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周 泽 晗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属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1]。《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2]云作为通天媒介,自古人们便对云有着无比的重视与崇拜之情,而装饰化的云纹能使人获得与天合一的精神共鸣。新石器时期,涡纹伴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应运而生;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利用人们对于自然的膜拜,将自己神化为天子,该时期云雷纹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巫术的崇拜,让变幻莫测的云与神秘浪漫的气产生关联,云气纹就此诞生;秦汉时期,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碰撞,卷云纹和长云纹出现并在器物上相互组合。本文将从新石器时期涡纹开始论述,追溯秦汉卷云纹的由来及其形态变化。
卷云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更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明卷云纹的起源,但无法否认的是,卷云纹的产生绝非偶然。下面笔者从新石器时期的涡纹开始追溯卷云纹的由来,并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文化信仰。
涡纹是世界上最早的纹饰之一,在中国纹饰发展历史上一直存有它的身影。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装饰了水波状纹饰带,并集合形成一种旋涡状纹饰。这种原始旋纹在目前所发掘的许多早期遗存器物上都有出现,从形态上,可以把原始旋纹归纳为波状旋纹、涡旋纹、同心圆类花瓣旋纹。波状旋纹(如图1.1①红黑彩绘陶罐,现藏于瑞典远东古物馆。)像波浪一样波荡起伏,环环相扣,在器皿表面不断地重复,环绕一圈。涡旋纹(如图1.2②马厂类型人头像彩陶壶,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以中心为起点,向外一圈一圈的环绕,看上去像人的指纹一样美妙。同心圆类花瓣旋纹(如图1.3③马家窑类型旋纹瓶,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引自李志钦《黄河彩陶纹饰鉴赏》,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线条精美绝伦,线和线之间的衔接自然婉转,造型样式是由一个圆心向外,呈现美妙的曲线,曲线被分为若干组,每一组看上去都像一片片优美的花瓣。这种卷曲的结构一直延续到卷云纹的诞生,因此无论从形态上,还是造型元素上,我们可以推测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1.1
图1.2
图1.3
从原始涡纹到卷云纹,这种简单纹样能历久弥新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与华夏民族的思想观念、崇拜信仰吻合。上古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做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开创华夏文明之先河。中国人向来敬畏天地与自然。人们崇拜天地,视山河为神灵,尤其汉民族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自古便有“云神司雨”的传说,雨与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而云的积聚又是形成雨的关键因素,人们为此进行各种求云求雨的祭祀活动,以庇佑五谷生长、粮食丰收。远古祭云仪式充分显示了先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主观认识。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云就是能给他们的农作物带来丰收的吉祥使者。因此,古人对云的膜拜和信仰也就应运而生。这种人文观念与自然现象的崇拜信仰及纹样图形的审美体验相互交融,使得卷云纹的造型特征一直以螺旋上升的结构流传至今。
1.夏商周时期的云雷纹
《梦溪笔谈》写道:“礼书言罍画云雷之象……余尝得一古铜罍,环其腹皆有画……乃是云、雷相间为饰……古云字也,象云气之形……雷字也……象回旋之声。”[3]云雷纹可以解释为:以连续的向内回转的线条所绘制成的几何图案,根据其形态特点分为单旋纹(如图2.1①青铜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现藏于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旋纹(如图2.2②青铜卣,现藏于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利尔美术馆。)、3s 形连续云纹(如图2.3③引自《装饰与人类文化》一书,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182页。)、斜角云纹(如图2.4)、窃曲纹(如图2.5)。如果我们把组合的云雷纹拆分开来看,将每一个小卷看为一个单位元素,可见有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由相同方向的旋纹排列组合而成,而有的云雷纹则是由两个对称的旋纹组合排列而成,这样的样式可以形象地称为对旋纹。单旋纹之间有s 形的线条连接的就是3s 形连续云纹。斜角云纹则是一边较为细长,另一边则稍宽,宽的一边有螺旋纹,细长的一边则作为螺旋纹的延伸,看起来就像螺旋纹的尾巴。至于窃曲纹可见《吕氏春秋》中文字记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云气纹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作为文化繁荣的中心,首先突破云雷纹的规范阻隔,云纹的线条开始变得流畅奔放。《逍遥游》中写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也就是将主观精神的“道”与自然的“气”相关相连,云气纹自此走上历史的舞台(如图3.1①该玉环产自春秋晚期,藏于陕西考古研究所。,图3.2②该玉璧产自战国早期,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此时的云气纹线条流畅,画面富有浪漫气息。这种浪漫装饰纹样,源于楚人对于巫术的笃信,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云”的崇尚,也源于楚文化的浪漫和绚丽[6]。虽然这个时期的云气纹大多只是在画面中起到装饰衬托主体物的作用,并没有完全独立出来,但是却为后来秦汉时期的卷云纹和长云纹的发展和鼎盛奠定了基础。
图3.1
图3.2
秦汉时期,因受道教神仙思想等影响,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更加强烈。“云”这个可以穿插在龙凤之间,游走于天地之间神秘莫测的元素越来越为人们所需要,卷云纹和长云纹就此诞生。在汉代,云纹(如图4.1③秦彩绘漆盒,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作为装饰纹样空前繁荣。
1.单卷云纹、内卷云纹和外卷云纹
卷云纹是由新石器时期的涡纹逐渐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秦汉时期,卷云纹造型线条偏好曲线,造型越来越流畅柔美,变化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根据涡旋数量的不同,卷云纹可以分为单卷云纹、内卷云纹和外卷云纹(如图5.1①引自田亚岐、孙周勇《椽头乾坤——陕西古代瓦当》,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4页。)。虽然此时的卷云纹变化越来越多样,但我们还是可以看见涡纹的缩影,这也为前文中推测的旋纹与各种云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汉代的卷云纹变化多样,如果通过从纹样中提取一些特别的元素的方式来分类,可以分为弧边涡卷(如图5.2②引自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8页。)和内旋涡卷(如图5.3③引自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
图5.1
图5.2
图5.3
2.穗状卷云、卉状卷云
穗状卷云(如图6.1④引自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2页。,图6.2⑤引自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3页。)由卷云加上像穗子一样的尾部所构成。卉状卷云,卷云纹中加入花蕾般的造型。这种云和花相结合衬托的装饰表现手法在春秋时期就有出现,至秦汉时期已经盛行。
图6.1
图6.2
3.长云纹
卷云纹通常为四方铺展构图,难以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关系,而“长云纹”的出现(如图7.1⑥彩绘漆棺,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引自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6页。,图7.2⑦长云鸟兽纹锦,新疆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引自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6页。)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使卷云纹更加富有节奏感。所谓“长云纹”是相对于前文所说的卷云纹而言,其减少涡卷的回旋,增强绵延舒展的长带,更加跌宕起伏。带状的长云纹连绵起伏,而卷云纹夹衬在其中,时而聚拢,时而分散,与长云纹相互间隔与映衬,形成纹样特定的节奏。这种节奏的一张一弛也为动物纹的出现创造了空间,所以大多以长云纹样式出现的纹样中,动物纹也会随之出现,或威武的猛兽或活泼的灵兽,无不和长云纹相配合,增添画面的节奏感和趣味性。长云纹的出现同时也进一步增添了一种“云山”的意味。这种“云山”,正是汉人精神领域推崇膜拜的仙山;仙山险峻崔巍,可由此登天。
长云纹相比较卷云纹在视觉上更加的流畅、舒展,《黄帝内经》写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7]卷云纹和长云纹的结合(如图7.3①恩泽下岁大孰锦,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就像是阴阳转换,相辅相成。这是汉代云纹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的节奏,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艺术精神的高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卷云纹与长云纹的结合,也正是这种阴阳调和,婉转动人的纹饰组合,将卷云纹的形态意蕴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艺术形态高度。
图7.1
图7.2
图7.3
秦汉时期,卷云纹艺术形态发展高度成熟,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文化的繁荣,也是政治、文化、经济交织的产物。秦汉以后,卷云纹形式继续发展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经济文化不稳定,各种玄学四起,佛教盛行,此时的装饰纹样形成追求虚无缥缈的精神意境,逐渐脱离现实,辅助神佛的流云纹盛行;隋唐时期,社会繁荣昌盛,文化经济发达,此时的装饰纹趋向于寄托情怀和形神意象化,追求富丽堂皇,如意云纹象征着人们对待美好生活的期盼,被广泛运用;明清时期,形成了繁缛的叠云纹,这种形式更加富有空间感和深度感。
卷云纹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形式上看,由单一走向多样;从风格上看,由自然转向意蕴生动;从装饰效果上看,由孤鸣到韵律。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装饰纹样,在历朝历代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下的卷云纹都代表了所处时期的审美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场不同的视觉盛宴。结合当今国内外经济、艺术发展趋势,文化输出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对传统装饰纹样的研究意义在于重新引发民众对民族特色的标志造型的共鸣。卷云纹图案从最早的天气崇拜到纳入礼器创作基础题材,再到生活用品装饰应用,其简洁且优雅的形象已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