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生和本科生非智力因素问卷调查比较研究*

时间:2024-08-31

陈 慧(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生和本科生非智力因素问卷调查比较研究*

陈 慧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为了找出高职生与本科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的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显著落后于本科生,得分普遍偏低。本科生除了在情绪稳定性上低于高职生之外,在其它所有子项上都高于高职生,特别在学习热情、好胜心、自律性、独立性、有恒性5项上具有显著性优势。本科生非智力因素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稳定性和考试焦虑这2项上。

高职生;本科生;非智力因素;显著性差异

一、问题提出

1983年,燕国材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国内出现对“非智力因素”的集中研究。虽然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尚未穷尽其子项的开放式集合概念,但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林崇德的观点,即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其结构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气质及性格[1]。

虽然研究者对非智力因素的界定各不相同,但非智力因素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一致认同。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指出:一个人成就的取得,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5%,而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则占了75%[2]。学者苏世同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具有始动、维持、调节、定向多种功能的动力结构系统,能使智慧潜能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智慧行为[3]。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实况,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国内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由于没有一份公认接受度较高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问卷,所以学术界较少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定量研究,针对高职生的研究成果更少。陈雪玲(1999)针对在校大学生专门编制了《非智力因素问卷测查》,问卷围绕11项非智力因素子项命题,分别为:学习热情、学习计划、考试焦虑、情绪稳定、专业兴趣、好胜心、成就动机、自尊心、自律性、独立性和有恒性。经过陈雪玲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4]。目前,高职院校的规模约为1276所,在校生人数超过960万,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借鉴陈雪玲的《非智力因素问卷测查》对大学生群体中高职生和本科生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高职生和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找到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非智力因素各个子项的均值水平、强弱排名和校际差异,针对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让学生均衡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取样与随机取样的方式相结合,抽取湖北省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包括高职生94名,本科生94名。其中英语教育34名、通信工程60名和车辆工程94名;男生124名,女生64名。

(二)研究工具

测量工具采用陈雪玲设计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测查》问卷调查表,对其中的个别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该问卷以11项非智力因素作为调查的子项,每个子项有10道选择题,共计110题。答案选项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的顺序分别赋值为“2分、1分、0分”,分值越高,说明非智力因素越理想,反之亦然。

(三)试测

笔者按照统一的指导语以班级或寝室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利用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表1 高职生和本科生非智力因素描述统计量表及独立样本T检验量表

(一)高职生非智力因素的描述统计分析

表1中第一大列数据分别是高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从高职生数据样本可以看出:在平均值一栏中,分数值整体偏低,按照满分20分的60%比例计算,大部分集中在及格线12分上下,说明高职生的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在12个子项中,得分相对较高的是专业兴趣12.7553、有恒性12.7021和成就动机12.5851,最低的是好胜心11.5319、学习计划11.8404和自尊心11.8617,都处于及格线以下,反映出高职生好胜心不强,学习规划性较差,自尊心不强的特点。标准差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生在好胜心方面的离散程度最大,有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但有的很弱,两极分化严重;离散程度最小的是自尊心,反映了大部分高职生自尊心相对比较弱。

(二)本科生非智力因素的描述统计分析

表格中第二大列数据分别是本科生非智力因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从本科生数据样本可以看出:平均值除情绪稳定性之外,都在及格线12分以上,得分最高的是有恒性14.2766、学习热情14.1277和专业兴趣13.8085,最低的是情绪稳定性11.9149、自尊心12.3404和考试焦虑12.7234。这说明本科生在学习毅力方面有较大优势,由于本科生对学习的重视,常常表现出较大的学习热情和较浓厚的专业兴趣。本科生的离散程度最大的依次是情绪稳定性、独立性和考试焦虑,说明部分本科生的情绪波动大,心理稳定性差,这可能与本科生常常对学习有较高的目标要求有关,因此容易出现考试焦虑和情绪困扰问题。离散程度最小的是学习热情、自尊心和有恒性,其中学习热情和有恒性的平均值居于11项非智力因素子项的前2名,这反映本科生的学习热情和有恒性整体较为理想。

本科生除了在情绪稳定性上低于高职生之外,在其它所有子项上都高于高职生。其中差距最大的5个变量是学习热情、独立性、有恒性、自律性和好胜心。在非智力因素总分合计上,本科生和高职生分别是145.6170和133.8830,本科生高于高职生11.7340分。标准差一栏中,本科生的离散程度高于高职生的是考试焦虑、情绪稳定、专业兴趣、自尊心和非智力因素总分。说明在以上这5项上,本科生的得分更趋于分散,而高职生在剩余7项上得分更趋于分散。为了检查本科生和高职生在12项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是否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必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三)高职生和本科生非智力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

表格中第三和第四列数据分别是独立样本T检验的T值和显著性概率P值。本科生和高职生的12项非智力因素的方差相等,可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在查看P值时,无需考虑方差不齐的假设,只需要参考方差齐时的P值数据。纵观P值一栏,小于0.05的变量有学习热情、好胜心、自律性、独立性、有恒性和非智力因素总分,因此高职生和本科生在这6项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差异最为显著的是学习热情,其P值是0.000,说明在学习热情上存在差异的概率几乎是100%。独立性、有恒性和非智力因素总分的P值分别是0.004、0.004和0.002,说明在独立性、有恒性和非智力因素总分上存在差异的概率分别是99.6%、99.6%和99. 8%,P值全部小于0.01,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自律性和好胜心的P值分别是0.014和0.030,P值全部小于0.05,说明在这2项上存在差异的概率达到显著水平。而剩余的学习计划、考试焦虑、情绪稳定、专业兴趣、成就动机、自尊心6项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与建议

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非智力因素得分普遍偏低。高职生的11项非智力因素中,得分最低的是好胜心、学习计划和自尊心。针对高职生非智力因素的这三项短板,教育者特别要引导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上进心;鼓励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增加自主学习的比例;尊重、关爱学生,保护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另外,高职生在好胜心上的离散程度最大,说明部分高职生在好胜心方面得分较高,而另一部分高职生的好胜心得分严重偏低。针对这部分高职生,引导其增强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显得尤为迫切。

(二)缩小高职生与本科生在学习热情、好胜心、自律性、独立性和有恒性上的差距

除情绪稳定性之外,高职生在其它所有子项上都低于本科生。其中,在学习热情、好胜心、自律性、独立性和有恒性5项上明显落后,特别是在学习热情上差异最明显。从这一结论中可以看出高职生在非智力因素培养上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这5项上,学习热情和好胜心可以归纳为学习态度,自律性、独立性和有恒性可以归纳为学习意志。针对高职生的劣势,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向本科生看齐,重点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意志上逐步提升。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热情和好胜心。同时要克服一曝十寒的做法,增加自律性、独立性和有恒性的锻炼,培养学习毅力和恒心。

(三)本科院校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考试焦虑

本科生非智力因素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稳定性和考试焦虑这两项上,具体表现为其平均分值低和标准差值大,其中情绪稳定性平均分甚至低于高职生。此外,本科生非智力因素标准差最大的是情绪稳定性和考试焦虑,这说明部分本科生在这两项上得分较低,发展极度不均衡。针对本科生的特征,要引导学生减少学习紧张和降低考前焦虑,多用积极观念进行心理暗示,学会管理自身的负面情绪,避免频繁的情绪波动。

总之,在大学的教学中,教育者不仅要传道、授业和解惑,还要更多关注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知识能力培养之外的第二目标。首先,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周应该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身的非智力因素现状,倡导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同时,要发挥教育者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坚持做到教学和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教育性。[5]做到不仅在教学中育人,而且在管理中育人。另外,此次问卷调查涉及样本相对有限,所得结论的普遍意义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1]林崇德.智力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4):45-48.

[2]张翠英.努力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J].江苏高教, 2000,(6):104-106.

[3]彭介寿.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6):81-83.

[4]陈雪玲.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测评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1999.

[5]韦洪涛,金彩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2):58-64.

10.3969/j.issn.1672-9846.2014.01.014

G711

A

1672-9846(2014)01-0059-03

2013-12-24

陈 慧(1976-),女,湖北潜江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高等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