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徐文超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为中国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手机网络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条件下,微信以其独特传播优势以及迎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姿态,在网络上受到了青睐。而形成对比的是,高校学生工作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凸现出来。虽然“网上课堂”、教育网站、微博、博客等在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中都有所使用,但是与微信这种集学习、娱乐、生活、管理和教育的通讯聊天软件相比,效果却不显著。为此,通过分析微信流行的成因来探讨高校学生工作中网络载体运用的创新就显得必要。
微信是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使用通过共享内容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 “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来与朋友或陌生人进行内容趣事的分享。微信能支持wifi无限网络的使用,使其利用程度进一步扩大。来自新闻周刊微博消息,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用户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作为大学生,他们始终站在最新科技产品的最前沿,也是使用微信用户的大军,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如此青睐,必定有其流行的多种因素。
(一)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与社会交际需要。首先,追求人际交往需要,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 而社会关系,从直接性上看,就是个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2](P532)因此,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在交往中才能获得自身的满足与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正在经历着心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过程,因此对交往有更强烈的需要,而微信这种手机通讯软件为大学生的交往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中国大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不仅忙于紧张的学习,而且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他们来讲,社会实践和社会锻炼是必须的。因此,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将部分课余时间用于校内外各种实践锻炼活动中,使自身与亲友交往的时间减少。微信的出现不仅使大学生加强了与同学、朋友及其家人的联系,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沟通、交流的效率。只要有一点闲暇时间,大学生都可以用微信联系自己的亲友,使空闲的时间得以利用。在微信上,通过“朋友圈”功能可以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做什么、想什么,并给予相应的评论,从而用琐碎的时间与好友进行了沟通。“附近的人”功能则将无聊的时间通过查找身边、附近的人给予聊天、交流,从而与陌生人进行沟通。微信好友们在感受到评论者存在的同时,更感受到他们对他或她的认可与支持。这种以“琐碎时间”便利化的方式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网”起来的沟通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其次,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的升学、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日益紧张的现实困境面前易造成生活的单调与乏味,这是部分大学生选择通过微信所提供的沟通交流平台对生活进行充实的一个原因。在这里,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即时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做,也可以对好友的所思所感所做进行“评论”等,这就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内心需要,尤其是学习任务重、生活压力大的大学生,使得他们在高压、紧张的环境下,能够得到适度的缓解与放松。最后,朋辈关怀的缺乏,大学生更需要受朋辈的关怀。各高校的大学生基本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文化观念、社会习俗,离开家乡、离开自己的亲友来到陌生的环境,迫切需要亲友的关怀,尤其是朋辈的关怀。在微信的“发信”与“收信”中,大学生不仅表达出了自己即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关注”与“关怀”。
(二)微信集沟通、娱乐、教育为一体,功能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赢得了大学生的认可与接纳。
微信首先是以沟通、交流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它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其次,伴随着微信的更新,微信提供了娱乐性的项目诸如 “漂流瓶”、“游戏中心”等,这就使微信的功能趋于多元。微信功能也拓展到了教育方面,大学生可以将所读的有启发的文章、内容通过“扫一扫”、“分享到”等途径传至“朋友圈”,从而使自己的好友能够看到并阅读;在公共平台中的公众账号能够提供专业性的信息,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增强了微信的教育功能。最后,创新是微信得以被大学生认可与接纳的重要因素。微信流行并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及其团队对微信产品的不断研发。一方面,微信在功能范围的扩展,创作者拓展了微信单纯的沟通、聊天功能,另一方面,微信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具体讲就是在传送的“速率”和语音的清晰度上都有发展,这就增强了大学生对其认可的程度和使用的范围。
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持续进行,以网络为载体尤其是手机网络载体正日益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受到的各类思想影响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多。
(一)从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讲,网络载体的运用范围具有宏观性特点,但部分内容也相对形式化,目标模糊,交互性相对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往往是高校主要行政部门)在运用范围上的宏观性是指它的覆盖面大,受众面广,针对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本校学生。在网络上运用自己的网站、博客、网络社区、论坛等来展示学生工作所承载的内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在利用网络载体时主要是通过宣传、报道的方式进行,将自己的各种主张全部“灌输”给大学生,使内容的质量下降,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从而使内容成为了一种单一的形式,内容形式化、内容无实质性意义使教育目标变得模糊。学生工作主体在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弱,基本上处于“上传下达”型,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双向流动”,降低了网络载体的利用效率。
(二)从高校学生工作个体讲,网络载体在运用范围上具有微观性,内容详细明确,交互性强,操作相对简单,但创新意识不足,动力不够。高校学生工作个体(通常指辅导员、班主任)在网络载体运用范围上具有微观性是指它的覆盖面比较集中,其内容主要是针对上级的特定内容而展开,因而其目标也相对明确,内容也更加具体。高校学生工作个体能够根据社会组织的要求,与大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在网络上,高校学生工作个体运用的工具比较简单易用,这也就方便了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目前通用的网络交流工具有QQ、BBS、飞信、blog、微博等。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个体运用网络载体中最受欢迎且最常用到的工具是QQ与微博。QQ是一种点对点通信的软件工具,高校学生工作者主要通过QQ或QQ群的网络载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发布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并可插入图片、音乐等,最终实现即时分享。这些都不需要用到太多的技术支持,操作简单方便并且门槛低,只要申请一个用户名就可以使用。因此,这就使学生工作个体与所应对的大学生之间沟通更加方便。
学生工作个体与大学生的联系最为紧密,但交流的内容大多数是局限于个体教育者的工作和完成上级部门所交代的任务,这就使网络载体缺乏应有的活力。所谓“有任务时忙起来,没任务时闲起来”,其交流的持续性不够,动力的持续性不足。
微信是一种以沟通、娱乐为主要功能的通讯软件,伴之以商业、教育、管理的功能,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借鉴它沟通、教育、管理功能的有利一面就非常必要。
(一)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支战斗力强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抢占网络舆论阵地,这是我们利用网络载体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大的方向指导。2001年7月,在中南海举办的法制讲座上,江泽民曾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网络载体的运用与创新。
对网络载体的运用要有针对性,网络的内容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利益诉求,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首先,搭建高校学生工作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信息,满足有效信息的需要。网络平台建设的主体是企业,而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则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主体没有很好地与企业进行有效地合作以致收效甚微。综观微信流行的原因,我们看到了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微信与手机服务商的合作。因此,要想把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好,就要加强与网络企业的合作,主动融入到企业提供的大平台中。其次,大力培养学生工作队伍中的网络信息型人才,提高学生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和管理绝不是单纯凭靠技术,它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融于一身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工作网络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在讲政治,树立场,融教育,谈管理时要主动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而且是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四条的要求。《规定》讲到辅导员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作为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要在信息时代条件下主动与企业搭建的网络平台接轨,构建网络载体,抢占舆论阵地,洞悉大学生心理以更新网络载体所承受的内容与表现方式,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创新意识。
随着微信的成功,目前更多的集沟通、教育、管理的通讯软件应运而生,诸如易信、交往、陌陌等。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更要懂得利用此类网络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
(二)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学生工作进行“活化”。首先,对学生工作进行“活化”就要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关怀性。增强内容趣味性和关怀性就是在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载体时,用平等的语气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现实的困难和处境,在沟通基础上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从而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管理、服务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发挥。 微信之所以流行就是它能够提供给大学生沟通、交流、教育、娱乐的平台,使大学生能够在微信中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及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化”,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教育客体即大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其实,当“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学生工作过程中时,学生工作的过程就成为一个“双赢”的过程:学生工作者将教育目标传递到网络载体上,让大学生群体知悉,从而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大学生群体则在接受学生工作者传递的内容时,维护和实现了自己的利益。微信通过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以流行,而高校学生工作则应从满足和维护大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工作队伍对网络载体的利用并创新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13).
[4]张秀丽,李招淡.以QQ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9,(5).
[5]刘同舫.网络文化的精神实质[J].天津社会科学,2005,(6).
[6]徐威.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