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邢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4-08-31

赵彦红, 赵晓红



邢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赵彦红1, 赵晓红2

(1.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

循环经济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及邢台市概况,全面分析邢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根据邢台市农业生产特点,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构建具有邢台市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邢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邢台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获得的投入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以机械化、农药化肥大规模投入、高能耗为特点的工业化农业在带来高生产率的同时,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条件,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闭合式农业经济循环系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破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农业循环经济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2]。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依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因地制宜”的原则构建具有循环功能的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等形成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减少物质能量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邢台市概况

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36°50′~37°47′、东经113°52′~115°49。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状排列,三者比例为2︰1︰7。邢台市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旱风大,夏热多雨,秋凉时短,冬寒少雪。年平均气温在11.7~13.4 ℃之间,年降水量为461~618 mm,西部山区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可达600 mm以上,东北部偏少,一般在490 mm以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地下水资源贫乏。

邢台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棉海粮仓”之称。全市拥有6个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县,4个国家级优质棉花基地县。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粮食总产452.76万吨,棉花总产22.3万吨,油料总产12.1万吨,蔬菜总产323.1万吨。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1.3万吨、45.9万吨、26.5万吨,水产品产量4922吨,果品产量100万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814元,比上年增长17.1%。

三、邢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人均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后备资源不足

近年来随着邢台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增加,致使大量的耕地转变为居民点或企业工矿用地,导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尤其是平原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

邢台市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 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分之一,全省人均占有量的70%,属资源型极度缺水区。地表水资源先天不足,尤其是东部平原县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需求量远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用水缺口较大,除个别丰水年份外,大多数年份地表水资源量已全部消耗利用,地下水资源是维持需水量的主要水源,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近三年平均地下水超采量约6.77亿m3。

邢台市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除引黄济津干渠(清凉江)外,其他河流均接纳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无天然径流。2011年监测结果显示,境内河流水质除七里河外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磷。

(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为获得高产出、缓解人地矛盾,邢台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品。2011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564.97 kg/公顷,为国家规定施用量上限标准的2.5倍;化学农药施用量为13.49 kg/公顷,其中仅约10%能够附着在农作物上;地膜覆盖面积达到邢台市耕地总面积的15.4%,其中使用量的42%残留在农田里中。过量施用农用化学品,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残留,导致土壤板结、结构破坏、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滥砍滥伐、毁林开荒等原因,邢台市存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011年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19万公顷,盐碱地面积4.7万公顷。

(四)资源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邢台市大多数村民没有意识到农业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以及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对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3]。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牲畜饲料、沼气池原料、食用菌培养基料等,但在农村大多数秸秆被直接焚烧处理;畜禽粪便可作为饲料、沼气池原料、燃料等,但在农村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大多是露天堆放,如此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五)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

农产品通过后期加工,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邢台市农业生产大多保留着传统粗放生产模式,产品外向化积极性不高,加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深加工程度低,销售渠道狭窄,大多数农副产品未经加工或只经初级简单加工就进行销售,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深层次、多元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方能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四、邢台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根据邢台市农业生产特点、资源环境条件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可构建以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邢台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作物秸秆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农作物籽实收获后,剩余的秸秆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蕴藏着丰富的能量,通过加工处理可实现资源化、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利用,减少农村中大量焚烧秸秆产生的大气污染,变废为宝。根据邢台市秸秆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农作物秸秆可经粉碎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用作饲料、作为食用菌基料进行多级循环利用(见图1)。

图1 农作物秸秆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将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变成肥料、饲料、能源等,减少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循环利用。肥料化利用主要是将畜禽粪便直接还田或通过堆沤还田,畜禽粪便通过堆沤处理腐熟后,不仅能杀死病原微生物,且含有大量有机质和丰富的氮、碳、钾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优质有机肥料,施用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饲料化利用主要是利用发酵的畜禽粪便养殖蚯蚓,粪便中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糖类和粗脂肪等通过蚯蚓的消化系统,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能分解转化成易于畜禽利用的高动物蛋白饲料。能源化利用主要是将畜禽粪便作为沼气池原料,进行厌氧发酵处理,获得清洁无污染的沼气能源。

(三)农户庭院循环经济模式

农户庭院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基本原理指导下,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院落、屋顶及周围的闲散土地,以沼气为纽带,将庭院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庭院物质的循环利用。每个农户可利用猪舍建一个沼气池,猪舍上方养鸡,庭院种植蔬菜、果树,屋顶种植蔬菜、放置太阳能热水器。鸡粪掉入猪舍喂猪,猪粪、人排泄物及生活垃圾作为沼气池原料生产沼气,沼气可供农户家庭炊事、照明,沼渣喂养蚯蚓,蚯蚓喂鸡,沼渣、沼液可作为蔬菜、果树肥料,洗漱水、洗菜水可用作灌溉水。此模式可充分利用庭院空间、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增加农户收入,改善农户庭院环境。

(四)种养加结合模式

种养加结合模式主要是利用种植业优势,进行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作物深加工,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用于发展养殖业,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再利用到种植业[4]。建立种养加结合模式,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联合成一个整体,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使全市的整体优势得到发挥,形成种、养、加各行业间的良性循环。邢台市中、东部平原区种植的农产品主要是小麦、玉米和棉花,下面以玉米为例说明种养加模式的关系(见图2)。

图2 种养加结合模式(以玉米为例)

(五)林果牧粮复合经营模式

邢台市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由于人为活动频繁,造成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根据区域实际生产条件,结合地形及主要适宜生长作物,合理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该是林果为主、牧粮为辅,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林果牧粮相互促进,合理利用山地资源,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多种经营,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在比较平缓的土地上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大田和园林种植业。在山坡地实施水土保持的植被恢复措施,山顶海拔高陡峭处种植用材林;山间相对平缓处可等高种植板栗、核桃等果树,树下间种牧草进行鸡、兔、牛等牲畜放养;山底缓坡处等高种植苹果、梨等果树,树下可间种谷子、黄豆等耐旱粮食作物,沿河沟水源充足处可间种蔬菜。用材林生产的木材可用来制作板材、纸张;果树结出的果品可直接销售、加工果汁、罐头、果片等;牧草、树叶、农作物副产品、田间其他植物及果品加工产生的果渣可作为牲畜饲料,牲畜的粪便可为林木、牧草和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1]钱毅.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

[2]王春艳.贵州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0,(1):60.

[3]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刘秀艳,王丽静.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平原区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11):15-16.

2014-12-23

邢台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课题.课题编号:XTXY13YB181;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邢台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的动态变化及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D20132007;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足迹动态仿真及驱动因素与良性调控机制研究-以邢台市为例.项目编号: D2012108001;河北省当代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2014年度课题.课题编号:MSJD2014KT

赵彦红(1980-),女,河北平山县人,硕士,讲师,河北省当代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成员,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

F302.2

A

1672-4658(2015)01-0044-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