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建筑的“微设计”——以福清市洋梓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例

时间:2024-08-31

林经康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乡村建筑的“微设计”
——以福清市洋梓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例

林经康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乡村建筑设计应当遵循谨慎入微的设计原则,通过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回应于所在的环境。文章结合福清市洋梓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设计方案,从建筑布局、形态、立面与景观设计等多角度入手,探讨了当代乡村建筑设计中可行的微设计策略应用。

乡村;微设计;谨慎;在地性

0 引言

近几年来,“乡建”潮火热,中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快速完善。 然而,乡村建筑设计在喊着“自下而上”的口号时,很大一部分新建筑作品仍停留在“乌托邦”式的设计师理念中[1],成为孤立的个体 。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投入,最大程度实现乡村建筑设计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值得设计师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

福清市洋梓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设计,采用了小而微的方式展开,原因有以下3点:①乡村建筑的规模小,使用面积往往只有几百上千平米,土地紧凑、功能复合;②因为乡村建筑的设计尺度谦和而分散的,才有益于融入周边建筑和自然环境;③视“微”为一种谨慎、隐藏的态度,就像中药,循序渐进调理本源,又如针灸,式微却能深入内里。从“更少获得更多”的角度来诠释,希望通过谨慎、适度的设计,以一个微建筑的完成,逐步激发村落的区域活力。

1 项目背景与设计要求

该项目位于福清市石竹街道洋梓村南侧村口。作为福州市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之一,洋梓村青山环绕,与外部的快速路一水相隔,新的活动中心背山拥水而建,迎向入村主道路的门户位置体现出作为村内重要公共空间的地位所在,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文化中心鸟瞰图

在这个居民不到300户的小村落中,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一方面将承担村委会的办公职责,另一方面要为重大节日的村民聚会提供空间。基地南侧为景观广场,为建筑的主要形象界面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西侧已建村委会(三层)建筑将与新建建筑共同组建村落公共空间;场地西、北两侧均为低层村民自建洋楼,朝向布局高度一致,布局肌理清晰明确,但建筑外观各有千秋,协调性较弱。项目的建设费用采用财政划拨与村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投资造价有限且控制严格。从建筑师角度而言,必须运用有限的资源,协调乡建项目中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回应环境提出的特殊挑战——如何营造具有凝聚力的公共空间,又能与周围环境并纳相生。

2 谨慎入微的设计策略

在项目设计实践中,通过对地域特征的多向考量,形成特有的形象和独特的表达词汇,营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公共“客厅”、文化“祠堂”。

在回归“此时此地”的设计出发点上,设计者与建设管理者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在设计上获得极大尊重,使方案得以呈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在建筑语言上,建筑师一方面主张坚持不用面砖,不用不锈钢,不用筒瓦等,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对地方符号的刻意使用——而是采用适当的当代语汇诠释经典。

2.1 布局:尺度的协调

从规模上来说,该项目在城市背景中只能算是“小品”,但在乡村中其规模明显较大:项目周边的居民楼单栋面积基本在300m2~500m2之间,层数3层为主。对于它们而言,项目的体量可谓“巨构”。

为了实现尺度的协调,项目方案在力求与周边的居民楼保持高度相当的同时,根据动静功能分区为主要原则,如图2所示。对建筑体量进行了拆分:建筑主入口设于西南角,迎向入村道路方向;建筑东南向为村委会办公用房,朝南的L形外廊串联起办公室,为常驻使用空间带来充裕的光照与通风,形成开放的界面形象;内设戏台的大体量活动厅错位置于场地北侧,通过透视关系避免了对主入口的压迫感;南北两楼间的中式庭院空间串联起西南角二楼和东北角二楼的公共活动区域,形成张弛有度、“起承转合”式的空间流向。

图2 功能分区示意图

另一项布局上的抉择则决定了建筑物的朝向,如图3所示。在洋梓村传统建筑群落中,建筑均采用面向南偏东16°角的朝向建造,这与项目旁的村委会等部分近现代建筑转向不一。面对权利与传统文化的取舍博弈,设计选择了两个朝向方案同时深化、比对的策略,历时近半年的沟通比选,最终确定采用南偏东16°的传统布局朝向,让设计回归融入整体村落肌理秩序中去。

图3 建筑平面布置

2.2 形态:在地化设计

依据视野背景中起伏的山势,建筑采用了与之相合的坡屋顶形态,如图4所示,并在语言上契合了尊重传统的初衷。而针对传统坡顶建筑的压抑沉闷感觉,则采用了多种手法进行化解:双向不等坡的设计,则打破传统双坡形态的死板形态,以更鲜活的姿态展现出现代建筑的魅力;在视觉对比上,南侧大坡较亮,北侧常暗,自上而下与北向墙体连成一片,在建筑的“背部”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使得建筑整体形象更为挺拔;屋顶的灰瓦在色彩上一直蔓延到建筑的背后,张合有致,将巨大的建筑第五立面化整为零,视觉上更为通透;建筑立面上采用与之匹配的竖向语言,在观感上形成了“立柱”的形象,将坡顶高高撑起,如图5所示。

图4 融入群体的建筑(施工中)

图5 建筑近景(施工中)

2.3 立面:细致入微的中式美

在建筑立面上,有别于周遭纷繁复杂的仿欧式建筑,设计着力展示现代新中式建筑的美,如图6所示,内敛、含蓄又不失韵味。白粉墙、灰瓦顶、小青砖的材料组合将个性收拢,散发出清淡的地域情调。在这一过程中,数种透空砖[2]的组合使用,以细致入微的姿态进一步强化了“通透”的设计思路。

图6 具有在地化特征建筑形象

(1)南侧主入口朝向村委会的西侧墙,端庄典雅的“英式砌法”为基础,将丁砖抽去形成空洞,整体空洞率较小,保证了视觉上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将建筑西侧的景观视野与自然通风采光渗透进有限的门厅空间,如图7所示。

图7 主入口透空砖墙砌法(注:一丁一顺的演变)

(2)南侧办公楼一层外廊包裹的大空洞砖花窗则更多强调了“隔断”与“沟通”的平衡。更大的镂空面积使得隔墙互动成为可能,在保证空间交通可管理的同时,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如图8所示。

图8 一层透空砖墙砌法(注:大空洞利于景观渗透)

(3)观众厅外立面上的透空转砌筑方式自古老的中国传统空斗墙砌法变化而来,通过横置的顺砖面,形成尺度较大的砌筑肌理,匹配于相对较为高大的建筑形象。间隔的竖向空洞在南向墙体上形成极富秩序感的光影变化,亦强化了垂直方向的线条感,如图9所示。

图9 观众厅外墙透空砖墙砌法(注:传统空斗墙的演变)

2.4 景观:开放性与秩序重塑

建成后的活动中心是村落公共空间,在做到建筑经济、适用、美观的同时,也担负着提高村内人居环境的重要责任。在打造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目标下,配套的园林式景观与建筑设计协同展开。

(1)项目及周边配套景观设施均采用开放式设计,为村民提供休憩、聊天、娱乐、聚会的绿色场所。同时特别选用具有传统地方文化色彩的造景手法,以期唤醒对历史文脉的地方记忆。

(2)景观铺地主要采用河卵石为主料,通过大面积使用河卵石表现出材料的原始美[3]。朴素纹理与形状与主体建筑肌理协调相长,同时又具有耐磨防滑、牢固坚实、平整稳定、透水性好的优点,实现“雨天不沾泥,晴天不起尘。”

(3)在并不充裕的用地中,设计了穿插于景观之间的人行道路。蜿蜒曲折的行道取义于流水,道宽以两人并肩行走为标准,沿路布置村务公告栏,并将其引入景观之中。行道中心采用了传统的“人”字纹拼砖,在保证透水性的同时,规整一致的素色砖材美观大方,也为来回行人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引导性。设计采用极富传统韵味手法的同时,也有着更深远的寓意——在精心设计的建筑砖砌立面与河卵石铺地上,秩序的美贯穿其中,希望在潜移默化中重新唤起使用者对古老乡村秩序的认知,重塑美好的人际互动关系。

3 结语

面对乡村建设大潮,建筑设计者在介入乡村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综合应对各项在地因素,尊重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以谨慎入微的态度进行适度设计。

从更高视角上看,乡村建设所蕴含的深厚历史积淀与丰富自然条件,为“以更少获得更多”[4]的微设计策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如何以谨慎谦逊的态度,谨慎入微找寻适宜手段,真正做到以此时此地为原点,发挥有限资源寻求更深层次影响,是每一个投身乡村建设的建筑师都应当思考的现实问题。毕竟,乡村的未来并不该局限于粉墙黛瓦的历史重现,而是要在传承中发展,以尊重场所的姿态寻求“复兴”。

[1] 青锋.来自鄣吴镇的消息——五个“微活化”乡建作品的讨论[J].建筑学报,2016(08):53-58.

[2] 周畅.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中的砖建构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5.

[3] 陈志玉.培田古民居铺地装饰艺术探析[J].福建建筑,2015(10):25-29.

[4] 尹培如,陈荣彬.从“更少获得更多”到设计价值图研究[J].建筑学报,2012(9):7-12.

“Micro-Design”of Rural Construction——The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Center for Cultural Activity as Exemplified in Yangzi Village in Fuqing City

LINJingkang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Fuzhou 350001)

The design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strategy of “observed design cautiously”, which means responding the located surroundings in maximum under limited resources. From the angles of architectural layout, form, facades and landscape, this essay discussed the feasible applications of “Micro-Design” in contemporary rural construction, combining with an example of the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center for cultural activity as exemplified in Yangzi Village.

Village;Micro-design;Cautious;Locingizine

林经康(1979.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ljk@fjadi.com.cn

2017-02-17

TU2

A

1004-6135(2017)05-000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