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染性蛋白的“负面”和“正面”(8)

时间:2024-08-31

朱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上接2018年第10 期第10页)

3.3 Prion 型的蛋白为休眠中的卵细胞储存“嫁妆”卵细胞生成后,常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使用。 例如,人的卵细胞在女孩尚未出生时就形成了,要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成熟并被使用,在此之前卵细胞就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线虫、果蝇到脊椎动物,卵细胞在形成的初期都会在细胞内生成一个高密度的团状物,界限清晰而又没有膜包裹,称为“巴比阿尼体”(Balbiani body)。 它只存在于休眠期的卵细胞中,在卵细胞成熟时则消失。

检查巴比阿尼体的组成成分,发现它含有RNA 和线粒体,被认为是卵细胞在休眠状态时储存RNA 和线粒体的一种结构,其作用是保护这些RNA 分子和线粒体,以便在卵细胞成熟受精后使用,有点像卵细胞的“嫁妆”或者“细软”。

形成巴比阿尼体结构的主要是一种蛋白质,在斑马鱼中称为“布基球蛋白”(Bucky ball),在青蛙卵中称为Xvelo。它们的氨基端都含有能转变为横向β-折叠,形成Prion 型结构的功能域。它们形成的聚合物能抵抗高浓度的盐溶液,在高温下也不解离,且能结合硫黄素T,说明它们形成的聚合物具有Prion 型的结构。

敲除斑马鱼的Bucky ball基因,或青蛙的Xvelo基因,卵细胞中就没有巴比阿尼体形成,说明这些蛋白对于巴比阿尼体的形成是必要的。 用其他传染性蛋白的Prion 功能域取代这2 种蛋白的Prion 功能域,这样生成的蛋白虽然也能形成Prion 型的聚合物,但是却不能形成巴比阿尼体,也不会进入已经形成的巴比阿尼体,说明形成巴比阿尼体的蛋白有自己特异的Prion 功能域,形成的聚合物也有自己的结构和性质,是其他的传染性蛋白无法取代的。

3.4 Prion 型的蛋白形成“分子手铐”抑制质粒DNA的复制 质粒(plasmid)是染色体外的环状DNA,主要存在于细菌中。 质粒常带有对细菌有益的基因,例如抵御抗菌素的基因。 质粒能自我复制,且通过细菌之间由细丝形成的通道从一个细菌传播至另一个细菌。

质粒既然可自我复制,一个细菌也就可含有多个质粒。细菌细胞中质粒的数量是受控制的,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所含的质粒称为Psudomonas pPS10,其复制过程受一个蛋白RepA(replication protein A)的控制。RepA 既能让质粒复制,又不让它过分复制,其机制就包括RepA 的Prion 形式。

RepA 蛋白由质粒自身的DNA 编码,由3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它含有2 个WH(winged helix)功能域WH1 和WH2,都由α-螺旋组成。 在α-螺旋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一个RepA 分子上的WH1 域能与另一个RepA 分子上的WH1 域结合,形成RepA 的同质二聚体。 WH2 域含有结合质粒复制起始点DNA 序列的界面。 在RepA 二聚体通过WH2 域,结合到质粒的复制起始点时,二聚体解离,变成单体。 单体的RepA 能作为质粒复制的启动蛋白,开始质粒的复制。

RepA 蛋白单体与质粒DNA 的结合也改变其WH1 功能域的结构,使其转变为横向的β-折叠,而WH2 域的结构并不改变,仍然能结合DNA。 结合在2 个质粒上的RepA 蛋白单体通过变为Prion型结构的WH1 功能域彼此结合,将质粒复制完成后形成的2 个质粒连在一起,像一根绳子拴住2个环,类似手铐的形状,所以这种情形叫做将2 个质粒“铐”起来(handcuffed)。 由于质粒上的复制起始点被掩盖,质粒也不能进一步被复制,因此这种手铐结构能防止质粒过度复制。 在质粒需要再复制时,由3 个伴侣蛋白DnaK-DnaJ-GrpE 组成的复合物可对质粒进行“解铐”,使质粒恢复“自由身”,再由RepA 进行复制。

由WH1 功能域聚合成的结构能结合刚果红,并将其吸收峰红移至500 nm,说明WH1 形成的聚合物确实具有Prion 型的结构。

假单胞杆菌中RepA 蛋白的例子说明,有些蛋白分子可有2 种结构和2 种功能状态。在RepA分子通过WH1 功能域形成同质二聚体时,分子还是由α-螺旋组成,分解为单体后也以α-螺旋的结构执行复制质粒的工作。 WH1 功能域变为横向β-折叠后,RepA 分子也形成二聚体,但却是通过β-折叠的结构而结合,其功能不再是复制质粒,而是将2 个质粒连在一起,阻止质粒复制。 在这里,Prion 型结构的蛋白也有正常的生理功能,与引起疾病的传染性蛋白变为Prion 型结构后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同。当然Prion 型结构的蛋白质杀伤细胞也可以算作一种“功能”,但并非正常的生理功能。

RepA 蛋白的例子也说明,Prion 型结构的蛋白,即使在细菌的细胞内,也可以是没有毒性的。下一个例子是Prion 型结构的蛋白在哺乳动物的细胞内,不但没有毒性,还执行重要的生理功能,这就是Pmel17 蛋白在黑色素形成中的作用。

3.5 Prion 型的Pmel17 蛋白作为黑色素合成的模板 黑色素(melanin)是生物合成的色素。 生物以酪氨酸为原料,经过几个氧化步骤,再进行聚合,形成黑色素。 黑色素能吸收光线,包括可见光和紫外光。在皮肤中,位于上皮底层的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合成黑色素,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的伤害。 在眼中,黑色素由视网膜上的色素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RPE)合成,其作用是遮光,避免光线从视网膜的后面进入感光细胞。黑色素是在细胞的黑色素体(melanosome)中合成的。 黑色素体是细胞的一种细胞器,有膜包裹,膜内环境为酸性(pH 值5.0 左右)。

1930年,在小鼠身上发现了一个基因,它的突变会使小鼠合成黑色素的功能受到阻碍,小鼠身体为白色,因而被称为“银白基因”(silver gene)。 到了1991年,此基因被克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基因与黑色素合成的化学反应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与黑色素体的形成有关,因为被称为“前黑色素体蛋白”(premelanosome protein 17,Pmel17)。 用电镜检查黑色素体,发现其中有定向排列的纤维,黑色素就在这些纤维上生成,组成这些纤维的是Pmel17蛋白。

Pmel17 起初是一个膜蛋白,即通过蛋白质的穿膜区段与黑色素体的膜相联系,其主要部分伸入至黑色素体腔内。 蛋白酶将Pmel17 蛋白切为2段: 仍然与膜联系的Mβ 段和在腔内的Mα 段。Mβ 段随后被降解,而Mα 段则改变肽链折叠状况,形成横向β-折叠,聚合成为纤维。这些纤维能被刚果红和硫黄素T 染色,证明它的确具有Prion型的结构。

研究发现,Pmel17 纤维能作为模板,使得形成黑色素的前体分子能在其上聚合,最后形成黑色素。没有Pmel17 蛋白,黑色素则无法形成。有趣的是,引起阿茨海默症的Aβ 蛋白和引起帕金森氏症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见文章第1部分)也能促使黑色素的形成,说明是Prion 型蛋白的结构作为黑色素前体分子聚合的模板。

从本文的前2 个部分知道,Prion 型结构的蛋白,特别是在低聚状态时,可能会对细胞产生毒性。 Peml17 蛋白就是在细胞内聚合的,怎样避免其毒性?生物采取的办法一是隔离,即这个聚合过程在被膜包裹的黑色素体中发生;二是让Pmel17聚合为Prion 型蛋白的过程尽可能快速,这样低聚物就没有时间对细胞造成伤害。 在大肠杆菌内合成的Pmel17 的Mα 片段在高浓度(8 mol/L)的尿素(破坏蛋白结构的分子)溶液中能以可溶状态存在,但是一旦尿素溶液被稀释,Mα 片段在数秒时间内就聚集成纤维,比Aβ 蛋白片段聚合的速度快万倍,这就防止了低聚合度的Pmel17 纤维与细胞内容物接触的机会。

合成黑色素的中间产物在化学性质上也非常活泼,还有可能经由扩散通过黑色素体的膜进入细胞质,与其他分子发生化学反应而伤害细胞。让这个聚合过程在黑色素体内的Pmel17 纤维上发生,即可防止中间产物与细胞中的其他分子接触,不至于伤害到细胞。 因此,Pmel17 纤维作为黑色素前体分子聚合的模板,具有催化和吸附的双重意义。

3.6 Prion 型的牙釉蛋白作为牙釉形成时羟磷灰石晶体聚合的模板 牙釉(enamal)是牙齿最外面的部分,是生物材料中硬度最高的。成熟的牙釉主要由单晶体的羟磷灰石(hydroxyapatite)组成,这些晶体直径约50 nm,长数百μm,所以成纤维状。而在牙釉形成的过程中,Prion 型结构的牙釉蛋白(amelogenin)对羟磷灰石的聚合起到模板作用。

在牙釉形成的初期,成釉细胞(amelocyte)分泌多种成釉蛋白,其中主要是牙釉蛋白。牙釉蛋白由17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氨基端是亲脂的,能形成横向β-折叠的结构,而其羧基端含有若干带电的侧链,能与钙离子和磷酸根结合。在钙离子和磷酸根存在的环境中,氨基端会改变折叠状态,形成Prion 型的结构,能被刚果红和硫黄素T 染色,光学测定也证实了其纤维的横向β-折叠结构。这样形成的纤维就作为羟磷灰石晶体生长时的模板,且形成的纤维状晶体的方向也与釉质蛋白小纤维的方向一致。

在釉质形成的过程中,成釉细胞也会分泌蛋白酶Kallikrein-4(KLK4),将牙釉蛋白逐渐降解,腾出空间使更多的羟磷灰石纤维生长,因此在成熟的牙釉中,牙釉蛋白已不复存在,其作用只是在牙釉形成的初期以Prion 小纤维的形式为羟磷灰石晶体的生长提供模板。

3.7 Prion 型的结构可能作为植物中橡胶形成时的模板 橡胶是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合成的,由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聚合物。在合成橡胶的细胞中,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存在于一种球形的“橡胶颗粒”(rubber partical)中。颗粒的内部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表面是一层脂膜,脂膜内有合成橡胶的酶,异戊二烯转移酶(prenyltrnasferase),它可以催化单体的异戊二烯二磷酸 (isoprenyl pyrophosphate)中的异戊二烯部分被加到聚合物上,使聚合物的链不断伸长。 细胞质中的异戊二烯二磷酸从橡胶颗粒的表面与转移酶接触,被添加到颗粒内的聚合物上,使得颗粒不断长大。

研究发现,异戊二烯转移酶并不能单独催化此反应,而是需要膜中的另一个称为“橡胶延长因子”(rubber elongation factor,REF)的蛋白。 从橡胶颗粒上去除REF,会使异戊二烯转移酶无法将异戊二烯单位添加至聚合物上。

有趣的是,REF 能聚合,形成Prion 型的结构。光谱测定,包括圆二色性测定,表明单体的REF蛋白主要含有α-螺旋,而聚合状态的REF 含有β-折叠。 这个聚合物能被刚果红染色,X-射线衍射实验证实了横向的β-折叠结构。 由于REF 并不直接参与化学反应,REF 蛋白对橡胶合成的必要性有可能像黑色素的合成那样,以其Prion 结构作为异戊二烯形成聚合物时的模板。

(待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