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绿链名城 河城互动——厦门同安区主城区段绿道建设探索

时间:2024-08-31

余 劲

(厦门园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绿链名城 河城互动
——厦门同安区主城区段绿道建设探索

余 劲

(厦门园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滨河绿道将滨河空间的特征与城市绿道建设相融合,是拓展绿道建设服务内涵和梳理城市滨水界面、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游憩休闲需求的重要一环。同安中心城区绿道建设的实践,强化了沿河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梳理整合了地域山水自然基底和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并结合康体游憩、养生保健、绿色生态和创新智慧的绿道设计特色,实现了安全、生态、环境、民生和经济等多方面功能。

滨河空间;文化名城;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

1 国内外绿道建设概况

绿道 (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放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与城市的绿线、蓝线、紫线建设相互复合叠加,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具有“翡翠项链”美誉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绿道系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从最初的单一景观元素发展至今,扩展到生态、社会、文化、旅游、康体和景观等多方面复合功能。如:美国东海岸绿道、日本筑波科学城绿道、新加坡公园道、香港麦理浩径郊野绿道、芬兰滨水慢行绿道;国内的鄂尔多斯风景道、昆山开发区休闲绿道、上海嘉定区江桥镇文化绿道等各种类型、尺度、层面的绿道建设规划逐渐成熟和完善,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1-3]。

城市绿道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游憩、康体、娱乐的通道,还增强了与城市蓝线、紫线间的连通性,优化城市整体格局,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绿道通常是指依托滨河、绿带林地等蓝绿廊道,融合配备完善的标识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的慢行系统,是一个绿色线性公共开放的空间。

河流作为城市重要的景观与生活要素,千百来年因其在水上运输、给水、浣洗等功能上的便利而成为相地而居之所、行人往来之路和运输装卸之处。伴随时代变迁城市发展,临水而居、依河而建的滨河空间逐渐扩展到商业、旅游、休闲等方面,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最为亮丽的风景[4]。滨河绿道深度整合河流区域绿色空间、休闲康体、历史文化遗迹、社会经济等景观资源,融合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凸显城市慢行特色,成为城市最具地域性的多功能开放空间。

2 同安区主城区绿道建设实践

2.1 项目概况

同安始建于晋太康(公元228)年间,地处福建省厦门市北部,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城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任同安县主簿,更有科技巨匠苏颂,理学名臣林希元等名人,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美誉,区内具有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

本次绿道的建设范围为同安主城区东西溪两侧,主要线路为双溪大桥—苏颂公园—银湖公园(区政府)—祥平东路—西安桥—双溪公园—铜鱼池—孔庙—东桥—铺前路—碧溪路,建设总长度为6.5km,如图1所示。

图1 同安区主城区绿道建设总体布置图

2.2 项目指导思想与建设内容

本次规划的同安主城区绿道位于同安东西溪两侧,周围建筑密集,人口众多,少量绿地无法满足周边居民活动需求,而周边具有铜鱼池、金车石刻、孔庙、古城墙、古牌坊、龙门楼、龙虎宫等丰富的同安历史文化资源。遵循促进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适度建设的思路,将周边公园、绿地、景观节点、城市文化进行“绿链”,同步完善环溪慢行系统建设,融入串城中山水、显同安特色、倡健康出行、享绿色游线的理念,结合“以人为本”及“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主要内容有透水慢行道、景观亭廊、艺术小品、景观照明、沿溪夜景以及一些相关配套设置,创建通达性强、使用率高、景观效果佳、服务功能全的滨河绿道。

2.3 游径设计

结合双溪河流沿线的景观资源特点,将全线分为历史文化绿道暨孔庙至双溪公园段、银湖公园至苏颂公园段和休闲游览绿道暨碧溪路、祥平东路和铺前路段两大部分。绿道设置时因地制宜,如碧溪路段与现有绿地结合,道路穿梭林间,如图2所示。祥平东路、铺前路段沿河道而建,如图3所示。如苏颂公园区段则利用现有公园道路进行改造,如图4所示。绿道的使用者包括各类人群,设计中必须考虑无障碍通道的贯通性及绿道全线的人车分流,因此在南门桥、银湖大桥、双溪大桥设置了下穿式通道,如图5所示。绿道中设有人行道和慢行道(兼有自行车道的功能),慢行道采用独道、借道、并道3种形式:独道为单独的自行车道,借道是指借用机动车道划出自行车道,并道是指与人行道合并。其宽度从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并结合场地现状,人行道宽度通常为2m,慢行道宽度通常为2.5m。

图2 碧溪路段绿道建成后照片

图3 祥平东路绿道建成后照片

图4 苏颂公园区段慢行绿道效果图

图5 双溪大桥下穿式通道效果图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采用透水材料铺设路面。高透水、储水的空隙结构,确保雨水在降雨量大时的排出速率,减少地面积水,利于土壤的水涵养,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步行道采用深灰色透水砖,以增加游径的外观变化;自行车道采用暗红色聚酯碎石透水路面铺筑。

2.4 节点详细设计

图6 龙虎宫段外挑平台效果图

图7 铜鱼池段外挑平台效果图

结合滨河现状空间特点与开拓绿道休闲停留空间的需求,整合现有绿地、景观、文化、水域等资源,增设亲水平台、凉亭、观景台等停留空间。原有河道以人工渠化岸线居多,河道可达性差,在枯水季节形成硬质高墙,视觉感差,生态性弱。该段绿道建设在溪道与堤岸间增设湿地空间对溪道形态修饰,具有蓄洪排涝、过滤水体改善水质的功能,并弱化人工岸线。设计中,改造有碍城市风貌的市政电力设施,打开街头绿地,增加交通性与参与性。与河岸串联形成绿色有效的开放空间,如图6~图7所示。观景台是滨河绿道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主角,具有驻足、赏景、休憩的作用。其选址布局、外观造型、尺度材质、装饰设施等方面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原有的生态资源,突出场地的自然文化特征,力争从多角度、多方位使观赏者获得愉悦的观赏享受和美感体验,产生驻足于此,流连忘返的感觉,使每一次旅行都成为赏心悦目的愉快经历。本案结合滨河的场地特征,在铺前路段、古城墙护岸段增设亲水平台,设置悬挑于水上的亲水平台,如图8所示。

图8 古城墙段(东桥桥头)亲水步道及平台效果图

在绿道沿线设置亭子、廊架、张拉膜、景观小品等,给市民在健身、赏景之余提供休憩纳凉的停留空间。本案例结合场地文化特性和现有景观资源,进行如下设计:龙虎宫外挑平台闽南古典亭子,采用闽南传统的木结构加整石立柱的形式,屋顶采用具有闽南传统的紫砂瓦,屋檐翘角点缀草龙尾,铺地采用传统的闽南六角红砖,建成后古朴大气,与原有的龙宫戏台相映成趣,如图9所示。

图9 龙宫亭建成后照片

2.5 绿化景观

在植物景观构建上,以地带性植被和乡土植物为主,配置手法以满足艺术性、文化性、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位、生态功能性和植物景观游憩性为原则,进行乔灌草三层合理有效配置,场地现状结合微地形营造丰富的绿化立面景观。采用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观花与观叶等植物有机结合。根据场地本身的特性,结合绿道的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人群对植物景观的生理、心理需求,拓展绿道植物景观的服务功能。基于都市型绿道的变化应以提高慢行道和节点系统的遮阴效果为出发点,以乔灌木为主体,强调绿化率和生态效益。地处城市中心城区的绿道应设置与市政道路间绿化隔离带,新城地区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宜小于3m,旧城不宜小于1.5m,旧城中心区域改造难度大的确保1m宽度[1]。通过现场勘查,沿线的苏颂公园、银湖公园、双溪公园、孔庙段乔木长势良好,部分地块及林下空间灌木地被植物层次较弱,建议增加灌木和阴生地被植物补强。祥平东路段东段现状缺乏乔木,地被植物形式较为规整,层次及遮阴效果差,设计片植棕榈科植物作为常绿背景树,既丰富了滨河绿道植物品种,突出地带性植物景观又满足了车行、人行的视线通透需求。

2.6 标识系统

绿道标识系统是区别于其它绿地系统的一个标志,它不同于市政道路的交通标示系统,必须单独设计,自成体系,以保证游人明确、安全、畅通地使用绿道。基于绿道标志系统是单独一个体系,其设置上应具有色彩醒目、易于辨识、造型别致、体量尺度适中等具体要求;该系统更是解说、提示、命名、禁止、警示功能的载体,兼顾提供终端信息服务的功能。其外观上通常由立方柱体与标识结合而成,内置灯具,兼具夜景效果,满足夜间使用需求,也可与其他的服务设施如垃圾桶、坐凳等结合。结合厦门市绿道标识系统,在绿道的出入口设置引导标识与公共交通进行对接;在绿道沿线的分叉点、分支点设置指示标识;在目的地设施周边的分叉点设置警示标识,行进方向指示和在目的地设置解说标识。

2.7 其他配套设施

同安中心城区段绿道结合城区的市政配套建设,对沿线的配电箱、井盖进行个性化外设计,将城区的人文景观融入其中,如图10所示。拓展智慧绿道物联网系统建设,将慢性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道路的监控系统、应急保障系统、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综合交通电子支付系统等整合,提供更为人性、智慧的游览服务体验。

图10 沿线配电柜彩绘建成后照片

3 结语

中心城区的绿道,其建设充分挖掘沿线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展各类服务功能,满足广泛使用对象的生活诉求。同安中心城区段绿道建设因地制,使人、资源、绿道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休闲健身环境,展示城市的文脉和积累,提升市民出行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激发对城市的热爱,提高城市宜居度和市民幸福感。

[1] 汤蕾.城市滨水绿道发展实践——以张家港市一干河绿道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5(10):15-19.

[2] 郄光发,王成,詹晓红.芬兰慢行绿道建设特点及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13(04):57-59.

[3] 赵海春,王靛,强维,等.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评述及展望[J].规划师,2016(04):135-141.

[4] 季松.江南古镇的滨河空间解析[J].新建筑,2008(01):102-106.

[5] 陈亚美,彭健,玄丽.中心城区绿道设计分析——以成都锦江上游段绿道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06):70-75.

“Green chain city, river interacte city”——Xiamen Tong’an district downtown section slow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YUJing

(Xiamen Yuandi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mpany,Xiamen 361000)

The riverside greenway integrate riverside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rban greenway construction, expand the riverside space service content ,comb urban riversid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terface, meet the demand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sidents' recreation. Xiamen Tong’an district downtown section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e service facilities along the river, combing and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landscape natural base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combining with the sports recreation, health care, green ecological, wisdom and innovation of the design features, build more attractive greenway.

Riverside space; Cultural city; Greenway; Slow system;Planning and design

余劲(1979.2- ),男,工程师。

E-mail:yuj7902@163.com

2017-03-06

TU985

A

1004-6135(2017)07-006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