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黄丽群,陈丽琼,张梅芳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腹胀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症状,多于术后12 h出现,随着时间延长,其发生率逐渐升高。腹胀主要由宫缩、镇痛药物使用、手术刺激及切口疼痛等引起,可导致产妇出现反酸等症状,延缓胃肠蠕动与肛门排气,影响饮食与睡眠,对其乳汁分泌、切口愈合尤为不利[1]。从中医角度而言,剖宫产手术操作部位在腹腔,术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及禁食,手术耗伤肠道津液,造成肠道津亏,导致下焦肠腑有失濡养、蠕动乏力;加之术中金刃所伤,血滞留经络,引起气滞血瘀,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中医护理原则应以宽中除满、行气消胀为原则[2~3]。中药热罨包与中药足浴借助药物、温热刺激产妇,以顺气倒滞、行气止痛、消除肿胀。本研究就中药热罨包联合中药足浴对剖宫产产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行剖宫产产妇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中,孕周37周~41周,平均(39.62±0.44)周;年龄21岁~38岁,平均(32.64±2.05)岁。对照组中,孕周37周~42周,平均(39.75±0.57)周;年龄20岁~39岁,平均(33.18±2.3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瘢痕子宫、重症子痫产妇;早产史、引产史;合并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妊娠合并症等。
采用常规护理。术后予以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协助其床上翻身,并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保持充足休息。术后6 h进食白萝卜汤,遵医嘱滴注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抗生素等药物。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热罨包与中药足浴治疗。①中药热罨包。药物组成:生艾叶、陈皮、当归、木香、丁香、炮姜、砂仁、厚朴、川椒、香附、红花、黄芪各15 g,青皮、枳实、炒莱菔各8 g,海盐200 g。将药物装入16 cm×16 cm布袋中,微波炉加热2 min后取出,降至适宜温度时将药包放在产妇腹部(中脘穴为主),热敷20 min~30 min,每日2次,注意观察产妇皮肤,预防出现烫伤。②中药足浴。药物组成:厚朴、莱菔子、广木香、红花、益母草各500 g。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每次取200 g,然后用布包裹,放入300 mL的100 ℃水中浸泡30 min,待水温降到40 ℃~50 ℃时使用。产妇术后6 h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双足放入水中,水面需高于足面3 cm,每次20 min,每日2次,水温降低时可添加热水,注意不可烫伤产妇。直至干预至产妇肛门排气。
①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记录两组产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②干预效果:根据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排便、腹胀及饮食情况判断干预效果。显效:术后8 h~24 h排气排便,腹胀缓解;有效:25 h~48 h排气、排便,腹胀有所减轻;无效:48 h以上排气,仍有腹胀症状。
3.3.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3.3.2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例(%)
剖宫产属于有创操作,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使用、腹腔内少量残留积液、炎性反应刺激等均可影响产妇胃肠功能[4]。部分产妇因急产,未做好禁食准备,产后胃肠蠕动缓慢,胃肠内气体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导致腹胀。产妇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影响其下床活动,进一步延迟胃肠功能恢复,限制饮食摄入,不利于切口愈合。中医学中无“术后腹胀”诊断,根据症状将其归为“腹痛”“便秘”“积聚”等范畴,病机主要为“正虚邪实”,即脏腑失调、正气亏虚、血瘀、气滞、痰浊蕴结腹中[5~6]。
中药热罨包是一种可在产妇体外进行热敷的中医干预手段,局部热敷过程中通过蒸汽的作用充分发挥中药作用,从而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并缓解血瘀。中药足浴可进一步加速机体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进而缩短肛门排气与排便时间。本研究中,观察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热罨包联合中药足浴用于剖宫产产妇,有助于促进产妇排气与排便,加快胃肠功能恢复。李潇[7]研究显示:中药热罨包护理手段能够促进剖宫产产妇胃肠功能恢复,与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中药热罨包药方中取陈皮、艾叶、丁香、当归等药物,以温通经脉、芳香理气药物为主,考虑产后气血亏虚,药方加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当归为补血良药,二者配合有固护血气作用。香附、陈皮、木香芳香行散有调节气机功效。丁香性温善于降逆,暖脾胃而行滞,有降逆止呕、温中散寒之效;川椒可止呕止泻、散寒止痛;厚朴苦燥辛散,既可燥湿,亦可下气除满;艾叶气香味辛,可暖气血,温经脉;炮姜守而不走,可燥脾胃寒湿。诸药配合,全方位温通经脉、理气化湿,促使气化湿行、脾胃升降得宜,气血充则身体健。中脘穴在腹部前正中线,属胃经募穴。中药热罨包以产妇中脘穴为主,借助热蒸汽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并使得中药离子渗透至病灶,以运化水湿、调节中焦气机,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络、化瘀解毒、祛湿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中药足浴以中药煎剂浸泡双足,可加速机体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肛门排气、排便[8]。药方中莱菔子具有化痰降气、消食除胀之功效;厚朴可行气、消胀、除满;广木香可消除滞气、调理胃肠;益母草则增强子宫收缩,加快恶露排出。药物配合足浴水温作用,利于加快药物吸收与足部血管扩张,从而调经镇痛、补虚安神、活血祛瘀。人体足部存在各脏腑器官对应的反射区域,中药足浴利用水温与搓洗,通过刺激产妇足底结肠、肛门、小肠等各反射区域血液循环,进而促进胃肠蠕动,使得肛门尽快排气与排便。
综上所述,中药热罨包联合中药足浴能够改善剖宫产产妇胃肠功能,促进肛门排气、排便,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从而加快产妇产后身心康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