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贾硕果
(重庆警官职业学院侦查系,重庆 40003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普及和运用,大量的手写文字材料减少,非手写文字材料即打印、复印及传真文件急剧增多。传统的笔迹检验技术是针对人们书写活动形成的有鲜明特点的书写习惯而进行同一认定的技术鉴定手段,这对已丧失书写者固有的书写习惯和规律的非手写文字材料进行同一认定不能很好地发挥功效。但手写、打印、复印及传真文件,均是书面语言中的一种,都必将留存和反映文件形成者固有的言语习惯和规律特点,尤其是语言风格特点,这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较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因而针对非手写文字材料,除了用打印、复印及传真文件特有的检验方法进行其工具的种类识别外,还可以从言语风格特征对文件形成者进行分析画像和同一认定,从而为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从这样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于文件形成者的同一认定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而言语是每一个体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的行为结果。由于每一个体的个性、习惯、思想、意志、兴趣、喜爱及使用语言的鲜明特点等不同,形成不同的言语特色、言语风格和审美风貌。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性、特殊性和排他性的言语风格,为在案件侦查活动中对于言语人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的个体识别如生活地域、籍贯、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等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并奠定了基础。
(1)言语风格的中西方起源
①中国起源。在我国“风格”一词最早见于晋宋时代,原是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和品格。《世说新语》中常见这种用法。由于古人论文常同论人联系在一起,“风格”一词自然地由品评人而转向品评诗文。其实,我国古代的文论家对于“言语风格”即“文如其人”的观点早有论述。如西汉末年扬雄提出“书,心画也。”这里的“书”指书写文字,即文字是人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的反映。“文如其人”,即一个人文风的形成与其内在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如其人”四字最早出自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则认为:“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也就是说,精神气质和思想感情决定语言的格调,文章的风采才华都是作家性情的表现。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认为:“语言中的风格就是语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被人们运用来进行适应这种交际场合,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所产生的言语氛围或言语格调。”胡裕树认为:“语言风格是指由于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不同,选用一些适用于该情境和目的的语言手段所形成的某种气氛和格调。”“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流派以及个人在运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点的综合。”
②西方起源。在西方,“风格”(style)一词,源于拉丁语stilus,原指记笔记用的铁笔,由此特用于修辞学和文体论中文章的写法和文体的意思,后扩大运用于艺术的表现方式。布封认为“风格即人”。德国学者施皮策也持同一观点。“把一位作家的风格方面所值得注意的事情都统一起来,并使它们同他的人格发生关系。”
(2)言语的“风格论”简述
①中国的“风格论”
“风格”与言语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综合素质无外乎内心情感、心理特质和价值观念等,在其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才情气貌和喜怒哀乐等。富于感染力的作品往往让读者与作者一起喜笑颜开、悲天长鸣、捶胸顿足或默默无语,在阅读中完成再次创作。生活的历练和创作的倾向使得作家的作品风格日臻成熟,自成一体。如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而冰心老人的散文则柔美和清丽,巴金先生的散文平实和深情,台湾作家李敖的杂文桀骜不驯、狂泻千里,被喻为火辣的烈酒、清香的淡茶、醇厚的咖啡或无味的白水。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质直者失于规矩;温柔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孤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这些说明人由于性格的不同,在其书写的文字笔迹中均有不同的书写形象反映。明代项穆指出,笔迹为“心之所发”,“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这是说人与人性格和情趣各不相同,在他们的书写活动中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清代刘熙载又进一步提出“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说明人的书写笔迹与其性格和才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在《指意》中说:“夫字以精为精魄,精若不和,字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动键也。”这说明一个人所书写的笔迹书法与其心神、心智密切相关。这不仅指“文如其人”,语言蕴藏的“信息流”,而且还揭示出“字如其人”的内涵,即一个人的书写字迹与其心理痕迹和个体特性互为依存。宋代词人姜夔《白石诗说》:“一家之语,自是一家之风味”。强调具有风格的作家必须有自己的语言风味。如李贺的诗歌冷峻浓郁、奇峭诡怪,他用“红”为冷红、愁红、堕红,用“绿”为寒绿、颓绿;杜牧则色泽艳丽,基调明快。《江南春绝句》《泊秦淮》《山行》等,春云舒卷,远浦归帆,自然明快。正如笔迹专家所说“笔迹是心迹,是脑迹。”这也是当今人才市场招聘以及笔迹检验中应加以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个体在语用过程中,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书写活动都必然折射出个人言语风格、个性的智慧、斑斓的色彩和独具的魅力。
②西方的“风格论”
“风格即人”是布封提出的论点。对此,我们不应与中国文论中的“文如其人”进行简单比附,而应作具体的实际分析论证。风格是西方文论中特有的范畴概念,指反映作者精神个体性的形式,而非其他。文中所言“风格”不仅仅是“文学风格”,而是言语人在言语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运用字句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综合反映等。德国学者威克纳格明确声称,风格论的对象“是语言表现的外表,不是观念,不是材料,而只是外在形式——词汇的选择,句法的构造。”他进一步说:“我们说到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示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歌德说:“风格则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而这种事物的本性应该是文明可以在看得见能得到的形体中认识到的。”波斯彼洛夫认为:“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形式的特点。但它是这种形象形式在它的具体内容的结构细节和语言细节的直接美感的具体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基于以上中西方对言语风格的阐述,语言风格,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手段形成的诸特点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言语的词语风格、时代风格、职业风格、地域风格、性别风格和民族风格等,它是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格调与气氛。
言语风格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具体的语言行为中通过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技巧、个性风格等表现出来的。
具体的言语活动中,必然离不开语言的三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在口头语中表现,而词汇和语法主要是通过用词结构如字、词、句、篇和修辞技巧等表现。在检验中应注意反映言语特征社会属性的词语风格,如文化程度、年龄特征的言语综合表现和用词习惯等;是否有生造词或者个人偏爱的某一类特定词语;辞藻繁丽或言辞简朴及言简意赅等。
汉语词汇中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而新词是一般词汇中变化最为活跃和丰富的。新词是伴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从新词中可以一窥时代信息和时尚元素。如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下海”“炒鱿鱼”等。如2010年十大流行语“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围脖、围观、二代、拼爹、控、帝、达人、穿越”,这些流行语均是对2010年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描述,这些新词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2010年十大知识热词有“微博、上海世博会、人造生命、超级细菌、曹操墓、蜱虫、嫦娥二号、千年极寒、反物质、维基解码”。2011年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在其工作报告中,连续用了5个网络热词,“帮助民众化解‘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等利益诉求,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如果这些新词频繁出现在文字材料中,就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年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汉语方言区会形成“殊方异语”。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言交际,汉语七大方言区均表现出其特点。从文学作品看:山西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沈从文先生为主的“乡土文学”,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老舍、刘绍棠、邓友梅的“京味儿”小说,贾平凹、陈忠实的西部文学风味等。我国著名文论家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中“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指言语人在其言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职业特点和规律。常言道:三句话不离本行。由于社会分工和职业领域的不同,造成人们在某一领域中“术业有专攻”,在其言语行为中则表现出某一鲜明的职业特点。在检验中应注意发现职业字、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及内容表达的专业性和行业性以及职业特点特有的行款格式和书写体例等特点。分析检材言语风格时要仔细筛选其特征,作为分析判断言语人职业身份的重要依据之一。分析时,还需注意特殊人群使用的“黑话”、网络语言等,为言语人身份的确定进行综合评断。
“男女有别”。在言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也通过性别言语风格表现出来。由于男女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在言语表达和叙述事件时男女性别差异表现出明显的语言差异。男性多关注结果,女性多注重细节。如在绑架勒索案件中,男性案犯多漫天要价,铤而走险,有的甚至“冠冕堂皇”或显得“彬彬有礼”。男性言语中“长于说理”,逻辑思维能力强。女性言语则情感外露,情绪变化流于笔端,主要长于形象思维。在案情分析时注意选择分析表现出明显性别风格的言语特征。同时对于个别为了转移侦查视线而刻意进行性别言语伪装的文字材料也应注意甄别,谨慎选择运用。
言语风格是使用语言交际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言语综合性特点。从开篇古今中外的文论专家的引述中可见,言语活动中表现出言语风格的必然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个人言语风格的形成是有其稳定性、规律性、特殊性和辨识性的。在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并且形成鲜明的个性言语风格和特点,这使得人们可以将之相互区别开来。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指的“言语风格”非“文学风格”。在案件中文字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而言尚未达到“文学风格”的高度和底蕴。而且“文学风格”的识别基础有一定条件,它也只是在文字水平和语言技巧表现出极强能力和鲜明特色的文字材料中才表现出来。在各类文字案件中,要在一定的篇幅中表现出书写者的言语风格是有一定限制的。如在篇幅短、字数少、文化程度低的文字材料中,要形成书写者独具的言语风格是有一定难度的,因而在案件中的文字材料除了篇幅长、字数多,使用语言结构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外,对于大多数的文字材料需要从语言结构中字、词、句、篇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综合判断和识别,这是言语风格识别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技巧。
(1)言语的内部表现形式:语言结构识别
即言语人在使用语言时,在语言结构中即字、词、句、篇和标点符号、文字布局及行款格式等上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①字:字是言语中最小的单位。而由于每一个体言语习得机制如学成时代、教育背景、教育环境、个体差异等的形成和存在不同,因而表现出明显的用字个体习惯差异。如表现在繁体字、简化字(包括地域性习俗简化字和职业性习俗简化字)、错别字、异体字、行草写法、简缩写法和速写写法等。
②词:词是汉语中变化最为敏感的,往往由此反映出语言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我们并不陌生这样的词:红卫(小)兵、走资派、牛鬼蛇神、下海、炒鱿鱼、下岗、走秀、人肉搜索、网聊等。在丰富的汉语语词中,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等,由于个体的差异在使用的选择上则表现出多样性。而这种用词习惯的稳定性在其语言交际活动中形成个体稳定的风格,为识别言语人(或话语人)奠定了基础。如在某案件中,案犯在表达某事物(事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时,其用词习惯为“不存在”。而在表达同一意思时,可以选择的有“没关系”、“没什么”、“别介意”、“没问题”、“没事的”等。
在检验时应注意两种情况:一是使用规范词表现出的个体选择和使用的喜爱和偏好;二是使用非规范的词语,包括带有明显地域性的方言土语或者同音别字、方言别字等。
③句:句是较为完整的语段。注意发现书写者(言语人)使用句子的习惯特点和风格能力。如单句和复句;长句和短句;设问句和反问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带有个性的祈使句和倒装句等。句子的表达可以看出言语人的逻辑思维习惯、语气语感和言语风格特点。如在某案件中,言语人在表现否定意义时说:“我就不”。在一篇完整的语料中,重复出现几次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④篇:篇所涵盖的语素、词汇丰富,更甚表现出言语人的用字、用词习惯、逻辑思维和风格特征等。其在表达某一中心思想时,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材料运用、逻辑顺序和论证说明等。在一篇语料较为丰富的文章中其言语风格能得以较为充分的彰显。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似乎不起眼的标点符号、行款格式和文字布局等。一方面,使用标点符号的种类多少体现出言语者文化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丰富等相关因素;另一方面,言语人“不经意”的言语习惯和标点符号风格,更是其固有书写习惯的最好体现。全篇“一逗到底”的有之,错用的有之,而其中表现标点符号种类丰富正确的更有。无论何种习惯和表现,检验时,一定要注意筛选和选择使用,这是识别言语者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在某案件中,凡是出现言语人的签名笔迹,在其姓名之后都习惯地加上一个小黑点。也许书写者早已习惯并不以为然,而这稳定的书写习惯规律为案件同一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2)言语的外部表现形式: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识别
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重叠;典故、成语、引述、转述等手法,在用于语篇的表达时,则与言语者文化程度、文字素养和文字运用能力、个体喜好和偏爱等因素有关。修辞手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字、词、句、篇紧密结合为一体,互为依存的综合表现。表达方式和手段技巧是言语人长期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言语风格特征。检验时,仔细筛选、分析运用,为言语人的同一认定提供重要依据。
言语风格识别是言语识别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针对不同载体上的文字材料,检验分析时一定要在充分占有字、词、句、篇和标点符号、行款特征、文字布局等基础上仔细选择和综合分析。只有吃透检材所表现出的言语风格综合特征,才能为准确识别和同一认定打下坚实而可靠的基础。同时,要充分运用检材中的各种信息载体,在分析言语风格的基础上,对言语人表现出的特殊的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等在综合评断时充分谨慎运用,全面比较异同,以期做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1] 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M].刘晓路,何志明,林文军,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M].北京:文学出版社,1998.
[3] 1949年以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4]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M].陈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5] 威克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论[M]∥文学风格论.王元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 王志家.一起涉案打印文件言语人的同一认定[J].中国司法鉴定,2003(1).
[7] 王少仿.个人言语风格识别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5).
[8] 袁瑛.案件言语分析与鉴定[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