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初探

时间:2024-08-31

李海雁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 114007)

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达成。对于学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而言,是否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合格人才,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导向,各校首先必须以此为核心制定学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要在课程学习的计划内容中明确规定出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基本形式、实施方法和途径等,然后,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

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研究方向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全日制学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我国人才培养总体工作中的新领域,新内容。目前,多数高校明显地存在着生源质量不理想、学生本科学业背景不符、调剂生多等现象,对切实贯彻落实好国家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不利。所以,学校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必须要面对现实问题,全面了解生源的实际情况,使计划即能弥补现实不足,又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如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尽可能多地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实践基地,积极开展自主见习和实习活动。

结合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保证学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但由于高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资源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不能指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对接,体现在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差,学生收获少。改善的关键是充分挖掘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资源,针对其优势资源制定宏观和微观的实践教学计划,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教学基地,并在选定的基地开展见习、实习、调研、案例搜集以及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 形成多主体参与和完成实践教学的新格局

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与导师平等对话。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充分发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从改革教学方式入手,积极倡导教育案例分析、研讨等探究与合作式的组织教学形式,做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促进者,努力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师生平等对话。

调整指导方式,让学生与导师相互促进 。对于多数承担学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校教师而言,普遍存在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不足的状况,甚至可以说,在教育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师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都需要成长。因此,面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或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时,教师要改变以往主观臆断或放任自流的指导方式,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悦纳的态度尊重和理解他们,深入了解情况,全面分析问题,与学生共同面对,共同成长。

3 构建“点、线、面、体”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点”即体现在理论性课程中组织和开展的实践教学具有针对性。在理论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将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特点融入到理论性课程中,如深入实践教学基地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依赖行为,调查和分析不同实践教学基地的课程结构等。

“线”即体现在理论性课程中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连续性。要积极改革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鼓励师生深入实践教学基地或结合教育案例、教育现象等完成理论内容学习,并让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一种常态,保持连续性的特点。

“面”即体现在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之间的整合性。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适宜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儿童心理学类课程,多采用现场观察,案例分析等;政策法规类课程适宜调查研究;课程与活动类课程就很适合采用观摩、实际组织教学和现场评价等。将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就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形成了“面”。

“体”即体现的理论性课程中的实践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中实践教学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多维性。如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学位基础课程”、“学位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五大课程模块,并对每一模块的实践教学所占学时比例、组织形式及考核评价都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五大模块的课程之间在促进学生发展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使各模块下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呈现出立体的多维性。

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是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所以在组织形式上也各不相同,如集中和分散组织实践教学的形式,校内和基地不同场所组织实践教学的形式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教育调研、教育案例分析、班级管理实务等。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我们可以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具体形式,有的可在校内课堂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有的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

4 几点思考

不断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计划。由于学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试点工作是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亟待探讨和解决的困惑和问题。虽然各高校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已做出了及时的应对,但更需要办学者站在有利于国家未来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高度开展工作,深刻领会《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的核心精神,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不断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实现培养出更多的教育理念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课程在学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课程安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因此,在课程结构上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进一步合理调整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学分比例以及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等,使实践教学课程得到更好的整合和优化。

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与教育实践基地优势互补的合作教育模式。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完成质量主要是受到高校和教育实践基地双方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校教师具有学术理论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优势,但严重缺乏学前教育实践专业背景。而教育实践基地的教师虽然多数是学前专业学门毕业,具备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但由于长期缺乏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在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上有明显的不足。因此,挖掘和利用双方教育优势资源,探索和创新优势互补的合作教育模式,创设良好的合作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