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曹 玉,黄群瑛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来宾 54619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1]。2021 年7 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这些表明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本质上反映出他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3]。因此,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不清晰的生命价值观和缺乏生命的意义感。我们要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是一种有效方法。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导向转为发展取向,为开展积极生命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4]。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大多包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在积极心理学思想指导下,积极生命教育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生命教育是根据生命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传授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5]。积极心理学突破传统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侧重关注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与培养,通过挖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生命教育强调体验性和积极性,它是高校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塑造积极人格,让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意义,主动开发个人心理潜能和性格优势,学会积极应对、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过程。积极生命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动力。因此,积极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现实价值。
积极生命教育重视帮助个体增强生命意义感,促进构建积极人生,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两者有机整合,能另辟蹊径,最大化实现心理育人功效。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心理学更关注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因而早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从问题角度出发,侧重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然而,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治标不治本的。如何开展有温度有爱的教育,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主动调动自身资源应对遇到的心理困惑或危机?积极生命教育的提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参考答案。积极生命教育既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本质,又倡导从生命的角度、人本的立场去理解、关怀、照拂学生,帮助学生从认识生命本源和内在心理动力出发,真正触及生命本真,引发感触,由内而外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是持久而深刻的,使得学生心理问题得以快速而有效的解决。同时,学生接受积极生命教育,学会以欣赏的眼光悦纳自我,找到自我生命中的闪光点,从而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正是国家希望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教育达成的目标之一。因此,积极生命教育从引导学生发现生命资源和优势、树立积极生命价值观的角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向。
积极生命教育侧重从生命角度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积极成长,这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吻合,因此,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契合。从内容上看,生命教育多注重阐明生命的唯一性,通过教授学生生命安全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注意个人安全和自我保护。一些学校把生命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来开展,认为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式方法就是在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就是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这表明他们未能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实质内涵。积极生命教育是在教会学生维护生命安全知识的基础上,提倡从增强幸福体验出发,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美好、发现生命珍贵、感悟生命意义,进而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生命价值的方法。因此,积极生命教育拓展了生命教育的广度,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更完整。
生命意义能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6]。生命教育可以转变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降低大学生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改善他们的抑郁症状[7]。可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生命意义感,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积极生命教育是从学生的优势资源出发而开展的教育,其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更甚。一方面,积极生命教育从构建生命意义视角去激发学生生命动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另一方面,积极生命教育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注重开发学生积极潜能和优势,让学生找到生命意义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方法,那么未来不论人生经历怎样的坎坷和挫折,他们也能调用身上的优势力量乐观面对,积极成长。在一次次经历人生的洗礼后,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到极大增强,个人潜能得到极大发挥,进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积极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高校强化心理育人效果,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
我国高校一直很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部分地区起步较早,但总体发展时间不长,尚未能形成比较完备的育人体系,很多学校目前还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这样的形势下,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了许多高校的必然选择。积极生命教育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生命教育的新尝试,对此一些学者作了有益的探讨,如他们提出高校中开展生命教育积极体验式教学,组织开展多元生命教育活动,优化生命教育组织环境,等等。一些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应该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教育,应更加注重教育过程的情境性、实践性、体验性和积极性。尽管部分高校作了有益探索,但是积极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仍面临不少现实问题。积极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谁来组织、谁来执行、怎么找切入点、如何做的问题。我们梳理积极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种教育理念的落实需要得到教育主体的重视与支持。当前,一些高校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忽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或生命教育只停留在某些或某个学生身上,未全面覆盖。一些教师对“何为生命教育”“为何要开展生命教育”认识不够清晰、到位。个别教师把生命教育简单等同于安全教育,在日常教育中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较少引导学生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教育主体意识观念的不足,使得生命教育在高校难以落地生根。此外,高校要贯彻落实积极生命教育理念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谋划,需要一批教育者持之以恒地努力。若高校未能构建起开展积极生命教育的工作网络,未能明确教育责任,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组织机构,没有制度支撑,没有人力支持,积极生命教育只能是一句口号。
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主渠道。积极生命教育要想落地生根,首先可通过教学进行,但在教学中融入积极生命教育既要做到全方位又要有一定深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的具体组织、教学考核等方面,要充分体现积极生命教育的理念。目前,一些高校对积极生命教育课程不够重视,体现在学校未开设生命教育相应课程,课程的学分、学时设置不足,对积极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探索不够,仅把积极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专题,但未深层挖掘积极生命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元素、作用因子,使得积极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不深,削弱了课程育人的效力。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受到教育和影响。因此,通过课外活动来推进积极生命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近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高校开始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如何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仍面临活动针对性不强、载体单一、形式单调、创新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一些高校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活动计划安排很紧凑,活动仅从学校工作重点和教师关注角度出发,较少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和内心感受。一些高校所设计的生命教育活动未能与学生当下关切相结合,使得活动针对性不强,吸引不了学生。此外,一些高校缺乏开展积极生命教育活动的方法,课外活动特色凝练不足,没有结合学校、院系、学生的特点创新性开展积极生命教育文化活动。陈旧、单一、没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形式较难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也就达不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心理咨询服务是学生情感的重要宣泄口,是学生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之一。寻求心理服务的学生通常都是带着心理困扰而来。心理咨询是与学生心理对话的过程,咨询师的服务态度、咨询理念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这就要求咨询师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积极咨询理念,从积极生命教育出发服务学生。但目前一些高校仍存在个别咨询师缺乏人文关怀技巧,未能以人本的姿态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问题。学生感受不到来自咨询师的尊重与关怀,其问题可能难以消除,因为咨询师提供的服务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单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而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是缺少温度的。
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环节,其干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生命安全。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及教师若只是一味地关注处理危机,不注重日常的预防教育,则难以遏制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过程中,若急于解决危机、完成工作任务,则可能会忽视学生内在情感需要,甚至还可能与学生发生冲突,使学生陷入更深的危机状态。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全流程体现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尊重生命、生命至上”意识不强,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时,缺乏应对技巧,着急解决问题,不关心学生真情实感,只注重处理结果,不注重落实落细日常的摸底排查、谈心谈话等工作。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缺少基本的了解、情感支持和价值引导,学生难以“亲其师,信其道”,因而对教师无信任感。学生缺乏对教师的基本信任,当遇到心理危机时,主动求助的意愿不高,那么危机就随时可能发生;如果学生身心健康堪忧,可能会给家庭、学校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在生命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托。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索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科学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必然趋势[8]。高校可从以下五方面做功课。
工作网络的构建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当前,许多高校已普遍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便捷、通畅。生命教育也可依托这样的组织架构,层层推进落实。其一,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或实施办法时,要凸显生命教育内容,将积极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导向和教育目标,以制度文件作为行动纲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高校要组建积极生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覆盖与学生服务相关的一切部门或院系,才能确保自上而下实施积极生命教育。其二,院系要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搭建必要的平台。课程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方略的具体落实的平台。因此,院系在制定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设立一定学时生命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系列选修课。同时,院系也要参照学校组织机构、工作网络建设要求,成立相应的积极生命教育工作组,明确开展积极生命教育的主体责任人,通常可由院系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其三,班级要抓好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指导,一方面提升心理委员的危机识别和预防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心理委员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班团生命教育活动,为班级营造良好生命教育文化氛围。其四,发挥宿舍长的在宿舍管理中的作用。宿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最基本落脚点,是学生在校的小家;宿舍长承担着类似家长的角色,良好“家风家教”的形成离不开宿舍长的努力,也离不开所有学生成员互帮互助、温馨有爱的相处。因此,高校要注重对宿舍长的培养和具体工作指导,让其带领宿舍成员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畅通有效需要高校将工作队伍建设到位,才能将积极生命教育理念层层深入。
课程教学依旧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许多高校已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尚未系统开设生命教育课,很多高校主要通过将生命教育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作为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高校可以尝试在以下方面下功夫。其一,高校在课程教学目的中体现积极生命教育内涵,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方法。其二,每个教学专题内容的设计与编排紧密围绕教育目标,从积极生命认知、积极生命体验、积极生命行动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开展教学。具体来说,积极生命认知可包括心理健康综述、积极自我和优势性格发挥,积极生命体验可包括积极情绪、抗逆力和心理危机应对,积极生命行动可包括环境适应、学习管理、积极人际关系和生涯规划等内容。其三,高校要构建丰富的积极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应选用具有生命教育专题内容的教材,如总结近两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心理防护的经验,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形成如“疫情之下关于生命的思考”“疫情下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系列生命教育微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珍视和敬畏生命的价值观,逐渐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色。其四,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特点,通过创设一定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悟并理解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全程本身就是教师生命关怀的一种直观体现,学生得以受到正确生命价值观的熏陶教育。
生命教育不局限在正式的生命教育课堂上,校园文化环境也能够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8]。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积极生命教育活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深入人心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高校要利用重要节点开展积极生命教育活动。如一些高校聚焦“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开展积极生命教育微课堂、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大赛、寻找疗愈好声音主题音频征集、云游情绪博物馆、“关爱生命,陪伴成长”植物种子成长体验等系列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近年来,围绕疫情防控,很多高校开展了“‘疫’路同心,关爱生命”活动,通过心理战“疫”知识宣传册设计大赛、心理情景剧比赛、个人成长规划比赛、阳光心情征文比赛、同一屋檐下宿舍板报设计比赛、温暖班级或社团等活动将积极生命教育引入深处,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其次,高校围绕学生重要关切开展积极生命教育活动。当学生面临重要学习生活转变时,如疫情隔离、开学、线上复课、毕业论文撰写、硕士研究生复试、就业招聘等过程中,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灵关爱,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微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走访慰问等方式表达心理关怀,为学生送温暖、送支持,让心理健康教育更暖心、接地气。最后,积极生命教育活动应凸显专业、地域特色。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除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外,还要充分调动院系、专业班级的积极性,将积极生命教育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相契合,打造“一院一精品”“一班一特色”项目。如艺术专业院校可通过绘画、舞蹈、声乐等特色课程开展积极生命教育,民族类院校可以通过民族传统美德、民俗文化活动等开展积极生命教育,医学类院校可结合“生命之上、精诚仁爱”的医道服务直接开展积极生命教育。校内二级学院、系部等亦如此,如体育类专业可通过开展体育锻炼、运动比赛、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等生命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可通过爱国教育、思想政治素养训练、志愿服务活动等开展积极生命教育活动,工科类专业可将技能训练与技术创新与积极生命教育相连,心理学类专业可开展更多的专业实践服务来做积极生命教育的缔造者。总之,积极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学生关切及需要,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咨询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极具专业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是学生心理求助的主要渠道。心理咨询是咨询师用生命影响来访者生命的过程。因此,心理咨询服务是积极生命教育实施的一个有效渠道。首先,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时,需要秉持积极人性观,对来访学生做到温暖、尊重、共情、倾听,在咨询全程陪伴他们找到性格优势,启发他们调用其自身积极潜能来找到应对挫折或困扰的办法,从而增强生命意义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咨询师在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应尽可能通过一言一行表达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心理咨询师与来访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会让学生感受到关注、爱与被爱、尊重,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其次,高校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伴关系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若能调动朋辈力量,形成互助网络,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体验生活美好,找到生命意义。例如,高校可构建“心苑小屋”“满天星服务队”等朋辈心理辅导学生组织或工作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心理行为训练等形式,组织开展“健康抗疫”“全民健身”“日行一善”“幸福三件事”“积极人际链接”“运动打卡”“感恩训练”“每日一励志分享”“晚安心语”“心悦读”等心理互助活动,激发学生生命动能,帮助他们塑造阳光心态,达到生命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高校要创建适宜积极生命教育的咨询服务环境。高校要塑造一个具有健康的生命认知的校园环境,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拥有了积极心理的良好基础[9]。一个温馨有爱、舒适阳光的咨询服务环境会带给来访学生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疗愈,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温暖,得以重燃希望。例如,高校可通过简约装修、采购柔软沙发座椅等精心布置咨询场地,通过打造积极生命教育宣传墙;将积极心理学的名言警句,如“让人生值得度过”“求助是强者的表现”“尊重生命,绽放自我”等上墙,通过定制笔、生命教育册子等相关生命教育宣传用具,教会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做一个积极人生的奋斗者。
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特殊而又艰难的一环,极具专业性和挑战性,是学生生命的防火墙。积极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危机干预,要求高校在危机干预的全过程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做好学生生命关怀。“生命至上”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砥砺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10]。这就要求高校要落实落细两方面工作。第一,预防为主。高校要注重开展常态化的积极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美好,最大化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例如,高校可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高发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辩论、案例研讨、体验式活动等方式向他们传授维护生命安全的知识,同时帮助他们感悟生命、探寻生命的意义。第二,预防与干预相结合。高校要最大化降低学生心理危机的负面影响,保护他们生命安全,践行“生命至上”。首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要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全面排查摸底,精准识别高危学生人群。高校在每学期开学后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的作用,借助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通过谈心谈话、心理测试等手段,全面摸排学生心理状况,梳理他们心理危机,按照“一人一册”建立重点学生台账;对建档的学生进一步开展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工作,通过谈心谈话、心理咨询服务、小型团体心理辅导等加强生命教育,关心关爱学生,坚定其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其心理韧性。其次,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危机学生生命观的引导教育,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找到自身资源和优势,引导他们接纳当下,增强生活信心,勇敢面对未来挑战。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要耐心而温暖地对待每一个处于危机的学生。教师的真诚欣赏、热情鼓励是帮助危机学生重燃生命希望、生活信心的灵丹妙药。用生命影响生命是“生命至上”的生动体现,也是积极生命教育的精髓。
综上所述,积极生命教育若单纯通过教学或者心理健康活动单一的渠道融入,其效果略显单薄,作用不够明显。高校通过在教学、活动、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融入,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积极生命教育渗透,则能构筑起强大的育人网络,为学生创造沁润式成长环境。积极生命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视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增添新动力。高校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开展积极生命教育,一方面可充分挖掘生命教育在思想价值引领、品德塑造、情操陶冶等方面的功能,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心理育人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积极人格,引导他们学会珍爱生命,实现全面发展,让他们的人生之舟得以在遭遇大风大浪之时也可以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