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盛威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水上旅游专项规划,是针对“水上旅游”这一专题展开的城市专项规划,是滨水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福州滨海新城水上旅游专项规划编制的具体实践,针对水上旅游专项规划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拓展与创新滨水城市水上旅游专项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所探讨的“水上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水上游览,而是一种休闲慢享的旅游行为方式,是以水网为载体的、面向市民和游客的、游览生态和品质节点、体验城市品质生活的休闲旅游方式,其集水上通勤、慢享生活、水上运动、休闲游憩、文化体验、城市形象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
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持久的吸引力,是人类选择聚居环境的首选地,这是人类世界对环境适应的理性或非理性的自然选择[1]。因此,国际性大都市都十分注重滨水带的建设和水上旅游开发,依托水景旅游来展现城市风貌[2],成为当前城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开发的热点。如新加坡河、巴黎赛纳河、伦敦泰晤士河等开发的水上旅游项目已经成为该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成为整个城市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3],并将成为城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开发的热点。
目前,国内水上旅游开发较好的城市有桂林、杭州、苏州、绍兴等,其中以杭州的“京杭运河”和桂林的“两江四湖”最具代表性。
杭州以京杭运河、西溪和西湖为三大重点项目,同时发展钱塘江水上旅游黄金水道,构建其水上旅游的整体格局。
桂林的两江四湖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桂林市的生态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开拓了中心城区旅游的新格局,提升了城市的档次与品位。
但是,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城市水上旅游开发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的景观、生态、社区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严峻。我国城市水上旅游开发面临的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问题,而是旅游、景观、生态、社区文化等多元组织、复合设计的问题[4]。
河道是水上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其水系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水上旅游可开发的强度和范围。为了追求大而全的环线或全域覆盖,水上旅游规划很容易在河道载体选择上体现出盲目性,不考虑河道通航的可行性,忽视河道宽度、水深、桥梁、涵洞、水闸、水文条件、水源保护等一系列限制性要素。最终往往导致了规划的不切实际而难以实施。
水上项目的策划是水上旅游吸引市场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国内的水上旅游市场仍以中低档项目为主要构成[5],主要停留在水上观光层面,形式单一,没有很好地结合和体现出地方特色,缺乏对本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运用,也没有打造与之配套的特色餐饮、文化演艺等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外地游客缺乏吸引力[6]。同时,城市水上游览环线或跨区域的水上游览线路以及夜间水上游览项目等,由于开发成本、属地管理等因素,开发起步较慢,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规划衔接的忽视以及运营主体的不当选择,导致了规划脱离实际,项目难以落地或运营难度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水上旅游的许多项目及配套设施与滨水绿地公园、城市慢行系统、防洪排涝设施等关系密切,规划中缺乏同其他规划的衔接或衔接力度不足,导致了项目建设冲突或重复建设等问题。②部分水上旅游规划中重“水”轻“岸”,关注与水上项目的规划而忽视了滨水配套设施的建设,使水系、水岸带、滨水陆域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水陆互动不足导致水上旅游产品单一、活动单调[7]。③面对现今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部分水上旅游项目定位高端,缺乏对不同层级旅游需求的考虑,导致了水上旅游市场受众偏离规划目标。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针对传统城市专项规划和旅游规划做出适当的创新性改革。
在保证区域防潮防洪排涝安全前提下,根据水系河流本身条件(含宽度、净高等)、河流两岸条件(含资源、绿线等)、河流串联条件(含区位、换乘等),精确筛选合适的水系作为水上旅游载体。
选取合适的节点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娱乐观赏项目等,在自然景观节点上,以自然式景观为主,突出城市的内河生态和滨水风情;在人文活力景观节点上,融入城市文化特色,突出特色历史文化风貌的展示。此外,还应从桥梁美化、夜景灯光等方面提升沿岸景观风貌。
针对不同专项市场形成特色主题游线,与城市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等的交通节点有机结合,将水上旅游线路同陆上旅游线路相融合,构建全域一体化的水陆精品游线。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站点共建共享,完善水上旅游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从规划编制到规划落地坚持多规合一与统筹,确保规划落地可行性。以科学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将水城共荣、蓝绿交织的城市水上旅游风貌展现出来,让游客、市民能切实体验到水上旅游的独特魅力。
福州滨海新城位于福州沿江、沿海两条轴线交汇的核心区域,具备承接主城向东拓展,南接平潭、福清,北联罗源湾的良好区位条件,是福州空间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是实现新一轮城市拓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滨海新城的建设的正式启动,福州市政府也同步启动了滨海新城规划体系的构建。水上旅游专项规划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它的编制致力于科学合理利用滨海新城的水上休闲旅游资源,串联滨海新城的滨水活力和生态节点,展示国际化新城的特色风貌,促进滨海新城水上休闲旅游的发展。
福州滨海新城核心区北至机场高速公路、西至泽竹快速路、南至下沙,规划面积86km2。现状水体中东湖面积较大,其余水体星罗棋布,规划内河共有13条,总长度约51km,规划水系水位在3.37m~3.76m之间,如图1所示。
图1 福州滨海新城现状水系和规划水系分布图
从旅游资源整体来看,福州滨海新城依托江海环境,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人文资源种类占优。人文资源包括三溪村夜划龙舟习俗、东湖VR小镇、海蚌公园等。自然资源则以湿地等水域风光为主,包括东湖湿地、北河湿地、壶井湿地、洋乾湿地、仙桥湿地等。
规划紧抓滨海新城内河、湖泊、湿地、海滨四大水上旅游要素,以生态保护为优先、以智慧科技为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水上游线设置和丰富多样的水上项目策划,打造以体验“智慧化活力空间和生态化湿地空间”为主题的滨海新城水上旅游项目。
通过“以水为带、以绿为景、游水赏城、主客共享、城旅共荣。”将滨海新城的水上旅游打造成为:长乐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引爆亮点;现代化商务中心的水上活力空间;智慧化滨海新城的科技体验载体;原生态水网湿地的绿色观赏廊道。
4.4.1河道选择标准
旅游河道选择,在保证区域防潮防洪排涝安全前提下,遵从相关防潮防洪排涝规划中对于各条河道的功能定位和安全的要求,避免选择重要水利设施的安全防护水域,如排涝站上下游100m范围内等。
规划充分衔接了《福州滨海新城防潮防洪排涝规划的核心区水利工程总体规划》中关于主河道和次河道的规划和要求,水上旅游的旅游河道主要在规划主河道中挑选,并结合上位规划对滨海新城核心区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交通规划和线路衔接,综合考虑旅游河道的选择。综合考虑水上旅游河道的选择标准为:河流本身条件(含宽度、净高等);河流两岸条件(含资源、绿线等);河流串联条件(含区位、换乘等),如图2所示,通航WHD要求如表1所示。
图2 河道选择标准
表1 通航WHD要求
注:参考北京和南京的内河游船标准,同时考虑滨海新城实际情况而设定。净高标准包含1m的安全距离。
4.4.2河道功能分类
该水上旅游专项规划,将选定的旅游河道功能分为三大类:观光型、体验型和通航型,如图3所示。
(1)观光型河道:主要以两岸景观、都市天际线、湿地生态、夜景灯光等风貌的观光为主要功能。
(2)体验型河道:主要以互动体验类项目、水上游乐项目、智慧科技项目、民俗展示等为主要功能。
(3)通航型河道:主要以串联景点、贯通游线为主要功能。
由于滨海新城选择单一的游船线路,难以串联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其滨海特色,同时也难全部满足水上线路选线的要求,需要不同主题/类型的水上旅游线路来共同构建完整的水上旅游体系,因此,规划提出未来滨海新城水上旅游的两条特色线路:内河游船线路和海上游船线路。同时策划5项体验项目:湿地摇橹体验项目、特色龙舟体验项目、皮划艇体验项目、水上游乐体验项目和海上游乐体验项目(图4)。
图4 滨海新城水上旅游总体布局图
图5 福州滨海新城水上旅游配套站点布局
4.5.1精炼两条特色线路
(1)内河游船线路
以游船和观光型游艇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串联滨海新城中北部区块内河,串联滨海新城串珠式湿地生态水上公园,展示了沿线地区的传统文化,欣赏水上湿地生态风貌游览、又展示了滨海新城都市风貌。
(2)海上游船线路
在滨海区域,采用海上游船的形式,将游船线路串联至机场、南北澳、下沙、东洛岛和松下邮轮港。这样,游客可在海上欣赏滨海新城区域内的别样风情。
4.5.2策划5项体验项目
(1)湿地摇橹体验项目
在东湖湿地中,采用同西溪湿地相同的摇橹生态船,用最环保的动力方式,减少行船对湿地生态的影响。主要线路为环东湖湿地内部水系。
(2)特色龙舟体验项目
在南洋东河南部河道靠近三溪村区域,设置特色龙舟线路,以作为游客体验龙舟、村民龙舟训练等场所。
(3)皮划艇体验项目
在湖东河区域,设置皮划艇线路,以作为市民和游客水上休闲、运动体验等场所。
(4)水上游乐体验项目
依托大东湖的水域,设置水上游乐等体验项目和丰富的亲水互动体验项目。
(5)海上游乐体验项目
依托滨海新城北部酒店区域和南部下沙区域的沙滩和海域,开展海上游乐项目体验,如香蕉船、摩托艇、快艇、潜水、冲浪等。
4.5.3配套站点布局
根据旅游特色线路及体验项目的布局与需求,结合相关规划、用地等的可实施性,规划提出分级分类的配套站点布局。
(1)集散码头
规划于东湖西侧和海蚌公园设置水上旅游的集散码头,包含画舫船、玻璃观光船的始发码头,是最核心的水上旅游集散地。
(2)主要码头-内河游船码头
该码头是水上旅游线路的主要站点。规划设置12处设置水上旅游主要码头。
(3)主要码头-海上游船码头
该码头结合海上游船线路设计,在海蚌公园、王母礁入海口、下沙等3处设置,供游客换乘海上游船使用。
(4)一般停靠点
结合滨水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在景观较好、或有互动体验项目的节点,设置一般停靠点,供游船停靠。
站点的布局建设注重与滨海新城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等的衔接和共建共享,将水上旅游线路同陆上慢行线路相融合,构建全域一体化的水陆精品游线。规划一共设计9处站点,与慢行系统共建共享(表2)。
表2 共建共享站点汇总表
4.6.1节点氛围营造(图6)
在自然景观节点打造的要求上,以自然式景观为主,突出滨海新城内的水网湿地风情。在人文活力景观节点打造的要求上,融入滨海新城的文化特色,突出特色文化风貌和展示。
图6 节点氛围营造
节点空间引导上:滨水区保证一定的间口率;注重公共开放活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开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可达性。周边景观引导上:突出水面景观通廊和开阔视野。结合滨海新城核心区的特色建筑打造城市风景水岸线,尽可能保留自然驳岸和滨湖湿地,以形成丰富的岸线和活力空间。
4.6.2桥梁美化策略
基于滨海新城内的桥梁与桥底缺乏旅游的可观光游赏内容,桥梁本身景观性较低,影响美观,桥梁的桥底改造,以文化性为原则,在充分挖掘桥梁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其文化内涵,即:通过石材浮雕、彩绘喷漆等形式,以文字、图案、符号为载体,展现滨海新城内河及桥梁文化,增加河流旅游内容,以丰富滨海新城的旅游景观。
4.6.3夜景灯光提升
以夜景通明、能通游艇为原则,通过灯光设置进行桥底改造,根据河流两岸的灯光设置及色彩搭配,进行桥底灯光设置。设计中,注重灯光的颜色、亮度以及布置点的选择。灯光布置点的选择,以“隐于桥梁”为原则,实现良好的,观景效果。通过灯光设置手段进行桥底改造,实现滨海新城水系旅游的夜景效果。
4.7.1旅游安全保障
在海蚌公园、东湖东南侧设置两处游船维修点,负责就近游船的定期维护与维修。同时,行船前要求对游船进行全面检查,以避免通航过程意外发生。为了保障游客安全,严格控制每日通航时间,在汛期期间,做好汛期预告,并停止游船运营;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时,严禁通航;游船载运人数严格规定,严禁超载、超负荷运作。同时,定期对航道进行清淤,保障航道通畅。
游船停靠点避开涝区,并考虑岸上船房,作为游船的陆上停靠集中点。所有码头采取内置式码头设计,严禁凸码头,以免影响行洪等要求。码头位置设计距离离水闸100m以上。此外,对船员、船只航速、航道调度等做出相应的管理要求。
4.7.2运营管理建议
(1)政府
明确准入条件;控制合理的游船数量和游船环保性等,保护生态和文化;保证经营者的行为在法规范围内进行。研究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利用公共资源,开展营销推广;对参与游船运营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
(2)企业
大多数游船的投资运营由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在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亦可自发组织行业协会进行自我管理,以促进公平合理的竞争和游船旅游的健康发展。
(3)个人
具备相应条件的个体,可以在政府规范内选择参与游船承包经营或工作就业。尤其对于三溪村的特色龙舟和摇橹船体验项目,当地居民,可优先受雇于游船运营公司,既有助于解决当地就业,又有利于让游客体验原真的文化。
4.7.3分期建设规划
近期结合滨海新城启动区和东湖的建设,重点推出沿漳江河的内河游船线路、湖东河内的皮划艇体验项目。中远期,随着滨海新城建设的逐步推进,根据河道和路网的建设情况,陆续完善玻璃观光船的游览线路及其周边配套设施。推出其他特色龙舟、东湖水上娱乐、海上娱乐体验项目和湿地摇橹体验项目,不断完善和充实游船线路。
水上旅游规划,必须根据水系自身条件、周边环境、资源分布等状况,科学合理地筛选合适的水系作为水上旅游载体。
选取合适的节点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娱乐观赏项目等,并提升沿岸景观风貌。同时,要针对不同专项市场形成特色主题游线,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
从规划编制到规划落地坚持多规合一与统筹,确保规划落地的可行性。以科学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将水城共荣、蓝绿交织的城市水上旅游风貌展现出来,才能编制出“能用、好用、管用”的水上旅游专项规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