公大厦职员以及游人提供了比较安静的环境。同时,广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为游人提供了活动场所。在暖和的月份,广场中心区域为游人提供了露天咖啡座,形成一个夏日花园;而到冬天,该区域则变为一个室外溜冰场,两侧商铺与其形成一定的高差,处于高处的人可以透过透明的门、窗玻璃,边用餐边近距离观赏溜冰场上活动的人群;而峡谷花园作为半公共空间,连接第五大道及下沉广场,发挥了过渡空间作用,为附近街区行人以及前往商铺游人提供了视觉缓冲。此外,该区域内还设置了座椅供游人休息。

4.3 适合的空间序列

洛克菲勒中心整体由“第五大道-峡谷花园-下沉广场-办公大厦-第六大道”等空间序列组合而成,呈现出半公共空间连接公共空间的顺序,平衡了附近街区、高大的商业大厦与开放空间之间的关系。峡谷花园连接中心广场带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下沉广场的设计,激发人的好奇心,吸引并引导从街区进入的人前往附近商铺及广场;RCA办公大厦设置在末端,有效削减了其高大形象,使周围建筑进入人的视线;花园作为缓冲,填补了建筑过高而产生的荒凉和恐惧感。

5 结论

现代城市广场是代表城市活力的空间之一,是容纳市民多种行为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及精神风貌。本文以洛克菲勒中心广场为例,论证了环境行为学在城市广场设计的应用性,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空间尺度、空间序列、空间布局设计,满足市民在安全感、舒适性、互动性、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需求,合乎市民的行为习性,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和吸引力的城市广场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