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郑剑锋(上海市田林第二中学 上海 200233)
开展“中学生命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改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本校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学生以沪籍、外来务工和经商的子女居多,家长自身教育程度偏低、单亲家庭占1/3 以上,多数学生隔代生活。 这些学生的性格普遍内向、偏执;学习没有目标且驱动力较低,不太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社会责任感极为缺失。又由于升学的压力,家长和部分教师只偏重抓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导致学生道德行为的偏差和责任感的缺失。因此,对中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刻不容缓,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永恒载体。
2)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 中学生作为当前和今后履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力量,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更具时代性和使命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和拓宽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研究目的 改变部分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从对自己负责的“自我责任感”做起,逐步上升到对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1)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要求做到: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对生活负责;要积极参与运动,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培养学生对他人负责,要求做到:在学校要遵守校纪校规,不做有损害他人的事;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人。 与他人交往要诚实守信,乐于对有困难者伸出援助之手。
3)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要求做到:关心家人的健康,学会感恩,勤俭节约,在学习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父母欣慰,学习之余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4)培养学生对集体负责,要求做到: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集体中不掉队;个人服从集体,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5)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关心国家大事,正直勇敢、捍卫国家尊严,有强烈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遵纪守法,诚信友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祖国的强大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而努力学习。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初中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3)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途径与策略。
3.1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贯穿在生命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按照本课题的实施方案,以课堂、活动课和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为主渠道,有计划、 有步骤地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而达到教育目的。
2)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源。 检索、收集相关论著,认真阅读相关论著,获取有价值信息,寻求对本研究的启发和立论根据,并对所有信息进一步加以整理、分析,联系研究实际加以发展补充。
3)问卷调查法: 进行前测(课题实施前的调查)了解学生责任感水平;进行后测(课题研究后的调查)了解学生在责任感教育后,有关学生责任感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 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认真总结经验,并学习他人的经验,改进工作,从而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使本课题的研究确有实效。
3.2 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教育科研一般规律和该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经历了4 个阶段:
3.2.1 准备阶段(2015.6—2015.8) 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进行初步的文献研究,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初步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与计划。 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及开题工作;制定前期调查问卷;申报立项(论证-申报)。
3.2.2 实施阶段(2015.9—2016.9) 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前期调查问卷(前测),向学生下发问卷133 份,收回有效卷119 份。 根据问卷调查,分类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并拟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的研究实施内容与方式,同时根据以上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实验内容与方式;在备课组内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 观摩和交流等活动。根据中期成果测评问卷调查,写好调查报告,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修正了研究实验内容与方式。 最后进行终结性问卷测评(后测:向学生发放问卷121 份,收回有效卷120 份)。
3.2.3 成果汇集阶段(2016.10—2016.12) 收集整理各类研究资料,并认真地进行分析、研讨和总结,得出初步的结论,撰写结题研究报告、课题论文。
3.2.4 成果鉴定阶段(2017.3—2017.5) 邀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主要邀请2 位教育科研经验丰富的资深高级教师对本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并将研究经验(成果)在教研组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和完善,同时在科学、物理学、化学等教学中得以推广。
3.3 教学实践
3.3.1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命科学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蕴涵丰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物科学史”等素材,引导关爱自然、关爱生命、关注生物——社会问题,有效落实了“两纲”教育。
生命科学教材中,“第2 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调节”“第3 章健康与疾病”等内容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好素材。在第2 章的教学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认识生命体的结构,以及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构建部分有针对性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人类繁衍的内在规律,了解自己与亲人、个人与社会的法治关系。 在第3 章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小品表演,以及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组织学生模拟现场心肺复苏、模拟伤口处理和包扎训练,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尊重生命、 珍惜生命,自觉做到尊老爱幼、平等待人,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抽样调查,八(3)班有89.3%的学生在第3 章的学习收获与体会中谈到: 通过本章的学习与实践,深刻领会到学习生命科学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为学业考试争分,更重要的从根本上理解了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义,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自觉地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帮助家人改变不良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学生在体会中写到:“本以为抢救病人都是医生的事,自从做了模拟现场心肺复苏的实验后,每当上学放学途中听到有救护车的声音,就会催爸爸赶快让道,先让救护车顺利通过。 ”
在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生物圈二号等内容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漕河泾的水质情况、 调查校园、小区的绿化和环境现状,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灵的情感;激发了学生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家园的责任意识。 通过基础类、提高类和开放类作业练习,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表扬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抽样调查,八(4)班有94.6%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收获与体会中,都谈到有关垃圾分类的问题,学生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其中有63.8%的学生还利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说服家人和朋友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100%的学生现在做到了抵制食用野生动物。 瞿同学和林同学还写到请客晚宴上的“点菜风波”。 瞿同学对妈妈点椒盐蛇排不开心,林同学对爸爸点龟蛇大补汤也不开心。 最后2 位学生都用“食物链”知识说服家长,受到客人与家长的好评。 许多学生都谈及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真正领会了提倡低碳排放的意义,并自觉做到夏天开空调不低于26℃,上学乘坐公共交通或选择共享单车,不再让家长开车接送等。
3.3.2 拓宽渠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研究范围包括生命的化学本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直至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互动作用诸层面,还涉及医学、农业、健康、人口、环境、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经历,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使他们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爱科学,爱祖国,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因此,课堂教学是生命科学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 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拓宽渠道,实践育人。
1)实验课。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护公物、节约、严谨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野外实习和调查。训练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培养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他们为我国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感到自豪,也为环境现状感到担忧。认识到再不重视环境保护,人类将无立足之地,从而增强了爱国忧民、保护野生动植物、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3)开展生命科学课外活动,利用双休日组织参观访问。 例如参观上海科技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农场等。 学生通过耳闻目睹,亲身体验,更加正确地认识、理解和传播科学,以提升他们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了解新技术、 新成果,树立科学价值观,引导他们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4)利用课前2 min,介绍科学家故事、科学前沿和科学史话,拓宽视野,学习科学家求真、创新和献身精神,并以史为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学生通过栽培、饲养活动,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和农民耕耘的辛苦。帮助学生树立实践观点、掌握劳动技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6)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组织学生植树、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植绿护绿、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 在每年的12 月1 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鼓励学生关心艾滋病病人。
在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抓住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真正改变了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被独立为公民道德课教育的单一课程教育及主题班会形式的突击式教育现象。
3.3.3 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生命科学教师,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必须身先垂范、言传身教。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学生“求真”“学做真人”,教师的言行便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必须先做到。 例如,教育学生关爱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教师必须做一名环保主义者。笔者从来不吃野生动物,每当发现有贩卖或杀害野生动物,都会上前劝说制止。有一次,在平吉路门面店发现有小贩现杀贩卖青蛙,进行劝说无效后,请“城管”一起上前劝说教育,最终小贩将100 多只青蛙放生。要求学生多坐公共交通,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并与学生有约,每月少开一天车。后来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外出学习、教研都选择绿色出行。 提倡垃圾分类、循环利用,教师以身作则,多数学生也能做到。 这正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校领导、教科研主任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备课组教师的帮助下,本课题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1 确立了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鲜明观点
1)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而形成。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 例如:日常的行为规范、互助学习活动、参加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值日、志愿者行动等;建立诚信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将“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
3)将责任感培养与学生的日常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能让学生走出“责任感教育只是思想品德课”的误区,并能促进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更好地养成责任感意识。 从真正意义上有效地体现出学科的育人价值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4)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的对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开拓外部导向与自我内化的统一。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做到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实践的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5)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能更有效地激励和提升师生的责任感意识。
4.2 有效地达成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促进了学生责任意识的不断加强,学校素质教育得到不断的深化。 课题实施前、后分别对学生的责任感的问卷调查结果(图1)显示,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例如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举手发言,参与讨论交流,认真完成作业;实验课上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不污染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节约用水、提倡循环用水、节约用电、爱惜粮食、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等实际行为不断成为学生日常的普遍行为。
图1 课题实施前、后分别对学生的责任感的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到社区做志愿者服务工作。例如环保宣传、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整理物品和打扫卫生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生命科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对家庭厨余的有机垃圾处理进行了课题研究,通过对社区、饭店等地的调查,以及亲自进行实验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结题论文在上海市青少年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论文二等奖;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二等奖等,学生参加的市、区级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各类奖项30 多项。教师的教育教学及教科研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多次在区中青年教师学科论文评比、教学大奖赛、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实验操作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多次被评为市级青少年保护野生动物系列活动教育优秀指导奖和生态文明教育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奖。 编写的《节能建筑设计》参加徐汇区“我为节能增效献一计”合理化建议荣获十佳“金点子”奖;设计的《田林社区“白色污染”调查》科技活动方案,在科技部科普基金项目——《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并收录国家《科技活动方案库》。 指导学生论文:《蒲汇塘水质的调查与研究》、《校园植物的调查与研究》在《青少年科技报》上发表。 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学校的上海市绿色特色学校评比、 上海市生态文明保护野生动物特色学校等评比添砖增瓦。
2)构建了学科教学中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了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方法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编写了《生命科学》课程的统整指南、教案集等,总结了学科教学的模式。
3)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渠道,改变了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被独立为公民道德课程教育的单一课程教育及主题班会形式的突击式教育现象。
4)强化了师表育人功能,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的言行举止为青少年树立好榜样,有利于学生逐渐学会认识、理解、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履行道德义务与责任的自觉性。 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收集资料、潜心钻研教材、整合教材内容、挖掘各种资源,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师表育人功能,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5)有效促进教科研氛围并辐射到兄弟学校。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备课组内、外及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笔者研究的教学策略被区内同学科教师采纳并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好评。
4.3 取得了创新价值
4.3.1 理论价值 1)充实了二期课改教改体系理论和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理论,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好地开展学科教学,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 2)体现教育理念的前瞻性。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意义上培养未来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4.3.2 实践价值 寓教育于“无形”,开辟形式多样的隐性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最大优势在于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让学生在每天学科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责任感的培养和熏陶。 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融于学科教学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弥补中等教育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作为独立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的缺憾,真正起到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
5.1 结论 通过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及研究成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1)中学生命科学教学的有效实践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从根本上起到启迪、 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充分挖掘资源,在各章节中找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学科知识学习的最佳“融合点”,注重方法和实际效果,促进学生课堂知识内化,并自觉地作用于实际行动中。
2)教师自身特有的学科素养、鲜明的培养观点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先决条件。 就生物学本科生而言,大学4年的专业学习,通过大量的生物学实验操作、野外考察、实习等造就生命科学教师特有的潜质:敏锐的观察能力、娴熟的动手能力和大胆的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精神、顽强的钻研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无论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培养目标都是切实可行的。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直被认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只是独立的《思想品德》学科和班主任教育范畴的错误观点; 构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模式,并拓宽了培养途径,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学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全方位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
5.2 讨论 在本课题研究中,遇到最大的3 个问题:一是如何完善对师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以及如何有效降低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和不良行为的反复出现,将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是如何更有效地在生命科学各章节中找准最佳“融合点”,设计丰富多彩的相关实践活动,创造学生体验的机会。 三是为更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除学校的正规教育外,还需家庭教育同步一致。 这几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探索。 在此提出讨论,望抛砖引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