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文兵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特征的构成教学反思与改革
张文兵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构成课程引入中国设计院校已有三十余年,但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为提高学生造形能力,文章基于多年构成教学经验,结合环境设计的专业特征,反思空间设计类专业的构成教学,并提出在教学中引入Auto CAD和Sketchup辅助设计软件新思路和新方法。
构成;环境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为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部自1999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新近的一次修订完成于2012年,其最大变化是将“艺术学”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内含“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等5个专业类,并在“设计学类”下设: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8个专业方向。而在此前,艺术类仅只是文学门类下的一个专业类,只有“艺术设计学”和“艺术设计”两个笼统的专业名称。因此,无论从事何方向学习的所有设计类学生所取得的毕业证书都是“艺术设计”专业,获得“文学学位”。
因毕业证书上过于笼统的专业名称而造成的困扰绝不仅只是一纸证书上几字之差的问题。譬如,当从事环境设计的毕业生在工作多年之后参加诸如“建造师”“建筑师”等注册考试时,多半会因为毕业证书上的“艺术设计”专业而未能通过资格审核。因为“艺术设计”专业下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以构成课程为例,各个不同专业方向理应有不同的培养导向。但自课程引入我国至今数十载未见有系统性的反思和改革:边缘化的师资、标准化的教材、广场化的课堂规模、流于僵化的训练方式和劳动密集型的制图模式[1]……
上述一切从现阶段形形色色的相关教材即可窥见一斑。笔者认为,相应的课程改革应快速跟进。
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创立并完成了构成这门课程的架构,被誉为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开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引入该课程体系,为发展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数十年过去了,课程还是核心设计基础课程,但已难抑套路化、边缘化的趋势:授课教材虽然数量繁多,变的是封面,内容仍然没有变化;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授课内容未能因材施教,流于笼统;教学模式仍旧囿于传统的手工制图,耗时费力效果差;构成课程与设计课程脱节严重,其对后续专业学习的助益日渐微弱。这些问题在空间设计类专业(环境设计、建筑学等)中表现尤甚,有其一定渊源。
回溯这门课程的奠定者: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画家)、莫霍里·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画家、摄影师)、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艺术家、教育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画家、艺术理论家)和保罗·克利(Paul Klee,艺术家)的专业背景依稀可以看出这门课程在奠立之初的潜在倾向。我国现今市面上多数教材的编撰者也是平面设计或者美术学教育背景的居多。具体在一线授课的教师,多数院校也是由基础课教研室的教员承担,他们的教育背景与上述基本一致。从中反映出,构成教学对于环境设计等空间设计类专业可能存在训练导向不明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环境设计不等同于艺术绘画,也非同于一般的三维造型活动,有其独具的专业特征和规律要求。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发展和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的基础课程——构成,亟需结合专业特征进行系统变革。
近年来,有不少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不同的场合和期刊杂志上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若干措施,其中不乏行之有效的举措。但笔者认为芸芸众文仍未阐明实施这些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浅谈构成改革的成因和方法。
3.1 结合形式构成原理,加强对设计案例的剖析
成长于信息爆炸年代的当代大学生,其实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源,眼界较为开阔;不幸的是浮躁的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都是碎片化、不成体系的。鉴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大多数学生都难以静心完成一本经典著作的阅读。但凡经典的著作都是经历过岁月的筛子而留存下来,密密麻麻的文字夹杂着屈指可数的几张黑白插图是这类书籍的基本写照。以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布鲁默的《视觉原理》这两本著作为例,当今学生有几人能够完成阅读,去解开隐藏在繁杂视觉表象背后的原理?在此背景下,如何要在讲述构成原理的同时,吸引这些无精美彩图不欢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当下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构成教学与设计课程脱节也是当下不争的事实。学生们总是疑惑于其所描摹、创作的习作跟今后所从事的设计之间的关系。在相当部分学生眼中,这课程甚至是形式主义般的存在。因此,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应付作业不是当下构成教学的孤例。
事实上,纯粹的阐述原理和机械、抽象的点线面练习对于学生而言味同嚼蜡。学生们所关注的是可以应用这些原理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对于将来所要从事的设计有何借鉴或启发之价值。除此以外,概莫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当笔者意识到他们内心的困惑和真实渴求之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相应的调整。课上,以收集整理的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再以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作为形式分析的理论支撑。课后,要求学生就课堂上所论及的原理进行相关章节的阅读和思考,最终布置对应的专题练习进行构成的创作,以具体的一个“设计”来替代枯燥、抽象的点线面练习。譬如,设置了“墙体设计”命题,要求学生用构成的方法完成一面3X20M的连续墙体,并将之按照1∶50的比例制作成模型。图1上部分是2013年一个学生所完成的作业,下部分是2016年由BINAA事务所设计完成的位于土耳其的S20SB总部。其实,建筑表皮设计是很好的一个构成练习课题,当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欲。
图1 学生习作与S20SB总部
3.2 改变构成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各大院校的教学设备从最初的幻灯片投影机更新换代为今天的电子投影仪,工程制图业已被更为高效、精确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所取代。而与此不相称的是构成教学手段却数十年如一日。在计算机普及程度如此之高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们仍旧需要小心翼翼地伏案填色,其中光动手不动脑的不占少数。伴随着电脑成长的这一代是否依然有必要如此“磨炼耐心”?朝仓直巳教授认为:“构成的目标是学习造型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培养高效率的造型创作能力,提高与形态相关的敏锐感觉,提高美的素质。……必须保持固有的坚定方向以及作为前卫者的开拓精神,不可迂回与退缩。……也必须持‘实验性’的态度,探索借助要素、材料、技法造型的可能性。”[2]这是一门关于形式构成原理的课程,耐心与否根本不是课程的目标以及考核的标准。
纵观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无一不是在实验室耗上大把时间,运用试错法,反复地做实验以期获得预想的结果。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否也应该做大量的造型实验,积累生成形态的经验?反观近年来各高校的设计专业,普遍性地压缩构成教学的课时量。在此背景下,依旧采用极其耗时费力的手工制图是否有必要?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按时完成作业已属不易,试问如何把控训练的强度和质量?因此,所有的作业都是仓促而成、是一次性的,根本没有任何更正的余地和时间可言。朝仓直巳教授所推崇的抱持“‘实验性’的态度”和“作为前卫者的开拓精神”谈何而来?
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已使其成为辅助构成设计的手段,完全成为了可能和可行之策。鉴于此,多年以前笔者便开始尝试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中分别引入Auto CAD和Sketchup两个设计软件,指导学生并要求他们应用这两个软件辅助构成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两个软件都是未来完成设计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实际上并未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反,提前接触基础的操作方法对将来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也有助益。
(1)在平面构成中引入Auto CAD的必要性
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既定的训练强度、提高学生构成练习的质量是一个现实性问题。传统的手工制图,绘图和填色在整个创作中时间占比太大。再加上学生缺乏对构成结果的预见能力,往往在上色完成的那一刻才能判断是否真如自己预想的那般。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无论结果是否满意都已是既定事实。
运用Auto CAD软件简单的复制、镜像等命令就可以替代手工制图枯燥耗时的重复无意义体力劳动。耗费极少的时间,即可见到自己的构思效果是否理想。假若不理想,还可以从容地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针对性修改抑或重新构思,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小心翼翼地描画、填色中解放出来,将之转移到对形式构成原理的摸索和实验上。所见即所得、既快又准还整洁。确定完构成方案后直接导出成图,在课堂讲评时将每个学生的作品图片投射在幕布上即可。这可以避免传统讲评作业时学生挤成一团又看不清图面的问题。图2和图3是2010级学生的构成习作,通过绘制点阵平面,然后将之环行阵列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在构成教学当中,不仅省时省力省钱,同时还提供了新的造型可能,而这是传统的手工制图绝无可能实现的。
图2 构成习作:《风》
图3 构成习作:《雨》
(2)在立体构成中引入Sketchup的现实意义
立体构成是空间造型基础,相较于平面构成增加了高度。由这一维度带来的还有视角、透视、光线以及材质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远远复杂于二维造型。如果学生能在动手制作实物模型之前将构思视觉化、形象化,教师就可以提前介入指导,从而提高作品的质量。在本门课程中,引入了Sketchup三维建模软件。这是一款在环境、建筑、景观等设计领域应用广泛的建模软件,因具有易上手、直观等优点而广受业界好评。
空间具有4个维度,除了长宽高外,还有时间。勒·柯布西耶说:“建筑是一些装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3]光影变化是光线给物体带来的最典型的特征。在传统的构成教学中,往往只是关注实体的形,而非虚体、变化的影,说明大家对于三维造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图4 光影与时间的关系
图5 光影与形体的关系
在课程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专题练习,带领学生来认识、研究光影与时间以及光影与形体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的光照条件时常不尽如人意,Sketchup软件恰好弥补了此方面的不足。只需要简单的几个设置就可以精确地模拟物体在具体年月日下每个时间段的光影变化。图4反映的是光影随着时间推移而对形体产生的影响;图5反映的则是形体变化对阴影形态产生的影响。在立体构成教学中,一旦确定下来最为理想的计算机模型方案后,便要求学生将之用具体的材料制作成实物模型,如图5所示。一方面达到训练动手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认识材料的美学特征和物理性能的途径。
图5 Sketchup模型和手工模型
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或较为权威的构成教材,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此外,众多教材也多反映的是学科共性,而非专业个性,因此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和误导。笔者借此呼吁由国内领衔的几所设计院校组织相关专业较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分别结合相应的专业特征编撰通用的教材,解决长久以来构成教学鱼龙混杂的乱象。此外,构成的教学方式理应与时俱进,课程内容也应尽可能运用真实的设计案例,用构成的基本原理对设计形态进行详尽细致的剖析,好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与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再者,构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形式生成的原理和规律。只有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大量的造型实验才可能摸索出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才有可能掌握形态美的基本方法。
[1]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现代教育科学[J].2012(4),163-166.
[2]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M].林征,林华,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31.
[3]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
Reflection and Reform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 Design
ZHANG Wenbing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Xiamen 361000)
Compsition course has been introduced Chinese design colleges more than 30 years,but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doesn't change with time progress.To enhance students'ability of modeling,this article,bases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combine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 design and reflect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space design major,introduce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using CAD and Sketchup in class.
Composition;Environment Design;Computer Aided Design
TU2
:A
:1004-6135(2017)01-0105-04
张文兵(1988.10-),男,工程师。
E-mail:zwb1988@sina.cn
2016-10-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