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热敏灸促进腰椎后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4-08-31

朱祥挺,张永祥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山东 枣庄 277000)

腰椎后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术中麻醉药物的应用、腰部相关胃肠神经的刺激,术后卧床导致的胃肠蠕动变慢、排便姿势及习惯的改变、电解质紊乱以及精神紧张等多因素均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常见原因。如不能快速、有效恢复术后胃肠功能,必定会影响手术效果,延缓病情的康复。热敏灸疗法是灸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证实了其在促进腰椎后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伤科2019年7月~2020年12月择期行腰椎后路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腰椎管狭窄手术患者13例,腰椎滑脱手术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例。对照组30例,腰椎管狭窄手术患者13例,腰椎滑脱手术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例。两组患者年龄最小18岁,年龄最大6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全部病例入院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证;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手术顺利,无重大异常情况发生者;神志清楚,无严重精神疾病史、认知理解能力及依从性好;征得患者同意,自愿参加该临床观察。

1.3 排除标准

合并心、肝、肾等系统疾病者;皮肤溃疡者;急性疾病期;对艾灸过敏或晕灸者;术后不配合护理宣教指导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做好宣教,实施常规骨科护理,询问平素大便习惯,指导饮食,训练床上排便等。

2.1 对照组

给予暖水袋热熨疗法。术后6 h开始,予以腹部暖水袋广泛热敷,温度维持在38 ℃~46 ℃,取患者感觉舒适温度,防止皮肤烫伤。30 min/次,2次/d,分别早晚进行,治疗3 d。

2.2 治疗组

给予热敏灸治疗。术前1 d初步探索其热敏灸化腧穴,操作如下:取患者仰卧体位,选用合适数量(一般2根~4根)艾条,点燃,并排在患者腹部、四肢等穴位处,距离皮肤3 cm~5 cm左右,予以回旋灸进行探索,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艾热感觉从施灸部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腹腔内穿透)、扩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传热(灸热感觉从施灸点开始循某一方向传导)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化现象,标记此穴位为热敏化腧穴[1]。探查并选取其中热感最为敏感的3个穴位作为治疗穴。为便于术后患者仰卧位操作,一般选取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天枢、水道等穴位。术后6 h开始,患者取仰卧位,选取已探查出的治疗穴逐个悬灸,以患者能耐受的热度为度,灸至感传消失或者皮肤灼热为止,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30 min~60 min。每日1次,治疗3 d。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间对比以评价热敏灸疗法对机体胃肠功能的恢复调整作用。②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时,予以Christensen疲劳积分[2]评分,两组间对比以评价热敏灸疗法对机体整体疲劳状况的调整作用。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分)

3.3.2 两组Christensen疲劳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Christensen疲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Christensen疲劳评分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经过治疗,患者术后疲劳均有改善;两组术后第三天Christensen疲劳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术后3 d疲劳恢复情况更佳。

表2 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疲劳评分比较

4 典型病例

刘××,男,58岁,因“腰及右下肢放射性疼痛1个月,加重3 d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于术前1 d,予以Christensen疲劳评分(9.2分),并探寻其热敏灸腧穴,选择较为敏感且便于操作的中脘、关元、气海3穴备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L4/L5椎间盘突出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术后6 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对上述敏感腧穴逐个悬灸,注意调整燃距,以患者能耐受的热度为度,灸至感传消失或者皮肤灼热为止,治疗时间共约45 min。每日1次,治疗3 d。患者在术后14.1 h出现肠鸣音,25.4 h出现首次肛门排气,于术后38.5 h首次排便,其间未出现明显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适,术后3 d,疲劳感明显减轻,Christensen疲劳评分为8.3分。经过后续治疗,顺利康复出院。

5 讨 论

目前,腰椎后路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是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压缩性骨折等疾病的常用术式。而胃肠功能紊乱是腰椎后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影响手术质量,延缓患者的康复。因此,快速有效地促进腰椎后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现代医学改善胃肠功能的主要措施是恢复胃肠动力,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西沙比利等)、胃动素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GSK962040)等,还包括开塞露、甘油灌肠剂等外用药物[3]。

随着中医药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手段应用于围手术期患者病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传统医学中,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一般可归结为“胃痞”“胃痛”“腹痛”“便秘”等范畴。虽然手术的开展在古代并不广泛,但古人对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描述却颇为丰富。《金贵翼·便秘》云:“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说明胃肠功能紊乱是因为胃肠气机壅滞,不得通行而致;《医林改错》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提示手术操作会导致元气损耗,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瘀血内阻,导致气机运行不畅,阻碍于肠胃,必致其功能失司。因此,行气通腑、补虚扶正、化瘀导滞等法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灸法是常用的中医技术之一,它能够升高局部温度,有效缓解局部痉挛状态,提高内分泌、自主神经和免疫功能。点燃后,艾条的药性和热力能够通过穴位进入机体,起到疏通经络、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等功效,通过艾灸足三里穴、天枢、中脘等穴位,能够激发穴位自身具有的调节作用,达到通腑消胀的功效[4]。《千金翼方》中也提道:“凡病皆由气血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通之。”而热敏灸技术是采用特定艾灸方法高效激发经络感传,气至病所,从而开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一项灸疗新技术,陈日新[5]研究发现了穴位热敏及其规律,揭示穴位敏化态新内涵,突破了长期以来对穴位的传统认识,创立了热敏灸新技术。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了20多种病症。已有研究证明,其在改善骨科术后尿潴留,以及直肠癌术后、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等方面,效果显著[6~8]。本研究中,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对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更具优势。胃肠功能的恢复是术后患者疲劳改善、病情康复的重要因素,术后3 d组间对比,Christensen疲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热敏灸治疗能更快促进患者术后疲劳程度地缓解。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热敏灸疗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的一项核心特色技术,能够有效促进腰椎后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手术后的疲劳程度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更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