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隶属于鸡形目雉科(Phasianidae)角雉属(Tragopan),是我国特有鸟类,被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EN)等级、CITES 附录I、IUCN 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黄腹角雉是角雉属5 种鸟类中分布最东部的物种,分布于我国浙江西南部、江西、广东、福建、广西东北部、湖南南部的局部地区,栖息于亚热带山地森林内海拔700~2 000 m 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内。
黄腹角雉两性异形,雄鸟体重约1 200~1 400 g、体长约520~600 mm,雌鸟体重约1 000~1 200 g、体长约400~500 mm。雄鸟上体栗色,体羽端部具皮黄色圆斑,圆斑两侧为黑色或栗色,下体为均一的黄色;尾羽黑色、翼暗褐色,均杂以皮黄色斑纹;头部羽毛黑色为主,顶部和枕部两侧、颊部具红棕色羽毛,顶部和枕部两侧的红棕色羽毛下有一对蓝色肉角,求偶炫耀时肉角充血竖于头顶并不断抖动;颊、颏喉部、眼周为连续的橙红色裸皮,裸皮上着生黑色硬毛,亚成体时黑毛尤为浓密;喉下有折叠的肉裙,在求偶炫耀时膨大展开,展示出橙黄、蓝、紫红色斑纹。雌鸟通体灰褐色,杂以黑、白、皮黄色纹。黄腹角雉筑巢于树上,窝卵数2~6 枚,多数为3~4枚,繁殖期3—6月,孵化期28 d。
黄腹角雉是我国最早开展系统性研究、也是研究得最为深入的濒危雉类,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团队及浙江乌岩岭、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研究人员对黄腹角雉开展了繁殖生态学、种群数量及结构、栖息地选择、活动区和活动性、人工巢利用、黄腹角雉对生境和栖息地片段化的适应、种群生存力分析等大量生态学、生物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50 余篇;1985年以来,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湖南野生动物繁育救护中心、浙江乌岩岭保护区建立了规模化的人工繁育种群;1991年以来,在湖南桃源洞、浙江乌岩岭多次成功实施了野放工作。黄腹角雉的保护和研究,已成为我国濒危鸟类保护的范例之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