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 春 林裕怡 黄慧颖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福建永泰庄寨是福建地域性民居代表之一,曾被朱良文称为“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1],是明清时期永泰因受匪徒侵略而建造具有防御性与居住性并重的建筑[2],体现了当地民居利用低山地势而砌筑高而厚实的垒石土墙,并设置跑马道、角楼等抵御外敌的庄寨营建智慧。但时过境迁,现存庄寨诚然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居住需求与民居发展。为了让传统民居更好地传承,避免落败,必须对其进行修葺与更新。基于此,本文以聚星庄为例,提出在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下以微介入式来保护更新传统民居。
微介入式是在古建保护意识流行后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理念,其源于医学的术语“介入治疗”,在建筑中则表示以微小的干预进行改造更新。根据永泰现状调查发现,聚星庄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手法及建筑构件,为了延续和发掘庄寨的文化价值,采取部分保留、部分改造的手法来使其成为展览性建筑,并将其展览功能扩展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让富有想法的游人在聚星庄内能够赏析到当地特色文化及建筑美学,实现文旅融合。
聚星庄坐落在永泰县同安镇,依据外部环境因素和宗族多元化的影响呈团状布局围绕山体聚合内向[3]。建筑平面样式为“回”字形、沿中轴对称的“一进式”合院[4],且沿中轴线依次布置空间功能需求。正门厅为内外交通空间,以防御性能为主,是庄寨的防御核心;左右护庴皆为主要居住空间。正厅以神阖为中心,为重要节日祭祀的公共空间,平常则用于居民的休憩娱乐。后厅的内部空间高度约2.6m,为庄寨的储藏空间(图1)。建筑结构为井干抬梁穿斗,称四梁杠井做法[5],斗为莲花斗。外墙约9m,为黄土泥墙,地面至约1.6m处用石块密砌块;根据其功能需求在较高处排列斗形瞭望窗,在低矮处排列方窗,而大门两侧则使用圆窗。入口门框用青石砌筑[6],坚实牢固;大门有两重门板,厚重结实。屋顶为悬山顶[5],依山势错落有致,并设置马鞍形挂瓦山墙。
图1 聚星庄改造前平面图
聚星庄为小型庄寨,装饰装修较为简洁。地面铺筑皆为长条青石,些许青苔点缀;内部装饰以木雕为主,建筑结构暴露为辅,即把承重柱部分嵌入墙体部分暴露,独具一格。木雕主要集中在轩廊、梁架及雀替斗拱,图案多为花卉与动物,拱和雀替皆为浮雕缠枝花卉[7]。龙舌燕尾翘用于屋脊正脊,山墙为乳钉瓦封墙[7],马鞍墙则为简单的平脊,层次分明。挂瓦墙,又称封火墙,既做防火作用,又起到装饰作用,以马鞍形态架立在屋脊上,起伏跌落,并贴有灰色壁瓦,犹如神龙鳞甲。外墙建筑色彩以白墙黑瓦为主,因受环境因素影响,现今白色砂浆层已部分脱落,但白黄相间,而今更极具乡村色彩。
聚星庄的装饰艺术与建筑色彩是永泰县小型庄寨的缩影,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能够如此精练明了独具其建筑风格和庄寨特色,并配有为数不多的装饰木雕,无不为后人留下了考究中华民族古建筑美学价值。
永泰庄寨蕴藏着当地人民从古至今的生活习俗、地域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女绅文化、楹联文化、雕刻艺术、家风家训等对民族精神的传承都有着重要意义。如:四面围合的庄寨有着深厚的宗族文化和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承载了“敢于创新、团结和睦、包容并蓄、诚实信用”的庄寨精神。垒石土墙、斗型窗、枪口洞等,反映了当时人们为抵御土匪入侵,而在构造中讲求防御性的营建智慧。庄寨的楹联以汉文化为载体,大多取自《诗经》,讲究阴阳刻法,各具寓意,阐述着人们心中的寄托,蕴藏着独特的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木雕、石雕、灰雕、外檐彩绘、木刻楹联、龙舌燕尾翘等蕴含于庄寨的雕刻艺术,皆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追求。
聚星庄景观环境延续其原有农耕现象,但随着社会发展,当地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出现农田荒废现象。再则,村民的忽视与遗忘,任其无序发展,致使周边环境杂乱无章,破坏了原有庄寨的整体格局,减弱了农耕文化气息。基于永泰县人口调查,发现老人与儿童是当今庄寨主要活动人口,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缺少青年人的主持与操办,造成“游大龙”“走故事”等民俗活动从少到无[8]。
据调查,永泰县还处于低水准、旧业态开发模式,呈现两种极端的现象:①过度保护,以致庄寨过少介入现代文化,庄寨修复后无实质的功能应用;②过度更新,即对庄寨过多地介入现代氛围,致使庄寨虽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但却改变了其传统格局,失去了地域特色,传统民居改造存在建筑实用性不高等问题,大部分古民居建筑只能成为单一性的展览建筑,并无真正意义上推进当地传统民居的发展。
基于原始庄寨的防御需求,聚星庄外墙立面以小型的斗型窗、枪口洞为主,白色粉刷墙体与基底青石相交,这些元素组成外立面简洁的处理手法,但却无法满足室内天然采光与通风需求(表1)。而庄寨底层中庭空间采用大面积的门窗,采光与通风洞口过多,左右护庴居住私密性下降;二层内部空间昏暗闭塞,与一层形成强烈反差,室内光源主要依靠于人工采光,通风需求主要源于过廊,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然风回流,且容易形成回音的现象(表1)。
聚星庄仅有沿中轴线分布的正门厅和正厅的木结构保存完整,其中三梁抬井、大额枋,轩廊等没有受到大程度损坏,但左右护厝与围屋皆破损,仅存留一些基本的木构架(表1)。因聚星庄是小型庄寨,无跑马道、角楼等加建的防御性建筑,但庄寨的内部装饰与结构繁杂,额枋、斗拱、轩廊繁多,并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聚星庄的取材以木材与黄土砖为主。木材具有耐久性差、易于腐蚀的弱性,且存在着火隐患。黄土砖为墙砌筑的材料,基本做法是黄土与秸秆混合砌筑,内为黄土砖,外铺砌一层秸秆材料,再进行砂浆抹灰处理,时间长久后会出现外部保护层脱落、墙面表皮斑驳等现象(表1)。且室内潮湿痕迹明显,保温防潮难以保障,建筑承重结构易暴露。
表1 聚星庄建筑现状及破损程度
图2 聚星庄中轴结构剖面图
根据永泰县庄寨保护措施调查,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大部分庄寨并无保护意识,只有少数大型庄寨通过宗亲集资方式进行保护与修缮[7]。而聚星庄并没有采取基本的保护措施,其古建筑后轩及其正厅南部的墙体以及东西厢房的大部分墙体基本崩塌,大量的木构件残留其中。聚星庄内部保存较完好的是沿中轴方向的正厅及正门厅,整体空间功能较单一,空间使用效率不高(图2)。正厅作为永泰庄寨的主体部分,在当前的聚星庄中,仅作为交通空间和储藏空间,未体现出空间尺度占比中应有的使用性质,居住使用功能匮乏。
聚星庄空间尺度比例失衡,过于空旷或过于压抑。建筑底层空间多给人空旷、舒展的感觉——大进深、大屋檐、高厅堂。但二层空间建筑单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高低差,单体之间屋檐过渡的部分,被大尺度的梁柱占据大部分使用空间,导致过廊的衔接之处不足以人站立行走,二层建筑平均高度为2m左右,内部使用空间拘谨压抑(图2)。
本文以保持聚星庄的原真性和整体性为基准[9],以保持地域性传统民居格局和历史文脉为原则,微介入式地修缮与更新聚星庄,即针对性地从空间导向性、建筑风貌修复性、文旅融合体验性进行微介入,在聚星庄微修复、微整合的基础上,力争最少化拆除原庄寨,仅针对其空间节点微处理,充分考虑地域性文化,进行最少介入式的环境改善,使介入内容能够充分融入到现有的场地氛围内,而又能最大程度上保持传统民居的空间完整性与延续性。
3.1.1空间重置
基于其正厅与正门厅轩廊保存较好,保留作为不同功能的展览空间使用。修复重建东西厢房,让其与正厅、正门厅互相连通组成贯穿的大空间,增大使用空间,其余小空间独立设置使用。
西厝相对于东厝保存程度较好,建筑空间更大,因此在修复其原有建筑同时,在原基础上增加建筑体块,模仿庄寨原有院落结构,设置内庭院。西侧附属的破损房屋重建,作为整个文创中心的办公空间(图3)。
东厝仅残留一面墙体,依据庄寨中轴对称的原则,将其按照西厝的建筑形体加以重建,改造为独立小空间,作为阶梯式图书室。
图3 聚星庄改造前后总平对比
3.1.2功能衍生
保持建筑传统风貌不变,以让更多人参与保护发展庄寨文化特色为目的,进行微介入式的功能衍生,将聚星庄原有居住性质改变,发展成以文化展览性为主的古民居建筑。开放原有私密空间,增加公共服务空间。
将正门厅的防御性质改变,增设文创产品的购买区,增加内外交换空间的使用性,摆放永泰庄寨文化相关的建筑产品或特色物品,即将东西厝的居住空间发展成庄寨衍生物品展示空间和阅读空间,特色展厅的二层添设了庄寨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空间,赋予展览空间趣味性与体验性(图4~图5)。
图4 聚星庄改造后一层平面图
图5 聚星庄改造后二层平面图
3.1.3尺度调和
聚星庄为传统民居建筑,追求公共空间大尺度化、居住空间最大程度利用化,但是存在空间尺度比例失调的问题。基此,在改造中,依照不同功能对层高的不同需求,进行空间尺度调和,将西厝原始两层分隔的空间处理为二层挑空的整体大空间,更好地满足了展览空间所需的光影艺术性、尺度空间感。正堂原始建筑高度过高,而过高的展厅空间必然会存在部分无用的空间,不能满足空间最大程度利用化,因而将其改造为上下两层的展厅空间,增大了展品的摆放与储藏,同时亦可让参观者更加近距离地观赏到庄寨原始生态美。
3.2.1结构简化
诚如上述,聚星庄为小型庄寨,但是庄寨的基本特征显著,传统装饰构件随处可见。基此,为了满足当代社会的简洁美和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因此,在设计中取其精华,保留屋顶上的木桁架结构和部分装饰构件,舍弃错综复杂的装饰结构,达到简化雕刻构件目的。其次,原始庄寨功能少、面积小且破损严重,为了满足文创工作室改造设计,沿主轴对称的完善破损部分的体块,各个建筑体块的屋顶运用了原始的瓦片坡屋顶,使其统一且具有永泰庄寨原始特色。
3.2.2材料更新
基于福建永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存在多雨季节,因此,在改造中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条件、日照需求,利用玻璃、金属构件、混凝土、油漆木材等加以改造。如:使用双层中空玻璃替换原始无玻璃的窗洞口,防止雨水直接落入房间内部,解决墙体和地面因潮湿而腐朽的问题,同时亦能满足室内保温隔热。玻璃上使用油漆木材加以装饰,并用不同功能的金属构件加固。木材元素的应用呼应庄寨原有的风格,让材料上的新旧碰撞不会突兀。另外,将庄寨房间里原有的黄土地面改造为导热性较好的素混凝土地面,并增加防水层和保温层,满足所需的防水防潮,保温隔热。
3.2.3立面重塑
北立面原有的竹制枪口、斗型窗,保留窗户的形状,加大窗口的面积,在满足室内自然采光的要求下,改造为不规则的内向三角锥状凹窗和错落的圆柱凹窗。同时,为了增加整体立面的趣味性,运用疏密有致的木式廊道连接西向重建的办公空间。东面原本封闭式的立面外墙,增添不同形式的窗户,用木式格栅、玻璃和细木条分隔玻璃窗与墙体虚实结合,使其呈现出立面层次上的凹凸感。同时,在东侧运用相同元素加建亭子,丰富建筑整体的灵活性(图6)。西面文创产品工作室采用木质分隔的大片玻璃凸窗,打破立面平整的造型,上部为格栅,满足室内所需大量采光。
(a)改造前
(b)改造后
3.3.1生态重现
基于生态与环境资源,共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城市发展,在改造中保持原有村落肌理,微整治庄寨周边的山峦、树木等自然资源所形成的景观带,对庄寨进行整体规划[10],立足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乡村空间,活化聚星庄外部环境原生之美[11],注重打造乡土特色文化空间和景观布局艺术,使其能与永泰县的总体规划相对应,提高建筑与环境间的协调力,因此从地域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生态角度对应整个乡村肌理的形成,以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图7)。
(a)改造前
(b)改造后
3.3.2业态完善
引入新兴产业,增强展览性质,既注重已有的商业价值,又关注展览性产业与庄寨的融入前景,同时还要注重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并把永泰县不同产业引入其中,将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产业链相互融合,构成聚星庄的新业态模式,在新业态的模式下将静态的庄寨美学动态化,将展品走出屋内,增强展品与游人的互动体验,这样,则将展览性质的文化展馆与体验式经济结合,增设的游人文创产品,将游人在聚星庄所得灵感变成游人自我动手制作的文创产品,提高了游人精神享受。
3.3.3文旅融合
微介入改造更新,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趋势,摒弃传统民居本源价值,而是注重介入式和体验式对庄寨进行改造。目前为了避免多数的乡土建筑以游玩和展览形态展现,以致产生 “同质化”问题[12],为了扩展庄寨的展览性质,改造方案将展厅改造成文创中心,使该乡村旅游中能以当地文化为特色,以当地的民俗风情、风物特产、生活形态等作为体验载体,打造体验式旅游,有力促进了游客在参观展览中融入当地文化氛围,满足旅游中的参与性、知识性和归属感,从而实现文旅融合双功能的长久发展。
综上,永泰县聚星庄寨改造,以建筑本源特色为核心,采用微介入式参与其中,与场地周围的自然生态因素相结合,适当取舍建筑内部装饰结构,并融合现代元素来进行修复性改造,并通过当地村民对庄寨的了解,及相关方面的专家,以人工手段为辅助,采用当地特色建造手法结合现代设计,对庄寨重新规划整体功能布局、内部服务设施,改善场地环境、外立面造型,加强了庄寨整体的美观性、趣味性。同时,以文化传承为提升,在庄寨旅游发展中加入文化特质,采用文创中心的形式,引导人们旅游中了解当地庄寨的历史文化,传播传统建筑地域特色,提升了整体旅游的感知层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