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针灸甲乙经》探析古今针刺深浅异同奥秘

时间:2024-08-31

冯建华

(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福建 龙海 363199)

《针灸甲乙经》,晋代名医皇甫谧所著,全称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针灸甲乙经》,原书按甲乙丙丁的天干排序法分为十二卷,故名“甲乙经”。本书是皇甫谧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本书的精华,并结合作者实践经验整理而成,条理清晰,详细实用。其最大贡献是保留了《明堂经》内容,还丰富了《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的针灸理论,首次将腧穴数量增加到349个,并对腧穴的定位和针刺方法做了系统论述,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以黄龙祥校注的《黄帝针灸甲乙经》(新校本)[1]为底本,重点研究《甲乙经》第三卷中关于腧穴针刺深浅的规律,探讨古今针刺深浅的异同。

1 针刺深度指导原则

关于针刺深浅,在《黄帝内经》[2]中有详细论述,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则:根据经脉循行部位、病证、季节、体质、手法等方面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这些在《针灸甲乙经》中也有体现。

1.1 根据经络循行特点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

《卷一·十二经水第七》篇记载:“足阳明多血多气,刺深六分……足太阳多血多气,刺深五分……足少阳少血多气,刺深四分……足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足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足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也疾,其刺深皆不过二分。”不同的经络,因为其经气虚实特点及循行部位,针刺的深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胸腹部、四肢内侧属阴,肌肉较肥厚,一般宜深刺;而头面部、腰背部、四肢外侧属阳,肌肉较浅薄,一般宜浅刺。

1.2 根据病证特点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

《卷五·针灸禁忌第一·下》篇记载:“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可谓是根据病证特点决定针刺深浅的总纲。《卷一·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篇记载:“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取之。”《卷四·病形脉诊第二·下》篇记载:“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卷五·针道终始第五》篇记载:“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病深则刺深,病浅则刺浅,这是选择针刺深度的一般原则。

1.3 根据季节时间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

《卷五·针灸禁忌第一·上》篇记载:“春刺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刺诸合……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根据天人相应的规律,人体气血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因此针刺深浅也有所不同。

1.4 根据病人肥瘦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

《卷五·针道终始第五》篇记载:“刺肥人者,以秋冬为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为之齐。”《卷五·针道自然逆顺第六》篇记载:“年质壮大,血气充盛……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肉少……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刺布衣者,深以留;刺王公大人者,微以徐。”在不同人体,因为其身份、体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不同,其“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均存在差异,因此针刺的深浅也有不同。

1.5 根据针刺手法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

《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篇记载:“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腧刺……刺诸经荥俞藏俞也。二曰道刺……刺府俞也。三曰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刺浮痹于皮肤也。八曰巨刺……九曰焠刺。”根据手法特点而决定针刺的深度,最能体现一个术者的基本功。

以上五个原则为针刺的深度提出了宏观指导,但是,在实际临床中,这个只能算是一个指导原则,并不能通用到每个腧穴,具体腧穴的针刺深度还要具体分析,同一部位的相邻腧穴的针刺深度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如腹部足阳明经相邻的四个腧穴中,《甲乙经》记载大巨穴针刺深度为八分,而水道穴针刺深度为二寸五分,归来穴针刺深度为八分,而气冲穴针刺深度为三分。部位相近,而针刺深度有显著差别,有必要值得进一步探讨。

2 针刺深度具体分析

《针灸甲乙经》卷三把人体分成躯干、头部、四肢三大部分,细分为35个部位、共35篇进行分别论述。全身349个腧穴,每个腧穴针刺的深浅都有明确规定,既能让医者严格掌握针刺深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下面分别论述。

2.1 头颈项部

头颈项部一共72个腧穴,按针刺深浅罗列见表1。

表1 头颈项部腧穴针刺深浅

2.2 躯干部

躯干部一共139个腧穴,按针刺深浅罗列见表2。

表2 躯干部腧穴针刺深浅

2.3 四肢部

四肢部一共138个腧穴,按针刺深浅罗列见表3。

表3 四肢部腧穴针刺深浅

全部349个腧穴,按针刺深浅分布,做成图示见图1。

在上述349个腧穴中,除8个禁刺腧穴,剩下的341个腧穴中,以1寸为界,针刺深度超过1寸的腧穴一共仅有15个,占4.4 %;如果加上针刺一寸深度的19个腧穴,那么共有34个腧穴,占比为10 %。换句话说,针刺不超过1寸的腧穴占绝大部分(约90 %)。如果按照《甲乙经》规定的针刺深度,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主要使用1寸以下的针具是不是就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了呢?但这样又与当今针灸科主流的1.5寸的针灸针相悖,难道是《针灸甲乙经》中的针刺深度记载有误?笔者认为,研究《针灸甲乙经》针刺深浅的奥秘,终究还是要从《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原书中去探寻答案。

3 浅刺奥秘剖析

《灵枢·终始》云:“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也就是说针刺前要先对患者进行诊查,判断经络之虚实,从而确定相应的针刺治则。《灵枢·经水》云:“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审切循扪按,即沿着经脉循行部位,通过观察、抚摸、按压、弹指等方法来判断经脉虚实。《灵枢·刺节真邪》中云:“用针者,必先察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也是相同的表述。

如何“审切循扪按”?《灵枢·邪客》云:“持针之道……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裹”,也就是说,医者左右手要搭配,以左手通过切扪来判定经络虚实,左手指下判断气至时,右手下针,得气则中病。因此,在这里,左手起到的作用远远胜于右手。《难经·七十八难》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可以说是对《灵枢·邪客》的最好诠释。刺法之妙,全在左手:针刺之前,先用左手按压所针之处,判断气至后,按住不放松;此时,在手指按压之下,邪气位于左手指下较浅之处,甚至就在皮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针刺无须进针太深则可以得气。

反观现在大部分针灸医生,基本上都是左手拿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腧穴,右手单手进针、行补泻手法,未遵从古法针刺,也就无法在较浅的针刺深度下得气。这样操作导致的结果是,针灸师普遍通过深刺(通常针刺深度都在1寸以上)来寻求得气,必要时还要借助各种手法来追求得气,远不如古法针刺简单实用。近年来兴起的络病学说[3]也在提倡浅刺,值得借鉴。

对古今针刺深浅异同的探究,也有不少医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①针具变异说[4]:该观点认为,古代针具制作比较粗糙,针身远比现代针具粗,因此造成的创伤也较大,所以不宜深刺;②古今体质不同说:认为古代生活水平较低下,老百姓普遍比较贫瘠,胖人较少,瘦人较多,所以针刺可以较浅;③同身寸存异说[5]:认为在不同的年代,对同身寸的说法不一样,《甲乙经》里记载的针刺深度是根据当时的同身寸来确定的。笔者认为,上述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足之处,古时候的针具其实在《黄帝内经》时已经对九针规格有了明确记载,后世应该不至于变化太大;至于人体胖瘦,古代不少王公贵族也是比较丰腴的,这些人的针刺深度也是可以深刺的。总之,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互参,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让大家对古法针刺有更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