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圣法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人民政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原本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转向城镇等非农业的产业中,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摆脱农村,向往城镇生活。但是随着转移的人口越来越多,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农村人口减少,致使土地种植缺乏人力,对于发展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创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社会经济体制也不断的促使着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化的模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逐渐形成。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理解,怎样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在发展过程中有面临哪些障碍和制约,怎样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这些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词在2012年之前还只是在相关研究的文章中出现,随着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正式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的主要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背景下,一些竞争力强、规模大、集约化高的农业组织和有文化、会经营、掌握技术的农民。没有对主题进行规范的既定,只指出了其主要类型。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要根据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半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有效弥补传统农户家庭在要素利用和规模经济方面的不足,拥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高生产效率和高商品化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提出是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背景下,这就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技术装备,同时还要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不能只追求经营规模,还应该注重土地的产出率。结合来看可以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义为:拥有大规模、高水平装备和经营能力,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同时将商品化生产作为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深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的土地流转频率逐渐增加,这就给一些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企业创造了发展条件,与此同时,这些组织也成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分为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经营性农业组织及农民合作社几类。
自从进行农村改革,明确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农户家庭就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数量最多、最基本的主体。到2011年底,我国94%的耕地都已经承包到户,集体耕地的承包农户达2亿以上,这上亿的承包农户构成了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也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一批专业的大户,随着各项政策支持及土地流转规模的增加,不断涌现出大量的种植大户,截至2011年,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3万公顷上的种植户达两百户。受到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许多零散户退出,家庭农场等模式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主要力量。受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响,人们对合作社的印象较差,随着近年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尤其是相关法律实施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而且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农业产业企业的不断增加,企业的实力也不断增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骨干作用。近年来受市场竞争的影响,现代化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经营性农业组织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尽管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总体态势较好,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规模较小,收益不高。我国绝大多数的种植户的种植规模是不足6公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及产品规模普遍较小。还会受到市场、自然、质量等多种风险影响,对于现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种植户还是企业的收益都不高,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不够。另一方面是运行不够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过于随意,一些企业也缺乏相关的制度,与农户的联合不紧密。第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占比不到4%,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重缺乏专业人才,而且相对来讲工作条件也比较艰苦,福利待遇较低,人才流失严重。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很多,与农业生产特点、发展水平、发展阶段都有关系,主要还是由于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的,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由于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土地采用的是集体所有制,农户仅有承包经营权,没有完全的产权。近年开展了农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将土地承包进行物权化和长期化,到那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地区仍然以人口进行增减土地,农民对于土地的长期预期受到影响,这对于种植农户及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二是农村的金融、保险发展落后,尽管我国对于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达成共识,但是农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监管起来难度较高,为了规避风险,政府的准入政策较高,这也使农村的金融发展严重落后于农村农业的发展。而大多数种植户也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并且对于金融手续申请复杂,各项交易费用也高,导致金融贷款困难,限制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农业保险方面,政府对于农业保险补贴政策逐渐增加,但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仍然处于落后阶段,不但覆盖面积较小,保障及赔付水平低,而且农民的参保性也低,导致保险无法发挥其作用。三是城乡管理制度,为了促进城镇化,我国不断对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进行改革,但是一些大型城市对于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设置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城里的生活成本相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较高,所以多数农民还是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的。四是政府的政策不足,尽管我国财政部门对于支农的资金逐年增加,但是多数资金用于民生及基础建设方面,对于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规模的企业更是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还存在一些脱节现象,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实施成本较高。
为了确保新型经营主体能稳定有保障,需要对相关制度和政策进行完善,首先就是明确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强农民对土地的预期,降低由于账实不符产生的纠纷,鼓励农民转出土地。其次是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建立相应的信托中心,为土地流转提供合适的环境,使土地流转政策边界更加清晰。最后完善利益分配,要让土地转出农户与转入新型经营主体之间联合产生的利益更加稳定合理,使土地流转关系更加稳定,使双方利益都能得到保证。
一是要加快农村中小金融体系的发展,将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内生的金融机构上,规范农村的金融机构,同时引导农民与专业的机构进行合作,通过政策扶持和强制监管的方法,加强考核指标,改变现有资金外流的不良局面。二是改革农村信贷的担保方式,要针对不同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信贷需求,有针对性的推广金融产品,鼓励种植大户的小额信贷标准,地方政府积极提供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担保机构。三是大力提倡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适当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在购买农业保险时的补贴,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适合自身地区特点的特色农业保险。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形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试点的开展来促进农村保险的发展。对于一些财力较弱的地区,可以有政府推行一些区域农产品的特有保险补贴。
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可以更好将财政资金集中,提升使用率。首先应建立土地流转优先的政策,将农业开发、标准田建设、农业示范基地等一些涉及农业的项目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尽可能的结合起来,对于重点项目进行优先的资金支持。其次是要增加对于新型经营主体的补贴,可以通过两种办法实现,一种是在现有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规模经营的补贴,根据经营规模、产出量等相关数据分析等进行补贴,第二种是增加有针对性的补贴,由财政部门进行资金筹集,直接补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终要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社会化服务,可以领办一些抗旱、抗涝、农机服务等作用的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及营运方面提供支持,在农用的器械、油、药品方面进行补贴,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税收负担。
根据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及产业的转移升级情况,切实做好政策保障和制度建设,使农村人口市民化和劳动力就业能有序进行,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要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专项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方式,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扶持一些就业需求量较大的企业、小微型企业及一些创新技术产业,使就业岗位及就业机会更多,尤其是一些适合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应鼓励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一些中小城市作为突破,帮助实现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外要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深化改革,通过制度的建设使农村的产权制度能够归属清楚、权责明晰、稳定保障、流转畅通,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承包地、宅基地等权益也要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形成统一的城乡产权交易市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加强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是强化内部人员的培训,使现有内部人员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把人吃饭强化作为重中之重,制定现代化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来实施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重点培养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早期农民工、农民合作社社长这类领头人,通过资金支持、指导、创业培训等多种方式重点培养。同时也应当大力发展农职教育,使免费政策的覆盖范围增加,同时定期开展定向委托培养,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来培养适合农村的专业型人才。同时要制定长期的培养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根据培训需求确立培训的时间、内容、方式,制定健全的培训机制,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覆盖范围,尽量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另一方面要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优惠政策的扶植,来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的学生、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能够投身乡村建设,扎根农村,利用政府补贴、金融服务、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来吸引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且拥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业领域施展才华,大显身手。
现在,这种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新型农业经营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适度,生产专业化。相对于传统农户家庭生产规模来说,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更高,专门进行农业生产,充分利用自身劳动资源的情况得以实现,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集约化程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比于传统经营,物质装备条件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更好,具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都获得提升。三是市场化程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去安排自身的农业生产活动,而生产的产物大部分会流入市场,使商品化率和经济效益获得有效提升。在当今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中,这种模式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改善,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体系更加的完善。尽管我国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在积极的推进中,但在资金和土地归属等问题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希望通过增强政策扶持、推进金融保险发展、增强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引进人才等诸多方式方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与支持,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快更好发展,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村经济体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