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 慧 蔡冠青
(1.厦门特工房产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2.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沧分局 福建厦门 361000)
发展城市步行与自行车等绿色交通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随着互联网+在交通建设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交通规划研究中,对采用大数据思维服务于规划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应对低碳绿色、宜居和宜业的城市发展要求,要在交通战略上给予步行和自行车绿色交通系统规划更多重视。陆化普[1]全面分析了步行及自行车等慢行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原则、作用机理和实现条件等,并提出推进步行及自行车等慢行绿色交通发展方面的建议性措施,对城市空间形态及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调整、完善路网、对交通设施进行改善,以提高利用率。过秀成[2]阐述了步行及自行车等慢行绿色交通得以持续发展在技术政策上的总体思路,并建立了研究框架,从5个不同的方面分析并构建城市步行及自行车等慢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的技术政策体系。
基于交通问题的长久性和复杂性,我国城市对步行与自行车等慢行绿色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实际案例不足。运用大数据思维,对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厦门为例,城市步行与自行车绿色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组成部分,需要在城市整体交通发展战略中作出明确定位和布局。
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为精准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可能。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来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进而达到预测趋势、解决问题的可能。
出行数据,是交通规划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研究城市绿色慢行的规划,常用居民出行问卷调查或交通OD调查等随机采样的方式来获取基础数据,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大数据思维下,通过融合共享单车平台、手机平台、地图导航平台等,获取几乎全部数据样本。出行数据越全面,也就越符合实际情况,就能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所在,研究提出最优的交通改善方案,改变传统的依托少量数据并利用统计学办法获得最多信息的做法,避免了样本选取带来的必然误差,准确度大大提高。
城市的交通问题长久且复杂,根据需求对获取的出行数据进行分层设计,形成日、月、季、年等定期分析及重大事件、重要假期等交通热点时段的不定期分析[3],掌握和预见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层及重复挖掘,减少了规划前期调研对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为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的研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支持,极大地提升了效率,进而促进规划质量的提高。
自行车、步行和公交都有其适宜的出行距离与时耗,尤其是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邹志云等[4]在对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分析中指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平均出行次数为2.560次/(人·天),比500万以上人口城市居民出行次数要多。居民出行方式有公交、自行车、步行、摩托车、出租车、单位车和其他方式。同样的出行总量,不同的出行方式结构对城市交通系统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不同城市来说,通常没有固定的出行结构,因为居民出行结构往往与城市的经济状况(私家车保有量)、城市公共交通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1988年以来,厦门本岛居民出行结构变化,步行+自行车出行比例由1988年的84.9%到2016年的41.5%(含电动自行车)逐年下降,其中,自行车出行比例,由1988年的49.1%到2016年的9.24%(含电动自行车)呈大幅下降趋势;步行比例较为稳定,基本维持在30%以上;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从1988年的10.3%上升到2016年的40.1%。
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的时耗特征来看,大部分出行时耗都在30min以内,距离为3km~6km;步行是一种较为慢速和消耗体力的方式,因此随着步行时耗的增加,步行比例通常会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通常情况下,0~10min的步行出行所占比例最大,30min以后,步行出行比例就非常小,人们会选择其他交通方式替代。我国各城市都表现出比较一致的平均步行出行时耗,大致在15~20min;我国各城市的公共交通平均出行时耗主要集中在30~50min,大于步行和自行车的平均出行时耗。
以厦门为例,表1给出了厦门市自行车、步行和公交平均出行时耗和距离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的平均出行时耗在20min以内,平均出行距离在5km以内。公交的平均出行时耗在30~40min。
表1 厦门市自行车、步行和公交平均出行时耗和距离分布表
目前,城市自行车道具有的主要现状特点是,由于城市交通压力增大,许多城市中专用的自行车道较少,甚至没有系统的自行车道,部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共用。自行车的行车秩序混乱,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许多自行车道在斜坡及交叉路口的处理上不科学、不合理,存在自行车通行不畅的现象。自行车停靠点不成系统,自行车存在路边随意停放现象,不便于行人行走和管理。而自行车停靠点的优点在于,目前的自行车停靠点设计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标识清晰,停靠点内设置有铁架等,便于自行车停靠和上锁。
统计分析的数据表明,近年厦门岛的自行车道受到较大的挤压,现有自行车道已不多,厦门岛的各层次道路分担的自行车道长度分别为10.93km、107.64km、19.06km,占现有各级道路的比例分别为23.35%、64.57%及22.89%,自行车通行空间严重不足。(1)从自行车、步行以及公交出行的时耗分析来看,在距离较短(5km以内)时,城市市民选择自行车和步行出行的比例大于公交出行的比例。(2)从城市内市民的出行结构来看,近年来选择步行和自行车绿色交通的比例在40%左右。
通过对获得的出行大数据分析研究,厦门在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上,坚持绿色发展,“公交+慢行”的总体发展目标。
(1)引导性的控制机动车发展水平:适当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引导机动车合理的出行使用,控制全市机动车出行比例。其中:厦门岛应控制在10%以下,岛外中心区控制在15%左右,岛外其他区域控制在20%左右。另外,还需积极实施小汽车拥有与使用的区划政策。
(2)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一是以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以公交为主,出租车、轮渡等多方式互补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全市公共交通系统比重达到45%~50%,轨道交通占公交比重达到45%以上,慢行交通维持在35%左右。二是结合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不同等级综合的交通换乘枢纽的构建,如:以对外客运换乘为主的综合枢纽、轨道与轨道换乘为主的一级换乘枢纽和快速公交与轨道换乘枢纽,以及岛外多处停车换乘(P+R)枢纽等。同时,为充分发挥跨海通道“短缺性”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跨海交通出行时努力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力争远景跨海通道公交出行比重达到80%以上,轨道占公交的比重达到80%~90%。
(3)协调城市发展的骨干运输网络系统:形成快速道路和快速轨道“双快”为主的骨干运输网络,引导城市发展;基本形成“环湾带状干线+联络线”的快速道路系统,快速路网规模达到400km~500km;基本形成“双心放射、环湾联络” 的快速轨道系统。
(4)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以实现“低碳、绿色”交通为核心目标,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交通管理体系,提高道路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提升优化本岛的慢行系统连续性;公交优先,实施公交运行系统的ITS控制。
厦门市的绿色交通,主要包括轨道交通、BRT、自行车道、人行步道、渡轮等。绿色交通战略应该侧重以下4个方面:(1)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建设公交都市;(2)以“公交+慢行”为主导,将厦门建成绿色交通示范城市;(3)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实现交通平衡发展;(4)发展多元交通模式,提升服务品质。
为落实绿色慢行交通发展战略,厦门市结合自身城市生态特征,规划了别具特色步行通廊和绿道系统。依托中心山体、城市内湖、海湾,构建了厦门市山海相连的放射状步行走廊结构。其中,厦门岛内步行走廊6条:筼筜湖-湖边水库-五缘湾步行通廊、虎仔山步行通廊、东坪山步行通廊、仙岳山-文屏步行通廊、鼓浪屿-中山路-万石山公园步行通廊以及环岛步行通道,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山海步行通廊分布图
根据厦门市绿道选线基础条件分析,规划绿道网特色营造如图2所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海岛特色绿道:充分利用厦门本岛环岛路,打造体现海岛特色绿道。(2)体现环湾特色绿道:充分发挥厦门岛外各湾区特色,打造环湾特色绿道。(3)体现山水生态绿道:充分利用岛外溪流自然分隔,打造山水生态格局绿道。(4)体现旅游特色绿道: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将旅游景区景点串联在绿道沿线,体现旅游特色。(5)体现都市休闲绿道:充分打造健康、休闲、宜人的绿道,为厦门市居民服务。
图2 城市绿道系统分布图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要在全市“编织”848公里的绿道网络,有依托溪流水系形成的山海连通的绿道网络,也有沿着山体和海岸线环山、环海的绿道。结论如下:(1)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与定位应该放在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合理出行使用、发展高效率的公交运输体系、协调城市发展的骨干运输网络系统,同时应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准规划,提升交通管理水平;(2)在进行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绿色交通的总体规划时,首先应详细研究前期的相关规划,并基此确定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定位,然后进行绿道系统的结构和相关布局。(3)步行与自行车系统的布局与绿道系统、城市慢行系统功能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然后根据城市具体片区的自然风貌、土地利用布局、居民出行规律和未来发展态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等,形成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大数据思维下的厦门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绿色交通的相关规划和研究经验,对国内其他城市的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