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肖凌翚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日本的稻作世界观
——释读《稻作文化的世界观》
肖凌翚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 要:通过对日本《古事记》具体情节的分析,将神话类型分为兄弟争斗型神话与恋爱型神话,其中兄弟斗争型神话意味着“地”战胜“水”,恋爱型神话意味着人由生至死后在“密室(稻壳)”中能够“死而复生”,并通过分析,归纳出日本古代生死循环的稻作世界观。
关键词:恋爱型神话;兄弟争斗型神话;密室;稻作文化
1998年3月,日本学者嶋田义仁出版了一部力作,题目叫《稻作文化的世界观——解读〈古事记〉的神代神话》(<日本>平凡社)。《古事记》是日本最古老的典籍,成书于712年。编者太安万侣受元明天皇之命,对歌师稗田阿礼背诵的古代《帝经》《旧辞》等进行笔录后编撰而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是古代神话,中卷是第一代神武天皇到第十五代应神天皇的历史传说,下卷从第十六代仁德天皇一直写到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在这三卷中,嶋田氏主要对上卷中的神话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引导出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稻作世界观。
首先,我们按时间顺序介绍一下《古事记》中出现的主要神祗及其相关神话:
1.国土创生神话
男神伊邪那岐命(izanagi)与女神伊邪那美命(izanami)创生了日本国土。他们从天而降,来到“自凝岛”,竖起天柱,修起“八寻殿”,然后相互表达爱意并结为夫妻,随后伊邪那美命生下“海、川、风、木、山”等神,但在生火神的时候被烧而死。伊邪那岐十分悲痛,一直追到黄泉之下。在那里他无意中看到伊邪那美的尸身已经腐烂,情状恐怖,于是逃走。在九州的筑紫川沐浴身上污秽时,从左眼化生出“天照大命”(太阳女神),从右眼化生出“月读命”(月神),从鼻子化生出“须佐之男命”。三人被称为“三贵子”,分别主宰“高天原”(天国)、“夜之国”和“海原”。
2.高天原神话
伊邪那岐命分配须佐之男命去统治“海原”,但性格暴戾的须佐之男命不愿意,反而跑到姐姐天照大神统治的“高天原”毁坏田埂,填平水沟,玷污圣殿,干尽坏事。天照大神十分害怕,便躲进一个石屋,不再管理“高天原”的事,这让各路神祗很为难。后来,女神天钿女命在石屋前跳起舞,引诱天照大神走到门口观看,然后由大力神将她拉出石屋,一切恢复正常。最后,须佐之男命受到处罚,被贬到“底根之国”。
3.出云神话(1)
被放逐到“底根之国”,即出云地区的须佐之男命在淝河遇到了土地神,土地神有八个女儿,为平息水患,每年都要把一个女儿献给八歧大蛇,让它吃掉。在须佐之男命到达时,第八个女儿也将被吃掉了。于是,须佐之男命在他们家修起了“八重墙垣”,并开了八道门,门内酒槽内灌满烈酒。八歧大蛇一来果然喝得烂醉,随后须佐之男命将它杀死,并与土地神的女儿结为伉俪。
4.出云神话(2)
须佐之男命的六世孙大国主命被自己的兄弟八十神迫害,逃至根国。须佐之男命令其进入“蛇之室”“吴公与蜂之室”“八田间大室”等地接受各种考验,并得到“生大刀”“生弓矢”,最后打败八十神,继承了王位。
5.天孙降临神话
天照大神派儿子天忍穗耳尊去统治新领地“日向”,而天忍穗耳尊在出发前生下琼琼杵尊,于是天照大神改派琼琼杵尊去“日向”。降临日向高千穗峰后,琼琼杵尊遇到美丽的木花开耶姬(樱花姑娘),并与其结婚。木花开耶姬婚后第二天便在火中产下火明命(海幸彦)与彦火火出见尊(山幸彦)等三个孩子(为明确神祗名字的含义,此处采用了《日本书纪》的汉字表记)。
6.日向神话
海幸彦是山幸彦的哥哥,海幸彦负责在海边垂钓,山幸彦负责在山上狩猎。有一天,山幸彦和哥哥交换,去海边垂钓,但不小心弄丢了海幸彦的钓钩,于是做了500个赔给海幸彦,然而海幸彦却不依不饶,非要他去找回弄丢的那个钓钩。可怜的山幸彦在海边哭泣,幸好遇到神人帮助,在海神宫找到了海幸彦的钓钩,并与海神的女儿丰玉姬结为伉俪。最后回到老家,战胜了海幸彦的刁难,延续了天照大神一方的“神谱”(为明确神祗名字的含义,此处采用了《日本书纪》的汉字表记)。
以上六则是《古事记》中出现的情节较为完整的神话,嶋田氏将这六则神话分为两类:
一是国土创生神话、木花开耶姬神话以及出云神话(1),都是描述一位男神与一位女神结合,并生儿育女的故事。作者将这类神话归为A类——恋爱型神话。
二是高天原神话、日向神话、出云神话(2),基本都是描写同一代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斗,而且最后会有一方胜出。作者将其归为 B类——兄弟争斗型神话。
作过以上分类之后,嶋田氏对这两种类型的神话特征进行了分析。
为论述方便起见,我们先来分析兄弟争斗型神话。首先,嶋田氏认为此类神话的共同情节是前半输掉的一方,总是在中间休战的时候得到某种助力,并在后半反败为胜。
表1 兄弟争斗型神话的模式[1]125
我们将高天原神话命名为B1,日向神话命名为B2,出云神话命名为B3。这一表格引自原著,但本文笔者对表格内容作了一些添加。在这个表格中,有一个重要的“休战”环节,即B型神话的主人公们在反败为胜之前都会进入一个“密室”,或者说某种密闭状态,并在这个“密室”中得到某位女性的帮助,从而获得力量,反败为胜。
嶋田氏指出:从结论上讲,兄弟(姐妹)分别意味着“地”和“水”,也可以说是地灵和水灵的争斗。须佐之男命统治“海原”,海幸彦统治海洋,八十神也属于“水”。我们会发现所有神话都具有一个相同的模式,即第一回合的战败方在第二回合都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天照大神、山幸彦、大国主命在各自的神话中都代表“地”。争斗的逆转在于拥有更强大“水”之含义的助力者的出现,“地”一方借助助力者的力量战胜“水”,也可以说是对原本具有“水”之含义的对方进行了相对的“地化”。例如,在日向神话中,山幸彦在妻子的帮助下得到海神的助力,从而战胜了海幸彦。在出云神话(2)中,须佐之男命是“海原”之神,对代表“水”的八十神进行了相对的“陆地化”,大国主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战胜八十神的。在高天原神话中,最终天孙降临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代表更强大的“水”的建御雷神说服大国主命让位,天照大神一方才得到了胜利。[1]136-161
另外,争斗双方除了分别属于“地”与“水”以外,他们之间还存在另一种“上下关系”。B1高天原神话中,胜者须佐之男命从天上降临底根国,建御雷神也从天上降临凡间。B2日向神话中,山幸彦是从陆地下海去找海神的,海神则处于位置上的“下”,所以山幸彦是由上而下的变化。B3出云神话中,大国主命从地上逃到地下的“蛇之室”等处也是由上而下的变化。神话中没有特别强调“上界”“上天”的优势与价值,反而更多地强调“下界”一方的胜利,这体现了日本古代神话的价值观,即“地 ”的胜 利。[1]155-160
总而言之,嶋田氏认为兄弟争斗型神话是“地”与“水”的争斗。第一回合虽然“水”会占上风,但到了第二回合,“地”会击败“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稻作文化改变了日本人远古的世界观。日本最古老的文化叫“绳纹文化”,始于13000年前。其后10000多年间,日本人一直过着带有海洋文化性质的捕捞狩猎采集的原始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人对“水”,特别是对海洋文化是非常熟悉的。但是,距今2500~2200年前稻作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农耕,历史也从“绳纹时代”进入了“弥生时代”。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国栋在《稻作背景下的贵州与日本》第十章中指出[2],本文第一节提到的天孙降临神话所反映的就是2200多年前秦始皇消灭越国前夕,部分苗族贵族和越族贵族渡海去日本列岛避难这一历史事实,而与其相伴的则是长江下游的稻作文化直接传入日本。因此,上述兄弟争斗型神话所反映的“地”与“水”的争斗,实际上正是2500~2200年前新兴的稻作农耕文化与传统的捕捞狩猎采集文化的冲突,而且“地”最终战胜“水”,意味着稻作农耕文化最终战胜了捕捞狩猎采集文化。
接下来,我们再看恋爱型神话。A类恋爱型神话的共同特征是:男女双方结婚生子,但女性一方总会死去。A类神话的结构比B类神话简单,主题是生与死。下面仍用表格来作对比:
表2 恋爱型神话的统一模式[2]170
嶋田氏在A类恋爱型神话中也发现了“密室”的存在:
天孙降临神话:木花开耶姬与琼琼杵尊结婚第二天就在产房里生下三个孩子,这个“产房”明显可以视为一个密室。
出云神话:土地神的第八个女儿为避免被八歧大蛇食掉而被封于“八重墙垣”之中,“八重墙垣”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密室”。
总而言之,A、B两类神话中都存在“密室”,嶋田氏对这一特点作了如下诠释:
折口(信夫)氏曾指出,卵、贝(かひ)等词都有“米、谷壳”(かひ)的意思。既然如此,(中略)从密室状态的物体中产生小人的传承,或者由于藏于密室而重新获得活力的思想,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把人的诞生比作稻壳中的稻米发芽抽穗,稻壳中的籽实逐渐成形,最终变成漂亮米粒而显现出来的过程。(中略)B型兄弟争斗神话中藏于密室的情节是“地”在与“水”的争斗中失败后发生的,但脱离密室后,“地”反而战胜了“水”。我认为,第一回合的争斗可以解释为在稻的播种期和生长期大地被水淹没的状态,而在反败为胜的第二回合,大地由于获得了丰富的水,反而获得了稻谷的丰收。这样来看,“地”藏于密室的状态正好位于两个回合争斗的中间,可以比作发芽后的稻子抽穗,但米粒尚且包含于稻壳之中的状态。另一方面,说到恋爱神话中的密室,既然恋爱神话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所以其密室也就可以理解为女性的子宫。在此前提下,我们就可以认为在形式上具有相同结构的恋爱型神话与兄弟争斗型神话中,女性的子宫之中与稻谷的谷壳之中就是意义等同的了。[2]202-203
很明显,稻作文化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日本人的大脑。他们不仅将稻的各种特征比诸己身,而且还在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中进行了升华。
嶋田氏对《古事记》的情节进行归类和分析,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再去与日本民族原本的生活状态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了上述结论。笔者认为,嶋田氏的这个结论是有说服力的。
嶋田氏在第一部第六章中总结道:
根据以上的事例与分析,神代神话的理论体系可以作如下解释:《古事记》神代神话中,与其说死是对生的否定,倒不如说因为有死才有生,死才是支撑生的基础。《古事记》主张这样一种死生观,即主张再生复活的思想。但是,日常经验所支持的想法是死对生的否定。于是,对于来自日常经验立场的固执的抵抗,神代神话所采取的手段是通过属于同一经验层面,而且与日本人稻作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的类推来证明这一死生观的正确性。(中略)死乍看上去好像是对生的否定,其实是死支撑了生,正因为有死才会有生——这是一种可以称为稻作宇宙论的思想。[2]195
嶋田氏认为,在稻作文化背景下,人的生死循环与稻的生长周期是相对应的:
第一,春季与夏季是播种、插秧的季节,种子播撒下去,但还没有收获到稻谷,这与“死的季节”相对应,也与B类神话中主人公第一回合的战败有关。
第二,秋季与冬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收获稻谷,与“复活诞生季节”相对应,并与第二回合中主人公密闭后获得新生有关。
尽管稻作文化战胜了传统的、带有海洋文化性质的捕捞狩猎采集文化,但在日本稻作文化中“山”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由于日本列岛特有的地理环境,几乎所有的水都是山提供的,也就是说,山是日本稻作农耕的水源。嶋田氏认为,如果说海是纯粹体现“水之宝库”的话,那山就是河流和泉水的源头,山作为储藏水资源的宝库,具有“储水池”的功能。“储水池”缓慢释放,形成溪流,溪流虽然细微,却能源源不断。日本的稻作农耕便主要依靠这种山间溪流进行灌溉,这就是日本神体山信仰的原点。海水虽然不能灌溉,但海处于由山间溪流汇合而成的河的最终延长线上,所以人们也希望河水能和海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给自己年年带来丰收。
一方面寻找稻作所需要的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水源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在能够使这种水的获得成为可能的、作为“集水域”或者“储水池”的山地承认神的意志,山上他界或神体山信仰便源于这一过程(中略)“山神游行”于春夏插秧之际从山上下来,又在秋季回到山上,从这一观点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与稻作相关的水的季节性移动的象征。[2]285
在靠降雨进行灌溉的地区,人们几乎不考虑水的丰饶性。他们认为给他们带来丰饶的是土地,而土地中的养分和矿物质才是使农作物生长丰收的关键,所以他们每隔几年就需要进行“农歇”,使土地恢复养分。而在日本,稻作农耕多是在山间盆地,灌溉用水也主要来自山间溪流,所以日本的稻作文化中并不存在“农歇”这一概念,反而人们会把山视为“神体山”,把山间溪流视为“水母神”。嶋田氏认为,这是日本稻作文化的一大特色,但笔者想指出的是,其实这也是中国云贵山地稻作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我们都可以看到与日本相同的稻作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日]嶋田义仁.稻作文化的世界——解读《古事记》的神代神话[M].东京:平凡社,1998.
[2]李国栋.稻作背景下的贵州与日本[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刘晓华
Japan's View of the World Derives from Its Rice Culture A Book View:The View of the World Derives from Rice Culture
XIAO Ling-hu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Japanese myths based on the Kojiki,the oldest selection of Japanese myths,which divide the myths into brotherly fight myth and love myth.Brotherly fight myth means “land”defeats“water”eventually,and love myth means that human after death could resurgence in a“chamber(rice husk)”,thus clarifies the Japan’s view of the world derives from its rice culture.
Key words:myths concerning love;myths concerning conflicts between siblings;forbidden chamber,ric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6)01-0098-04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简介:肖凌翚(1991-),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中日文化对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