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项鸿祚《忆云词》中的“月”意象

时间:2024-08-31

薛向阳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299)

论项鸿祚《忆云词》中的“月”意象

薛向阳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299)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写诗作词时都喜欢运用各种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其中,“月”意象是诗人词人都非常钟爱的一种,被古今文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清代词人项鸿祚以写愁言恨著称,他的词集《忆云词》里运用了大量的“月”意象,这些“月”意象无不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意蕴。

项鸿祚;忆云词;“月”意象

项鸿祚(1798—1835年),清代著名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自号忆云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手订其词为《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今有许增榆园丛刻本。其词风格“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1]142。他尤喜用“月”来寄托情感,《忆云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月”意象。

《忆云词》甲稿编于道光三年(1823年),收词48首,多写相思闲愁之情,其中运用了“月”意象的有19首;乙稿编于道光八年(1828年),收词51首,多是远游怀古之作,其中运用了“月”意象的有18首;丙稿编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收词47首,多是悼念亲人故友之作,其中运用了“月”意象的有21首;丁稿编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收词44首,多是模拟仿古之作,其中运用了“月”意象的有12首[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项鸿祚的词作当中,有将近一半的词作都运用了“月”意象,可见其对“月”意象是情有独钟的。词人选择“月”意象来寄托情感不是无的放矢,这是与“月”意象本身的意蕴以及词人的人生境遇与个人旨趣分不开的。

一、项鸿祚《忆云词》中“月”意象的意蕴

项鸿祚在《忆云词》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月”意象,这些“月”在词中无不蕴含着各种意蕴,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月”意象的意蕴。

(一)以“月”渲染凄清幽远的气氛,烘托男女相思愁苦之情

项鸿祚作词初以“花间派”为宗[3],《忆云词》的甲稿多写相思闲愁,并且常在词中用“月”来描写男女相思愁苦之情。如他的《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阑珊心绪,醉依绿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词人夜半无眠,听到隔壁传来的管弦乐舞之声,不由得激起对心中人的思念之情,却由于现实的无奈,只能伴着笙管之音,将内心的思念化作春梦,送向远方。在这样孤单的环境里,陪伴词人的只有淡淡的花香以及洒满小楼的月光。“月满楼”仅仅三个字,就将气氛烘托得凄清幽远,读来令人深深地感受到词人满腔相思却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又如《点绛唇·秋意》:“梦怯秋清,小屏题遍相思句。露浓如雨,不响梧桐树。采药栏空,是旧吹笙处。愁凝伫,暗蛩无语,凉月随人去。”这首词以“怯”字起笔,描写了词人思念情人却无从见面的孤寂凄清。在词作中,词人面对题满了相思句的画屏,寂静的梧桐树,空空的花圃,心中越发地凄凉,只能把满腹的相思之情向着天上的明月诉说。

“月”意象的这种用法在《忆云词》中还有很多。如《浪淘沙·元夜有怀》中的“剩有眉楼弓样月,还忆吹箫”。此处“眉楼”指美人所居之楼,词人将月亮比喻成弯弓,与“眉楼”的“眉”字形成呼应,表达了闺中女子思念情人时的愁苦之情。在《卜算子·赠蕅卿》中的“明月随人出画廊,曲曲阑干影”一句,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陪伴词人的只有天上的明月以及月光照出的阑干的影子,寥寥数语,渲染出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将词人心中的相思之愁烘托得更加幽远。而在《太常引》中,一句“梦也不曾圆,只檐月、看人自眠”,词人直截了当地把自己心中的相思之情寄托在屋檐外的月亮之中,令人不甚唏嘘。

(二)望月怀远,以“月”抒发天涯游子思乡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完成《忆云词》甲稿之后,项鸿祚进行了为期数年的游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多,他的词的创作范围较之甲稿的男女闲愁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新增了羁旅、思乡等题材的词作[4]。此时《忆云词》中的“月”意象又有了新的内涵。如《点绛唇》:“雨后鸣蝉,晚天云破柴窑碧。道人留客,一笑纶巾侧。缺月飞来,挂在疏林隙。秋无迹,倚栏横笛,酒醒微凉入。”词人本在与道人欢饮,却见一轮缺月飞来,挂在林梢,月光透过树枝的空隙照下,将身在异地的词人唤醒。词人酒醒之后,想起了家人,不由得感到丝丝凉意透体而入。

又如《一萼红·瑞洪雨夜有怀》:“旅魂惊。正鼋鼍催浪,彭蠡暗潮生。隔浦疏林,沿江败苇,萧飒齐作秋声。压篷背、颓云似墨,洒一天、凉雨雁纵横。戍角初吹,村砧渐远,渔火还明。何事流连吴楚,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倦枕支愁,寒衾贮梦,客路到处伤情。想今夜、孤舟漂泊,更有人、楼上数残更。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词作开头三字“旅魂惊”直接写出词人当时的心情——“惊”。词人为何而惊?因为听到了浪潮声、秋风声、雨声和戍边将士的号角声,引起了词人漂泊异乡的苦闷之情。“何事流连吴楚,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一句,面对凄凉的风月,对自己漂泊在外发出感慨。最后“想今夜、孤舟漂泊,更有人、楼上数残更。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几句,词人因不知自己何时能回到家乡,只能在孤舟中听远处传来的打更声,对未来的迷茫更增添了胸中的思乡之情。

描写游子思乡之情的还有《三犯渡江云》:“断潮流月去,柁楼碎语,侵晓挂帆初。一行沙上雁,又被西风,吹影落江湖。红墙渐远,拂征衣、自叹清臞。最凄凉、疏萍剩梗,飘泊意何如?愁余。黄花旧径,修竹吾庐,是离魂来处。料此后、诗边酒冷,梦里灯孤。停船莫近投书浦,况路长、容易无书。归便早,今年总负鲈鱼。”以哀愁的笔触描写了词人的飘泊之感和难遣的思乡之情,正如本词小序中所说的“弥觉旅怀之凄黯矣”。词中挂在帆上的流月,形单影只的沙上雁等意象,“疏萍剩梗”的比喻,“投书浦”、“鲈鱼”等典故的运用,无不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以“月”吊古伤今,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忆云词》可以看出,项鸿祚在游历期间创作的词当中不仅有羁旅思乡题材,还有不少吊古伤今,感慨物是人非的词作,这些词里面也有不少运用了“月”意象。如《满江红·渡扬子江》:“铁瓮城开,何处是、紫髯天下。流不尽、英雄遗恨,寒涛激射。双桨吴船轻似燕,千寻浊浪高于马。看危矶、径转妙高台,山如画。骤雨歇,长虹挂;风渐紧,云成赭。唤江斐起舞,鱼龙悲吒。瓜步洲边新月上,茱萸湾口孤帆卸。听寺楼、钟鼓落蓬窗,无眠夜。”铁瓮城,乃京口北固山前一座古山城,为三国时孙权所筑,“紫髯天下”中的“紫髯”指的正是孙权。本词是项鸿祚渡扬子江时所作,描写了江水仍在奔流,而英雄如孙权却早已不在,只有妙高台仍然耸立在山巅。而“瓜步洲边新月上,茱萸湾口孤帆卸”一句,一个“新月”,一个“孤帆”,将词人对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浣溪沙·红桥步衍波词韵》:“水近雷塘缓缓流,绿杨风软不知秋。教人无赖是扬州。画舫载来歌舞梦,玉箫吹破古今愁。旧时明月照迷楼。”词中的“雷塘”在今江苏扬州城北,隋唐时为风景胜地,隋炀帝葬于此。“迷楼”,在今扬州市西北郊,隋炀帝所建。词人在游览扬州时,面对扬州胜景,听着画舫上传来的歌舞声,不禁想起了当年的隋炀帝,于是发出了“玉箫吹破古今愁”、“旧时明月照迷楼”这样物是人非的感慨。

又如《满庭芳·过皋园有感》:“巷角疏花,城湾剩水,坏墙深锁愁烟。兽环自掩,饥雀啄苔钱。风扫回廊败叶,斜阳外、乔木依然。虚堂冷,栏干翠湿,诗壁篆蜗涎。平泉行乐地,红罗买笑,碧玉供筵。算镜槛,夫容犹似人妍。休问楼中燕子,有黄金、难铸飞仙。还知否,秋坟夜月,空到绿窗前。”本词是词人游览皋园时所作,词的上阙通过疏花、剩水、坏墙、饥雀、败叶、斜阳等一系列萧条的意象,描写了此时皋园的荒凉凄清。下阙首先回想皋园繁华时的景象,乐地、红罗、碧玉等富贵的意象与上阙形成鲜明的对比。词作最后几句感叹繁华易逝、物是人非,只有“秋坟夜月”对着空窗,使得气氛更加凄凉。

(四)以“月”寄托对亲人故友的悼念,感叹光阴易逝

项鸿祚的《忆云词丙稿》编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据《忆云词丙稿自序》所说,在过去的六年当中,项鸿祚“叠遭家难”,遭受了重重打击,亲人故友相继去世,因此丙稿中多为悼念亲人故友之作。在这些悼亡词中,“月”意象也频频出现。

如《征召》,其序曰:“年来江湖词客子律、西斋、频伽相继下世。余以多难闭门,骚屑特甚,倚声及此,盖不独牙琴之悲、黄垆之痛也。”从序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悼念故友的词,子律、西斋、频伽都是项鸿祚的好友,他们相继去世,作者不禁为失去知音而感叹。《征召》词曰:“冷鹃啼落西湖月,词人可怜俱老。玉笥总埋云,胜秋风残照。薄游欢意少,忍重展、乌丝遗稿。竹屋薲洲,酒边花外,黯然怀抱。愁草掩闲门,知音绝、谁听怨琴凄凋?暗苇泣孤蛩,耿窗灯寒峭。角巾归去好,定还共、夜台歌啸。醉魂还,剪纸难招,悔相逢不早。”词的上阙用凄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心中的“黯然怀抱”;下阙写失去知音的愁苦,并后悔“相逢不早”。全词以凄凉哀怨的笔触诉说了自己失去知音的痛苦心情。

又如《霓裳中序第一·检故箧,见亡姬遗扇》:“湘筠展翠叠、冷落金泥双睡蝶。曾伴冰肌素靥。是水榭嫩凉,桐阴微月。清歌易阙。怅麝纨、同锁吟箧。如今剩、枕奁镜屜,一样暗尘黦。凄绝。自开还摺,怕沁染、啼鹃泪血。经年蕉萃恨结。酒腻红销,粉蠹香灭。玉京人怨别,听夜夜、桃笙梦咽。伤心认、飞琼小字,忍对谢娘说。”词人在箱子里偶然翻出了亡妾遗留的扇子,想起这把扇子“曾伴冰肌素靥”,回想起与爱妾生活的场景,如今只有“水榭嫩凉,桐阴微月”,“枕奁镜屜,一样暗尘黦”,心中不由得“凄绝”,只能把满腔的思念诉诸笔端。从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词人对亡妾深深的思念之情,读之令人感叹。

除了悼念亲友外,《忆云词》中还常用“月”来感叹光阴易逝。如《烛影摇红·庚寅秋感》:“风叶堆廊,露苔凝砌秋凉早。不关情处猛相思,曾印双鸳小。弹指欢悰似扫,翠帘空、房栊静窈。秋千影里,一径蘼芜,蟪蛄啼老。休展金奁,泪痕犹沁新诗稿。曲屏低枕卧湘烟,红破灯花笑。锦瑟年华过了,醉还醒、愁多梦少。断魂寻去,只有银蟾,夜深偷照。”庚寅年即1830年,项鸿祚此时三十三岁。作者深感年华易逝,青春不在,发出“锦瑟年华过了”的慨叹,心中忧愁万分,孤寂无眠,只有天空的明月陪伴。

总之,项鸿祚《忆云词》中的“月”意象,不是描写青年男女相思之苦,就是描绘游子思乡之情,既有吊古伤今、韶光易逝的感叹,也有悼念亲友、自伤身世的苦闷。可以这样说,项鸿祚《忆云词》中的“月”意象给他的作品增添了一层忧愁感伤之情。

二、项鸿祚《忆云词》中大量运用“月”意象的原因

项鸿祚《忆云词》当中为什么那么喜欢运用“月”意象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月”意象的使用是文学创作上的传统

“月”意象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诗经·国风·陈风》中有一篇《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大概是用“月”来抒发情感的最早记录了。此后,“月”意象逐渐受到文人们的青睐,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有的人用“月”来抒发思乡怀远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人用“月”来寄托与亲人团圆的愿望,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的人用“月”来抒发人生短暂的忧伤,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还有的人用“月”来抒发心中壮阔的情怀,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随着历代文人的努力,“月”意象的内涵不断丰富。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下,项鸿祚《忆云词》当中大量出现“月”意象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了。

(二)与项鸿祚的个性和人生经历有关

项鸿祚喜用“月”意象首先与他的个性有关。近代陈乃乾所编撰的《清名家词》中写道:“项廷纪……为人沉默寡言语,喜填词。”[3]交代了项鸿祚的性格“沉默寡言语”,这一性格与常被用来渲染孤寂清冷的“月”意象有相通之处,为他的词作中出现大量的“月”意象埋下了伏笔。此外,项鸿祚在《忆云词甲稿自序》当中也曾表达自己对“月”意象的情有独钟:“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连峰巉巉,中夜猨啸,复如清湘戛瑟,鱼沉雁起,孤月微明。”因此,项鸿祚的词作当中出现大量的“月”意象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项鸿祚的人生经历也促使他对“月”意象情有独钟。据谭献所作的《项君小传》载:“项君鸿祚字莲生,钱塘人。道光十二年举于乡,家世业盐筴,至君渐落。”项鸿祚家世代经营盐筴,颇为富有,到项鸿祚出生后虽已经逐渐衰落,但家境仍属优越[5]。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项鸿祚初期诗歌以“花间”为宗,多写青年男女的相思闲愁,代表爱情的“月”也常常出现在词作当中,并且项鸿祚还经常用“月”营造凄清的气氛来烘托男女相思的愁苦。此后项鸿祚外出游历,见识渐长,词作新增了吊古和羁旅等题材,“月”意象的运用也越发得心应手。道光十二年中举,此后两次应进士不第,人生际遇越发不顺。“先是家被火室毁,奉母应文恪之招于京邸,途次遇水,母与从子皆殁。君苍黄归,幽忧疾病不自振。既再上春官被放,憾轲久,遂卒,时道光十五年。”[6]422在这样艰难的人生遭遇下,项鸿祚的词作风格越发“幽艳哀断”,于是经常用“月”意象来悼念亲友,感慨身世不幸,岁月易逝。

三、项鸿祚《忆云词》中大量运用“月”意象的意义

(一)对项鸿祚“苦艳郁深”词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月有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相应,因此“月”意象常与思乡、团圆联系在一起。而文人们在思念家乡、渴望与亲人团圆时,心情总是忧愁苦闷的,因此,“月”意象出现往往说明作者心中充满了苦闷之情。《忆云词甲乙丙丁稿》自序云:“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项鸿祚的词风正如他自己所说,那就是“苦、艳、郁、深”[7]。《忆云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月”意象,这些“月”意象多与离愁别绪有关,对他“苦艳郁深”的词风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如“暗蛩无语,凉月随人去”、“玲珑帘月,照见我,又瘦削”、“何事流连吴楚,叹消磨多少,风月凄清”、“还知否,秋坟夜月,空到绿窗前”、“愁无限,近黄昏也,新月笼烟”、“烟月不知人事故,夜深来照花枝”这些句子中的“月”,无不流露出一股孤寂凄清之感,使得项鸿祚的词风更加地“苦艳郁深”。

(二)“月”意象对项鸿祚《忆云词》地位的提高有突出的贡献

项鸿祚在《忆云词甲稿自序》中自称“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写的的确都是愁苦之词。这是项鸿祚写作的特点,也是他的缺点所在,那就是题材狭窄。但是谭献在《箧中词》中却说:“文字无大小,必有正变,必有家数。《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1]185-186将项鸿祚与纳兰性德、蒋春霖并称为“清词三鼎足”。这一说法虽有不少人质疑,认为项鸿祚的词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无法与纳兰性德相提并论,但对《忆云词》也未过分贬低,可见《忆云词》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8]。项鸿祚生于富贵之家,作词初以“花间”为宗,却能自成一家,写出“幽怨哀断”的作品,这与“月”意象的巧妙运用是脱不了关系的。如《临江仙·拟南唐后主》,虽是模拟之作,但其中“烟月不知人事故,夜深来照花枝”一句,却令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月”意象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忆云词》“苦艳郁深”的风格,使之变得更有韵味,对项鸿祚能与纳兰容若、蒋春霖并称“清词三鼎足”也有着突出的贡献。

[1](清)谭献,编选;罗仲鼎,等,注.箧中词[M].杭州:西泠印社,2007.

[2]项鸿柞.忆云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乃乾.清名家词·项鸿祚小传[M].上海:上海书店,1982.

[4]李跃忠.忆云“愁癖”浅论[J].江南大学学报,2003(1).

[5]张佳平.清词人项廷纪家世、生平、著述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80-83.

[6]严迪昌.近代词钞(壹)[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7]苏利海.“伤心人之伤心语”——评项鸿祚之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

[8]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On the Image of“Moon”in Xiang Hongzuo’s Yi-yun Ci

XUE Xiangy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299 China)

Throughout history,men of letters mostly have a kind of love knot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in writing lyrics by sorts of imag⁃es.The image of“moon”is poets’favorite one which is endowed with profound connotati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A Qing Dy⁃nasty poet,Xiang Hongzuo was famous for his hate and sensitive words in the writings.His poetic collection Yi-yun Ci used a large num⁃ber of“moon”images with abundant and profound meanings.

Xiang Hongzuo;Yi-yun Ci;the image of“moon”

I207.23

: A

: 2096-2126(2016)06-0062-04

(责任编辑:雷凯)

2016-10-03

薛向阳(1991—),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